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尾蠑螈指名亞種

藍尾蠑螈指名亞種

藍尾蠑螈指名亞種,雄螈全長78mm左右,雌螈87mm左右。背脊顯然隆起,皮膚上痣粒較明顯,外掌、蹠突錐狀,眼后角下方有一橘紅色圓斑。

生活在貴州水城縣德塢,海拔1790米左右的水塘內。多在水底覓食蚯蚓、軟體動物、昆蟲幼蟲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藍尾蠑螈指名亞種
  • 拉丁學名:Cynops cyanurus cyanurus Liu, C.-c., S.-q. Hu, and F. Yang .,1962.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有尾目
  • :蠑螈科
  • :蠑螈屬
  • :藍尾蠑螈
  • 亞種:藍尾蠑螈指名亞種
  • 分布區域:中國貴州水城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生長繁殖,研究價值,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雄螈全長78mm左右,雌螈87mm左右。頭較扁平,軀幹渾圓,背脊明顯隆起。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鈍圓,突出於下唇;吻棱較明顯,鼻孔極近吻端,吻長略大於眼徑口裂恰在眼后角後下方;上唇褶在近口角處較明顯,掩蓋下唇的後部;上、下頜有細齒,犁骨齒兩列呈“∧”形;舌小而厚,卵圓形,前、後端與口腔底部相連,兩側游離。前肢較後肢細弱,前、後肢貼體相對時,雄螈指、趾末端重疊或達對方的掌、蹠部,雌螈的相遇或不相遇;指、趾細長而略扁,末端鈍尖,均無蹼;指4個,指長順序為3、2、4、1,外掌突明顯,呈錐狀;趾5個,趾長順序為3、4、2、5、1,第三、四趾幾等長,內蹠突不甚明顯,外蹠突明顯且呈錐狀。尾長短於頭體長,雄螈尾長為全長的34%,雌螈尾長為全長的39%左右;尾側扁,尾肌不發達,尾鰭褶較平直,尾末端鈍尖;肛部隆起,肛孔長裂形。皮膚較粗糙,頭、背、體側及尾部滿布較大痣粒;枕部“∨”形隆起與背部脊棱相連,直達體後端尾基上方耳後腺不甚明顯;頸褶明顯;咽喉部有細痣粒;胸、腹部較光滑,有細橫皺紋。生活時背面藍綠色渲染棕黃色;枕部隆起,嵴棱和四肢棕黃色;尾背鰭褶邊緣部位帶棕色,肛部和腹鰭褶邊緣純橘紅色,不達尾末端;尾肌及尾末端藍色,散有不規則的黑斑。眼后角下方和口角部醒目的橘紅色圓斑。腹面由咽喉部至肛前方為灰藍色與橘紅色交織成的不規則花斑。液浸標本橘紅色部位變成白色,尾部的黑斑點不很清晰,但浸沒在水中仔細觀察仍可見到。
藍尾蠑螈指名亞種藍尾蠑螈指名亞種
其他特徵:雄螈體較小,肛部明顯肥腫隆起,肛孔縱裂,其長度約為雌螈的兩倍,後端有數條絨毛狀突起;尾部藍色,黑斑明顯。雌螈肛部略隆起,肛裂短,前端有一突起;尾部不是藍色,或有小黑斑。

生活習性

藍尾蠑螈指名亞種生活在貴州水城縣德塢,海拔1790米左右的水塘內,水塘較淺,水深僅40厘米左右,塘內長有水草,塘的周圍植被稀少。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進入冬眠。3~9月多在山邊水草豐盛的水坑或稻田內活動。底棲,爬行緩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覓食蚯蚓、軟體動物、昆蟲幼蟲等。也能捕食水稻田中的水生昆蟲。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貴州|水城。

生長繁殖

藍尾蠑螈指名亞種,納精1次或數次,可多次產出受精卵,直至產卵季節終結為止。在產卵時雌螈游至水面,用後肢將水草或葉片褶合在泄殖孔部位,將卵產於其間。每次產卵多為1粒,產後游至水底,稍停片刻再游到水面繼續產卵;一般每天產3~4粒,多者27粒,平均年產220餘粒,最多可達668粒。一般經15~25天孵出。即將孵出的胚胎有3對羽狀外鰓和1對細長的平衡枝。在尋求配偶時,雄螈經常圍繞雌螈遊動、時而觸及雌螈肛部,時而在頭前,彎曲頭部注視雌螈、同時將尾部向前彎曲急速抖動,如此反覆多次,有的可持續數小時。當雄螈排出乳白色精包(或精子團),沉入水底粘附在附著物上時,藍尾蠑螈,緊隨雄螈前進,恰好使泄殖腔孔觸及精包的尖端,徐徐將精包的精子納入泄殖腔內。精包膜遺留在附著物上。納精後的雌螈非常活躍,尾高舉與體成40度至60度角,約1小時後才逐漸恢復常態。
藍尾蠑螈指名亞種藍尾蠑螈指名亞種

研究價值

蠑螈屬種群的晶狀體器官具有再生能力。俄亥俄州戴頓大學的帕納奇提斯-索尼斯曾分別18次移除6隻日本蠑螈的晶狀體。每一次切除之後,晶狀體都會重新長出。新的晶狀體並不是由剩下的晶狀體組織再生的,而是由虹膜色素上皮細胞分化而成的。研究結束時,這批蠑螈已經有30歲,再生的晶狀體與蠑螈14歲時從未被切除過的晶狀體完全無異。這些參與晶狀體形成的基因在表達水平上基本一致,與DNA的高修復率有關。這些基因包括了控制晶體蛋白合成的基因和一些調控基因。澳大利亞克來頓再生醫學研究所的詹姆斯-高文認為,老年蠑螈再生的研究會向人類揭示抵抗老化的奧秘,人類組織的再生研究將造福人類。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