藏靴

藏靴

藏靴(zang xue),是生活在牧區的藏族、蒙古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用品。從出土文物的考察中發現,早在新石器晚期,青海都蘭縣一帶就有革履靴鞋了。這種原始的靴鞋,原料為牛皮,用較厚的牛皮作底,薄一點的作面,底和面的縫合則用牛羊皮條,鞋口前端還有帶毛的牛羊皮裝飾。這種靴鞋或許可以說是藏靴的祖先吧。不過,它的後代經過漫長的發展變化,已經更為精緻、美觀、合理、實用,能適應牧民民眾在特殊的自然條件下生產、生活的需要,從而深受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藏靴
  • 地理標誌:牧區
  • 流行地區湟中縣魯沙爾
  • 主要優點:實用且美觀
藏靴分類,特點,銷售,

藏靴分類

藏靴主要的種類有楚郎,果子巷,牛鼻子藏靴,青海藏靴。
“楚郎”是當地牧人平時穿得最多的一種藏靴。其製作工藝也比較簡單。通常選兩塊較厚的牛皮,用楦頭將其壓製成船形。為了使其成型,楦頭壓制後,有的還往裡面填沙子或羊毛。待“船形”製成後,再將周圍翻卷上去的部分,經加工修飾,與羊毛褐子靴筒縫製在一起,一雙“楚郎”就算製成了。“楚郎”雖其貌不揚,但原料來源容易,造價便宜,而且穿起來也十分輕便。同時,靴底磨爛後,可另換新底。一雙靴筒有的可換兩三次靴底,倒是省事多了。
“果子巷”的製作工藝則比較複雜。靴底薄的三至四層,厚的五至七層,皆用自鞣牛皮製成。靴底以上至踝子骨以下部位,多選用黑油牛皮鑲飾。靴頭翹勾至靴臉部位,通常用上等黑油牛皮或結實耐磨的驢股子皮夾三道夾縫,縫隙深零點五厘米,並以彩緞鑲飾,端端正正的三道梁股子,及其華麗的彩緞鑲飾,無疑成了“果子巷”的門面。一雙做工精細的“果子巷”,往往需要數十道工序。
“牛鼻子藏靴”一般不分左右腳。而且靴筒較高,一直套到膝蓋處,即使不穿褲子,也能起半條褲子的作用。若將褲腿套於靴筒內,不但防潮保暖,也可免受蚊蟲叮咬之苦。同時,每隻靴筒後面,都有一道二十厘米長短的開口,不但穿起來方便,天熱時亦可將靴筒挽下。玉樹藏靴有單靴和棉靴之分。單靴多加一層布里。棉靴則多用羊毛氈做里,穿起來既暖和又舒適。玉樹牧民大多會縫製“牛鼻子藏靴”,但做工的粗細相差甚遠,不過多為自做自穿,好壞自不嫌棄。當地民間也有專門縫製藏靴的靴匠,其選料考究,做工精細,且頗多裝飾。這種“牛鼻子藏靴”,除當地牧人自製外,四川雅安也有生產。
青海藏靴,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它造型美觀,形式多樣,隔潮保暖,防水耐磨,而且久穿不易變形。這和生產過程中選料考究、加工精細的傳統工藝技術是分不開的。一張生牛皮要經過熟皮、染色,變成手感柔軟,不乾裂,無皺紋,色澤透亮的縫靴革,然後按圖形分片裁出,用定形木植頭依型縫製,靴底用牛皮5至7層,用麻繩縫製,納靴底時不僅要求計碼均勻、前後端正,而且每隻靴底的針碼不能少於57至58針。總之製作工藝要求嚴格,十分講究。

特點

由於各地區間條件的不同,藏靴生產從材料到樣式形成不同的規格和品種。從用料的不同,有全牛皮藏靴、條絨腰藏靴、花措穩腰截靴之分;形式上有長腰、短腰之別;用途上又有單、棉之不同。此外,還有騎馬穿的長筒靴,定居穿的氈靴,喇嘛穿的中筒紅布腰靴等。玉樹地區稱為"山巴"的長筒藏靴很有特點,裝飾味濃,黑色靴面正中有金色線條,兩側有對稱的紅色或紫色條飾,長筒上沒用彩色疆精條裝飾,靴頭尖向上翹,不僅實用,而且美觀。

銷售

新中國成立以來,為滿足藏、蒙古等民族民眾的生活需要,全省各地先後建立了不少藏靴生產企業,產品除供應本省外,還大量銷往四川、酉藏等地藏區,深受藏族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湟中縣魯沙爾以傳統工藝生產的藏靴,質量要求嚴格,聞名全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