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身邊的科學/少年知本家身邊的科學

藏在身邊的科學/少年知本家身邊的科學

科學領域裡的突破是無數科學家、哲學家、建築家和工程師們,等等,亥牿鑽研、努力探索的結果,他們為科學的進步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然而對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在高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青年一代在享受前人給我們帶來的種種方便時,更要勇於擔起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艱巨任務,立志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探索,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這本《藏在身邊的科學》是“少年知本家身邊的科學”該系列中的一冊。 《藏在身邊的科學》的作者是胡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在身邊的科學/少年知本家身邊的科學
  • 出版社:安徽美術出版社
  • 頁數:216頁
  • 開本:16
  • 作者:胡郁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984255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愛迪生曾說過:“驚奇就是科學的種子。”“少年知本家身邊的科學”正是一套讓人備感驚奇、超酷超炫的科學書,立足於21世紀的最新科技發展喊果,緊跟時代步餞,以獨特的視角、生動的文字、豐富的想像力,書中全面闡述科學知識、揭秘復系的科學現象、洞悉自然科學規徨,讓你領略到看似枯燥的科學其實很精彩、很有趣。
這本《藏在身邊的科學》(作者胡郁)是該系列中的一冊。

圖書目錄

自然界的科學天地
《夏小正》曆法
墨子的科學成就
《爾雅》與生物分類
《周髀算經》與《九章算術》
漢代的宇宙觀
最早的星表
賈思勰與《齊民要術》
圓周率的計算
一行測量子午線
天文儀器之渾儀
天文儀器之渾象
天文曆法之《大衍曆》
世界第一架地動儀的發明
宋應星著《天工開物》
牛頓與萬有引力定律
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
華羅庚的數學成就
陳景潤挑戰哥德巴赫猜想
袁隆平向雜交水稻進軍
太陽系的發現和探索
宇宙射線的發現和探索
黑洞的發現和探索
生活中的科學發現
嫘祖養蠶抽絲
多姿多彩的古陶
青銅器的出現和冶煉
先進的生鐵冶煉技術
最早的計算器——算盤
提花機的發明
造紙術的發明
航行的指路燈——指南針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黃道婆改進棉紡技術
從青花瓷到粉彩
避雷針的發明
照相機的發明
順風耳一一電話的發明
電影的誕生
電視機的發明
洗衣機的發明
行動電話的發明
最有創意的智慧型馬桶
建築史上的科學奇蹟
現存最早的工程圖
名傳天下的都江堰
阿房宮的建築成就
神秘的秦始皇陵
宮殿建築的典範——明清
故宮
氣勢恢宏的萬里長城
最具聲學效應的建築物——回音
壁、三音石和圜丘
堅固美觀的趙州橋
最高大的古代木結構建築——
應縣木塔
詹天佑修京張鐵路
茅以升建造錢塘江大橋
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
字塔
最大的宗教建築群——吳
哥窟
世界第一高塔——艾菲爾
鐵塔
保存最完整的古羅馬建築——
萬神廟
最大的天主教教堂——聖彼得
大教堂
軍事上的科學發明
震天雷與突火槍的出現
火藥的發明
手槍的發明
水下耳目——聲吶
水下攻擊手——水雷
水下精靈——潛艇
陸戰之王——坦克
移動的島嶼——航空母艦
順風耳——雷達
戰爭之矛——飛彈
毀滅性武器——核子彈
最先進的隱形飛機
雷射武器
思想文化上的科學成果
博大精深的《周易》
孔子與《論語》
老子與《道德經》
墨子與《墨子》
王充蓄《論衡》
張衡的宇宙論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識論
朱載墒發明十二平均律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
亞里士多德創立“形式
邏輯”
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論”
培根開創現代實驗科學
德國古典哲學
馬克思主義
醫療衛生上的科學探索
神農氏嘗百草
《黃帝內經》的誕生
扁鵲的四診合參法
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最早的醫學分科
華佗與顱腦手術
《脈經》與《針灸甲乙經》
孫思邈與《千金方》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最早的聽診器
最早提取和套用性激素
人痘接種防天花
青黴素的發明
胰島素的發明
神奇的針灸
麻醉劑的發明
試管嬰兒
器官移植
DNA的發現和探索
最早的DNA發動機
人體解剖學的建立和發展
基因工程的誕生
克隆技術的出現和探索
工業進程中的科學創造
早期的機械製造
侯氏聯合制鹼法
玻璃的發明
水泥的發明
橡膠的發明
風車的發明
鋁的發現
釙和鐳的發現
不鏽鋼的發明
顯微鏡的發明
蒸汽機的發明
內燃機的發明
電動機、發電機的發明
×射線的發現
空中電波——無線電的發明
藍天的召喚——飛機的發明
電子計算機的發明
太陽能的利用和發展
萬能“人類”——機器人的發明
火箭的發明
宇宙飛船的發明
人造衛星的發明

文摘

宇宙理論在漢代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漢代的科技工作者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理論成果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基本理論框架,對未來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在天地起源與演化思想方面,漢代在吸收先秦諸子合理核心的基礎上,有了更深入的專門論述。西漢早期,劉安在《淮南子》的“天文訓”篇中認為天地產生於混沌的原始狀態,然後經歷大昭、虛郭、宇宙、元氣等階段,元氣生天地,天地交合生萬物。他的學說基本上繼承了老莊的天地起源學說,但也有所發展。到了東漢中期,張衡在《靈憲》中論述了宇宙演化是分階段的、有層次的。他所闡述的發生變化方式有漸變,也有突變,變化原因緣自事物內部,具有科學性。張衡還提出了三階段論,即:首先是一個虛無幽靜、無邊無際的空曠空間;然後是從無到有的突變,並產生無形無象、混沌狀態的元氣,最後一個階段是從無形到有形,無序到有序,由於某些作用,逐漸形成了天地和萬物。
在天地大型結構學說方面,出現了比較成熟、系統的三大學說,即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
第一套學說是蓋天說。《周髀算經》是蓋天說的代表作。漢代的蓋天說對先秦時代周髀家蓋天說作了重大改進,並賦予新蓋天說以數學化的形式,有利於人們理解和接受。蓋天說認為天像一個大鍋,拱形的天罩著拱形的地,天在上,地在下。曰月星辰每天都要繞著北極的一個叫“天中”的點自東向西旋轉,“天中”對應到地面拱形上的一點叫作“極下”,“天中”與“極下”的距離,即天與地的距離為8萬里(註:l萬里約同於5000千米),而人們住的地方離極下相距3~10萬里。太陽每年都以7個不同的同心圓在天蓋上運動,稱為“七衡”。最內一道叫內衡,是夏至太陽所走的路徑,最短。因為“七衡”有6個間隔,所以又叫作“七衡六間圈”。太陽光所能照及的範圍是7~16萬里。用這一理論能解釋白晝現象以及四季變化,即太陽進入可見範圍之內,就是白天,反之,就是黑夜。在不同運行軌道,對應不同的季節。
第二套學說是渾天說。東漢的張衡是渾天說的集大成者,他撰寫《渾天儀注》,認為天地就像一隻雞蛋,其中天是蛋殼,地則是被包在裡面的蛋黃。這裡所說的地球形狀仍然是平面向上的半球形,而不是一個完整的球體。天地繞地軸自轉,兩個天極間的圈就是天赤道,與之相交24度是黃道。太陽沿著黃道運行。北天際附近有小圈叫恆顯圈,圈內星辰永不沉於地下,全年可見;南天際附近有小圈叫恆隱圈,圈內星辰永沉地下,全年不見。渾天說從總體來說,比蓋天說前進了一步,能十分明顯地解釋一系列天文現象,有頗多可取之處。
第三套學說是宣夜說。此說認為天是無邊無際的,不是什麼拱形或蛋殼之類的東西。他還認為日月星辰等天體是靠氣而懸浮在宇宙間,這對宇宙認識意義重大,比浮於水中或是被托著之類,前進了一大步。宣夜說的最大不足就是沒有對天體運動規則作具體論述,而是長久地停留在思想領域,以至於最後變成一種玄學,脫離了科學的軌道。
綜上,漢代的宇宙觀比先秦有了更大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專門而又系統的理論框架,並對後世科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星表是把測量出的若干恆星的坐標(常常還連同其他的特性)彙編而成的一種天文學的重要工具。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是在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代由我國古人編著的《石氏星經》中的石氏星表。
《石氏星經》是我國戰國時代魏國天文學家石申(一名石申夫)的著作。南朝時代梁阮孝緒的《七錄》提到石申著《天文》八卷,這大概是石申著作的本名,由於具有很高的價值,大約在西漢以後這部《天文》八卷被尊稱為《石氏星經》。
漢、魏以後,石氏學派也有其他著述問世,他們的書都冠有“石氏”字樣,如《石氏星經簿雲》等。不過,其中最重要的是標有“石氏曰”的121顆恆星的坐標位置。計算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標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極度和黃道內、外度等)可能是漢代所測。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則確與公元前4世紀,即石申的時代相合(見三垣二十八宿)。
令人惋惜的是,《石氏星經》原著和石氏學派的其他著作都已失傳。只是後來的《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等漢代史籍中引用了該書的隻言片語,在唐代的《開元占經》中有大量節錄。從這些摘錄中可以看到《石氏星經》的內容涉及五星運動、交蝕和恆星等許多方面。後人從這些片斷中輯錄出一份石氏星表,其中二十八星宿距星(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標誌星叫作這一宿的距星)和其他一些恆星共115顆的赤道坐標位置。
石星表是古代天體測量工作的基礎,因為測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和運動,都要用到其中二十八宿距度(本宿距星和下宿距星之間的赤經差叫距度)的數據,這是我國天文曆法中一項重要的基本數據。
古希臘最早的星表,是希臘天文學家依巴谷在公元前2世紀測編的。在依巴谷之前還有兩位希臘天文學家也測量過一些恆星的位置,不過那也是在公元前3世紀。他們都晚於石申。P9-11

序言

科學研究是探求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活動,基本任務就是探索和認識未知。人類從來停止探索科學的腳步,我們的足跡無處不在。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人類從不滿足於已有的科學成果,抱持著堅定的信念攻克了一個個科學難題,占領了無數的科學領域。
神秘的自然界創造了人類的無限運想,太陽系裡的行星如何運行?連光都逃不過的黑澗里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牛頓怎么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富蘭克林如伺發明了避雷裝置?照相機是怎樣發明的?為什麼歷經1400多年的趙州橋依然屹立不倒?為什麼世界第一高塔——艾菲爾鐵塔對地面的壓強據說只有一個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最早的聽診器是怎么發明的?器官也能移植?……
科學領域裡的突破是無數科學家、哲學家、建築家和工程師們,等等,亥牿鑽研、努力探索的結果,他們為科學的進步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然而對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在高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青年一代在享受前人給我們帶來的種種方便時,更要勇於擔起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艱巨任務,立志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探索,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現在就跟我一起追溯科學的發展史,了解一下曾經改變人類的偉大的科學奇蹟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