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尾副刺尾魚(藍倒吊)

黃尾副刺尾魚

藍倒吊一般指本詞條

黃尾副刺尾魚(學名:Paracanthurus hepatus)體側扁,口小。魚體呈鮮艷的寶藍色,並有明顯調色盤狀黑帶;背鰭與臀鰭皆為寶藍鑲黑色寬邊;尾柄與尾鰭皆為鮮黃色,尾鰭上下葉具黑邊,此黑邊和魚體黑色區域相連,使後方隔離形成三角形的黃色區域,尾柄棘亦在此區內。尾柄兩側各具一根硬棘,尾棘鞘不明顯。頭部上半部散布小黑點,有時不太明顯。魚體越大體色越淡。

該魚主要分布於印太海域南中國海、印度尼西亞、馬爾地夫、模里西斯及南太平洋索羅門群島等多地,且產量很大,為分布地區的習見魚類。多活動於珊瑚礁區,覓食有機物碎屑等,會藏到礁石中躲避敵害。為一著名觀賞魚類。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育方式,保護級別,人工飼養,飼養方法,注意事項,衍生文化,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口小,端位,上下頜齒較大,齒固定不可動。
背鰭臀鰭硬棘尖銳;腹鰭僅3軟條;尾鰭近截形。尾棘在尾柄前部,其後端固定於皮下。體藍色,體上半部從胸鰭中央至尾柄全為黑色,但胸鰭後方具有一長橢圓形藍斑;眼後另具一黑帶沿背鰭基部縱走而與體之黑斑相連;背、臀及腹鰭藍色而具黑緣;胸鰭前部藍色,後部黃色;尾鰭黃色,上下葉緣黑色。前外側腺槽長有毒腺。
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9~2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8~19枚。

棲息環境

活動水深2~40米,通常10~40米。
棲息於清澈、面海且有潮流經過的礁坪海域,成魚通常會聚集於離海底1~2米高的水層,稚魚或幼魚則聚集在鹿角珊瑚岬附近,一旦受到驚嚇立即躲入珊瑚的枝芽間。

生活習性

大洋底棲魚類。雜食性,主要以浮遊動物為食,有時也食用藻類。偶爾獨行,多數情況下結對或小群遊動。在礁石附近,它們組群形成保護層,群中每位成員都有一柄尖利有毒的尾棘,用來應對潛在的獵食者,很少有獵食者會進入魚群的中心捕食。該魚也和其它刺尾魚科的魚類聚集,包括櫛齒刺尾魚、鼻魚、多板盾尾魚高鰭刺尾魚
雄魚相遇時可能爆發衝突,相互纏繞並炫耀尾棘,當衝突不斷升級時,其體表的藍色會發生改變,並試圖用毒刺傷害對方,彼此貼近直到尾鰭能教訓對手。
尾棘影響副刺尾魚在同區域海洋魚類中的社會地位,它們通過炫耀尾棘的方式實現超越前魚的主導地位,最具主導力的個體通常擁有最大的繁殖區域。
當恐懼來襲時,一些副刺尾魚,特別是其中的幼魚,會躲在活石後或珊瑚的枝杈間,而受驚嚇的副刺尾魚則將尾棘伸向珊瑚叢並用珊瑚岬穩定姿態,這樣做可以防止入侵者把它們拖出藏身之處。一旦被掠食者發現,它們會倒在一邊“裝死”,一動不動,如此常被掠食者誤以為死亡而棄之不顧。在水族養殖中,此類“假死”如同真死一樣讓養魚新手們憂心不已,而在水族箱呆夠幾天適應新環境後,它們常能獲得水族魚群中的主導地位。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西起非洲東岸,東至萊恩群島,北抵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包含密克羅尼西亞)。
地理分布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國家和地區(海域):美屬薩摩亞、澳大利亞、汶萊、聖誕島、可可島、葛摩、庫克群島、斐濟、關島、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肯亞、吉里巴斯、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密克羅尼西亞、緬甸、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埃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留尼旺、薩摩亞、塞席爾、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中國台灣、坦尚尼亞、泰國、東帝汶、托克勞、湯加、吐瓦魯、夏威夷群島、萬那杜、越南、沃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繁育方式

一般低溫月份繁殖,每年的繁殖時間和位置都會不斷變換。在太平洋,12月至次年6月是繁殖高峰期。在水溫季節性變化不大的地方,全年皆可繁育。在溫度適宜的幾個月里,雌魚每月產卵一次,每次有多達4萬枚魚卵被排入水中。受精卵經25~28小時的孵化後,柳葉狀稚魚出生並迅速發育,而後大量離岸覓食。該魚的性成熟期不是靠年齡而是按大小進行判斷,雄魚一般身長11厘米時進入成熟期,而雌魚則需長到大約13厘米。作為釋放型產卵的魚類,雙親對幼魚不提供親代撫育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0年評估。

人工飼養

飼養方法

飼養黃尾副刺尾魚最好挑選小個體的,市場上從125px到625px(1px等於0.4毫米)的個體都可以見到,但是你會發現它們的售價是一樣的,甚至小的要比大的更貴。因為大魚不但顏色比幼體暗淡了一些,而且非常不容易接受人工環境。尤其是375px以上的個體,它們在運輸中,有一半可能都死在了半路上,這很可惜。達到目的地的魚也處於非常虛弱的狀態,有些會平躺在水族箱的底部一動不動,甚至連腮都不動。這是該魚特有的假死現象,一般2小時到4小時可以恢復在水中游泳。即便開始活動了,成年的黃尾副刺尾魚仍然非常膽怯。一有風春草動就扎到一個角落裡一動不動了或再次平躺下。
黃尾副刺尾魚一旦適應環境,就很容易飼養。可以接受多種人工飼料,白菜紫菜也非常喜歡吃。但飼料要保證營養均衡,最好用含天然海藻成分的飼料餵養,否則易退色或患頭部穿孔病。尤其是頭部穿孔,幾乎每條500px以上的都會患有。有的很輕,只是鼻孔變大,面部輕微退色。有的十分嚴重,整個頭部的蘭色皮膚都脫落了,露出白色的骨骼和肉色的傷口。而這種病即便治好了,魚也無法恢複本來的面貌。

注意事項

有效控制疾病的辦法是經常換水,至少每周堅持換水10%。保證水中氨的含量為0,而且水必須清澈透明。給其足夠的生活空間也很重要,至少要3750px的水族箱才能飼養下能生長到500px以上的黃尾副刺尾魚。不要只飼養一條,否則它很容易因孤僻而絕食,或患消化系統疾病而死亡。此外,黃尾副刺尾魚在被捕撈的時候會豎立起所有的鰭,因此在撈起後經常掛在網上難以摘下。最好的捕撈方法是用水瓢、小盆或無結網。

衍生文化

一種被認為最藍的藍色魚。該種魚在中國台灣海峽地區有大群的分布,包括西沙、南沙、菲律賓海、印尼都有大量出產。以前這種魚身價平平,隨著卡通片《海底總動員》的全球公映,2005年後該魚受到歐美愛好者和愛好者的孩子們極力地追捧,東南亞供應商們忙於出口,價格一路攀生,國產的藍吊身價也隨著水漲船高。不過,這種魚的確很漂亮,多花一些錢在上面還是值得的。
註:黃尾副刺尾魚圖片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