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森極樂鳥

薩克森極樂鳥

薩克森極樂鳥(學名:Pteridophora alberti)為極樂鳥中非常奇特一種。體長只有22厘米,但頭上兩根飾羽卻長達50厘米,飾羽由40餘片似琺瑯質的方形裂片組成,裂片上下顏色各不相同,上面呈蘭色,下面呈暗紅色。

薩克森極樂鳥生活在紐幾內亞海拔1500~2700米的雨林地區。主要以各種水果為食,偶爾捕食昆蟲。它們的交配方式非常特別,而與身體不協調的飾羽則在交配儀式上起著重要作用,求偶時,雄鳥動用頭部的特殊肌肉可將天線般的飾羽搖晃成180度的圓弧。

該鳥英文名中的“King of Saxony”和學名中的“alberti”是作為殊榮贈與當時的薩克森國王阿爾貝特一世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紐幾內亞西部土著有時稱該鳥“Kiss-a-ba”,是人們對該鳥雄性高聲鳴唱的一種解釋。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薩克森極樂鳥為雌雄異體鳥種。
雄性成鳥長約22厘米;重80~95克。頭、胸和上體呈黑色。胸前具鱗片狀藍紫色虹彩羽毛。下體淺黃色。翅上的赭色斑塊分布在翅基和初級飛羽前緣。腿灰褐色,喙黑色,嘴裂(會合線)水綠色。兩側眼後各有一條長約50厘米的飾羽,飾羽由40~50片似琺瑯質的旗幟狀裂片構成,旗片上面呈鮮藍色,背面呈紅棕色。
雌鳥下體灰白色,並雜有深色“V”形圖案;上體灰褐色,背後部色較深。眼後有一簇突起的耳羽呈灰色。雌鳥重68~88克。
雄性亞成鳥的羽毛類似雌鳥。

棲息環境

棲息於紐幾內亞的深山雨林中,分布海拔1500~2750米。棲地不一定是原始森林。該鳥在雨林的輕微擾動部分以及林緣地帶也可生存。

生活習性

晝行性鳥類。非繁殖季通常獨棲。雄鳥可能具有領域性,但該鳥在平常的聚群一般會比求偶炫耀期更緊密,當然還達不到真正炫耀時的親密度。
主要以果類為食,各種水果占據其飲食結構的80%。它們偏好綠顏色的,尤其是桑科琉桑族的水果,也捕食昆蟲。成年雄鳥主要在林冠層覓食,雌鳥和亞成鳥則在叢林各層覓食。
天敵:成鳥的天敵很少。卵和雛鳥更易被樹棲的蛇類或其他鳥類捕獲。
個體間主要以鳴叫、擺體姿以及移動交流。雄鳥發音如無線電的“嘶嘶”聲,持續約4~5秒,然後間隔1分鐘復又繼續。未成熟雄鳥的鳴聲似嘈雜的降音顫鳴。雄鳥討好雌鳥時會踏出複雜舞步,並伴著歌唱豎起枕羽。雄鳥不斷變幻身體姿態吸引雌鳥興趣,而雌鳥在不在意也通過體態回應。

分布範圍

原產地: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
僅分布於紐幾內亞島的熱帶雨林區,有兩條主要分布帶,呈東南向排列,大致從韋蘭和蘇迪曼山脈向東延伸到俾斯麥山和克拉赫山脈。兩條最大的分布帶較向北偏,覆蓋了韋蘭山脈的大部分,該鳥小部分在東南方呈環形分布。
薩克森極樂鳥地理分布薩克森極樂鳥地理分布

繁殖方式

婚配為一夫多妻制。交配系統可能是“爆發式炫耀”,因為雄性炫耀時固定好自己的位置,通常在一片區域內聚集大量雄鳥,同時嘗試向雌鳥示愛。
雄鳥向枝頭的雌鳥炫耀雄鳥向枝頭的雌鳥炫耀
雄性求偶活動一般有兩部分組成,第一,在臨近黎明或下午時分,雄鳥登上樹梢的光禿枝杈,以不停的“嘶嘶”聲吸引雌鳥注意,並伴著歌聲同步或單獨活動枕部羽毛,和胸部飾羽也常豎立,雄鳥通常會在棲木上重複翻轉。第二,雌鳥到來時,雄鳥飛向距地2米左右的林下葡萄藤,站在藤上蹦蹦跳跳,“嘶嘶”鳴唱,枕羽、和胸部飾羽一同蓬起。雌鳥如果不感興趣,則抖顫雙翼作為回應。交配時,雄鳥左搖右晃著腦袋跳上雌鳥所立的葡萄藤。交配後,雌鳥飛離,雄鳥返回棲枝繼續吸引其他雌性。
交配和築巢期在九月到次年四月,雌鳥每窩產卵一枚(每個繁殖季產幾窩尚不清楚)。孵卵期超過22天,雛鳥留巢期由雌鳥照顧(具體留巢時長未知,但極樂鳥科大多鳥種的雛鳥留巢時間一般在20~30天)。該種性成熟年齡未知,多數極樂鳥邁入性成熟期約需1~2年。 雌鳥單獨撫育後代,與交配不同,雄鳥不參與親代撫育,雌鳥築巢撫幼一併承擔。
薩克森極樂鳥的壽命未知,已知其他圈養的極樂鳥可活到30年。

亞種分化

單型種,尚無有效亞種。
有鳥類學家建議將該鳥分為3個亞種,不同亞種間可用細微的顏色變化區分,但此建議並未被普遍接受。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在原產地屬常見物種。由於持續的獵捕壓力,推測該鳥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Frith & Beehler 1998)。
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30年代,人們曾對該鳥進行過捕殺,取雄鳥頭枕飄立的羽毛做女士帽子,隨後羽毛貿易在英國和荷蘭被禁止。當前在該鳥原產地有少量生態旅遊。如果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人認識到該鳥的存在,可能在將來吸引更多遊人前往參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