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刺子魚

藍刺子魚

藍刺子魚俗名 泥鯭 臭肚 象魚。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藍刺子魚
  • 拉丁學名:Slimy spinefoot
  • 別稱:泥鯭
  • :動物界
學名,型態特徵,棲所生態,

學名

英文名 Slimy spinefoot, Net-pattern spinfoot, Seagrass rabbitfish

型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 背緣和腹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0倍;尾柄細長。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無鱗;側線上鱗列數16-26。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有一缺刻;尾鰭稍分叉,但隨體形增加,分叉愈深。體側由上方銀灰色,往下側漸成銀色,上側間雜藍色斑點,下側則雜以白色斑;頭部上方則為暗綠色;鰓蓋後上方有一污斑。側線至第一背鰭棘間具2-3行小圓斑。受驚嚇的魚只,其體色會轉變成以灰白與暗棕斑紋交雜成斜紋狀;各鰭上均出現2-3條棕色條紋,尾鰭則有4-6條不完全灰白色條狀斑。若冷藏後,體側上方呈褐色,下方為乳白色,並雜以暗白色點斑。

棲所生態

暖水性魚類,常形成小群體棲息於朝海的珊瑚礁區或岩礁區等藻類叢生的水域,亦常出現於河口域或離岸數公里之清澈水域。雜食性,以藻類及小型附著性無脊椎動物為食。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東起波斯灣、阿曼灣,西至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中國台灣南、北部及各離島均有產。
。泥鯭雖不像斑類如此名貴,但肉質細滑鮮美,是餐桌上的佳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