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薊

藏薊

藏薊(學名:Cirsium lanatum)為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莖直立,自部分枝,有時不分枝,全部莖枝灰白色,被稠密的蛛絲狀絨毛或變稀毛。本種有許多地方性的居群變化。生於山坡草地、潮濕地、湖濱地或村旁及路旁,海拔500-4300米。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產地分布,栽培技術,繁殖方式,防治,植物危害,

形態特徵

莖直立,自部分枝,有時不分枝,全部莖枝灰白色,被稠密的蛛絲狀絨毛或變稀毛。下部莖葉長橢圓形、倒披針形或倒披針狀長橢圓形,長7-12厘米,寬2.5-3厘米,羽狀淺裂或半裂,基部漸狹,無柄或成短柄;側裂片3-5對,中部側裂片稍大,向上或向下的側裂片漸小,全部側裂片半圓形、寬卵形或半橢圓形,邊緣(2)3-5個長硬針刺或刺齒,齒頂有長硬針刺,齒緣有緣毛狀針刺,長硬針刺長3.5-10毫米,齒緣緣毛狀針刺長不足2毫米,頂裂片寬卵形、寬披針形或半圓形,頂端有長硬針刺,邊緣有緣毛狀針刺,長硬針刺及緣毛狀針刺與側裂片的相等長;或下部莖葉羽裂不明顯,但葉緣針刺常3-5個成束或成組;向上的葉漸小,與下部莖葉同形並具等樣的針刺和緣毛狀針刺。
全部葉質地較厚,兩面異色,上面綠色,無毛,下面灰白色,被密厚的絨毛,或兩面灰白色,被絨毛,但下面的更為稠密或密厚。
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或少數作總狀花序式排列。總苞卵形或卵狀長圓形,直徑1.5-2厘米,無毛。總苞片約7層,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外層三角形,寬達2毫米,包括頂端針刺長6毫米,頂端急尖成2.5毫米的針刺;中層橢圓形,包括頂端針刺長7-9,毫米,頂端急尖成3-4毫米的針刺;內層及最內層披針形至線形,長1.2-1.9厘米,寬1-3毫米,頂端膜質漸尖。
小花紫紅色,雌花花冠長1.8厘米,檐部長4毫米,細管部為細絲狀,長1.4厘米;兩性小花花冠長1.5厘米,細管部為細絲狀,長9毫米,檐部長6毫米。全部小花檐部5裂幾達基部。
瘦果楔狀,長4毫米,寬1毫米,頂端截形。冠毛污白色至淺褐色,多層,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冠毛剛毛長羽毛狀,長2.5厘米,向頂端漸細。花果期6-9月。

生長習性

生於山坡草地、潮濕地、湖濱地或村旁及路旁,海拔500-4300米。分布於農田、乾旱荒漠及河灘,喜鹽鹼,為乾旱農業區農田主要雜草。

產地分布

分布西藏(拉薩、南大林、扎達、江孜、日土)、青海甘肅(金塔、永靖、安西)及新疆(烏魯木齊、塔城、石河子、沙灣)。

栽培技術

繁殖方式

藏薊以根芽和種子繁殖。
根莖繁殖
藏薊根莖呈圓柱狀,垂直向地下生長到210cm以下深層土壤中。根在地下5~625px之間呈黑褐色:25~875px之間中空,粗1.1~1.2cm;875px以下為實心。2500px以下根粗0.7~20px,4725px以下根粗0.2cm。主根10~83cm之間的芽均能萌發,平均82.5px之間有1個芽眼,新芽扁平或螺旋狀。淺黃色或乳白色。發芽後新枝呈傘形向上四周生長,分枝較多,並有側根生長,側根長9~725px,平均1cm有3~5條鬚根。每株地下根莖在地表擴展危害面積達30~60m2,造成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出苗規律
在海拔2960m的海南地區,藏薊於4月上旬,氣溫0~12℃,地下根莖開始萌發出苗,隨氣溫升高,出苗株數逐漸增多。出苗高峰期為5月上旬,出苗率約50%,危害最重。6月上旬出苗率下降,僅為4%左右。全生育期約142d。
結種量
經調查,出苗早的藏薊每株有花12~30朵,種子隨熟隨落。對已成熟的26個花盤種籽數、千粒重考種,結果表明:26個花盤共結種子2057粒,平均每朵花結種量為79.12粒,千粒重為10.67g。
發芽率
1993年8月9日採集自然脫落、剛成熟和花剛謝3種不同成熟度種子,在室記憶體放155d和225d後做發芽試驗。室內溫度14~16℃,結果自然脫落種子發芽率分別為17%和7%;剛成熟種子發芽率為23%和15%,發芽率為最高;花剛謝種子發芽率為9%和0。
土壤濕度對種子發芽出苗的影響
試驗設土壤水分保持在20.1%(高濕)、16.4%(中濕)、13.3%(半乾旱)3種處理,將室記憶體放155d種子,在每個處理中各播50粒,30d後調查,結果土壤水分保持在高濕、中濕條件下,均未見種子發芽,水分保持在13.3%左右的半乾旱土壤發芽率為4%。對室記憶體放225d種子做同樣試驗,40d時調查,土壤水分保持在高濕、中濕條件下仍未見種子發芽,半乾旱的發芽率為2%。

防治

農業防治
在1m2青稞田裡有1株藏薊時,損失產量約0.9%。在作物生長期應及時進行人工鋤草或花後捋出種子,秋收後採用人工或機械深耕,撿出根莖減少翌年繁殖來源。
化學防治
1m2青稞田裡有2株藏薊時,青稞作物產量損失達7.0%,須進行化學防治。於3~4葉期可套用75%巨星22.5g/hm2或30%苯·苄隆可濕性粉劑150~225g/hm2莖葉噴施,3d後藏薊心葉開始發黃,停止生長,7d後葉片捲曲,10d後逐漸乾枯死亡。對麥田多種雙子葉雜草也有較好的控制效果,對作物安全,滅草後增產顯著。

植物危害

地下根莖深達210cm以下,平均3.3cm之間有1個芽眼,呈傘形向上四周縱橫生長,每株地下根莖在地表擴展危害面積達30~60m2。地上部株高葉大,爭奪作物養分、水分和光照,嚴重影響作物品質和產量,並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影響人工及機械田間農業操作。如採用人工防除,不僅要占用大量的勞動力,還會促使植株地下各節幼芽萌發,新株增加,難以根治。
損失經調查藏薊在青海農田危害頻率為6.2%,危害指數1.65。但在海西、海南及青南小塊農業區危害更加嚴重,危害頻率達89.0%,危害指數達24.58。藏薊株數每增加1株,青稞穗粒數減少1.2627粒,千粒重降低0.3309g,產量減產0.0149k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