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鳴球

薛鳴球

薛鳴球,男,1930年10月生, 江蘇宜興人,中共黨員。195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 中國儀器光學和光學設計領域的代表人物,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等職,逝世前為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被收入《中國工程師名人大全》、《中國科學院科學家人名錄》及《中國名人詞典》中。

1958年,研製了中國第一台高精度經緯儀;1959年研製了中國第一台大口徑高倍率觀察望遠鏡; 1967年為中國的第一代遙感衛星設計了高質量光學系統; 1993年提出普查、 詳查結合型光學遙感的創新思想,該項目於2000年8月獲國家發明專利。先後獲國家級、省部級獎16項,主編、合著專著3本,發表論文60餘篇,培養博士生16名,碩士生9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鳴球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宜興縣豐義鄉豐北村
  • 出生日期:1930年10月18日
  • 逝世日期:2013年11月12日17時58分
  • 職業中國工程院院士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 主要成就:研製了中國第一台高精度經緯儀
    研製了中國第一台大口徑高倍率觀察望遠鏡
    為中國的第一代遙感衛星設計了高質量光學系統
人物生平,個人成就,光學成就,主要論著,人物思想,教研思想,人物性格,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30年10月18日,薛鳴球出生於江蘇宜興官林鎮一個中醫之家。抗戰勝利後,升入常州中學,後考入浙江大學機械系。1956年順利畢業後,他來到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開創了新中國光學儀器多項第一。如1958年研究設計出中國第一台高精度經緯儀;1959年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大口徑高倍率遠距離望遠鏡等。1967年,薛鳴球負責中國第一顆光學遙感偵察衛星相機光學系統設計工作。1978年評為吉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1981年,薛鳴球放下在長春的事業,隻身一人到了大西北,調入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歷任副所長、所長,將研究方向瞄準空間光學的未來發展,為中國研製新一代偵察衛星光學遙感相機奠定了基礎。
1984年,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1985年應邀出席在義大利巴勒莫舉行的第六屆變折射率成象光學國際會議,1989年應邀赴日本講學。1990年被批准享受部分高級專家特殊津貼。1992年被評為“陝西省勞動模範”,獲“陝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專家”和“陝西科技精英”稱號。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9月,薛鳴球院士受聘於蘇州大學。2000年5月18日,受聘為江蘇省現代光學技術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蘇大現代光學技術所所長。2003年,獲得國防科學技術二等獎、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頒發的“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紀念證書”。
中國工程院院士薛鳴球中國工程院院士薛鳴球
2013年11月12日17時58分,薛鳴球院士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4歲。11月14日上午,遺體告別儀式在蘇州市殯儀館千秋堂舉行。中共中央辦公廳通過中國工程院轉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薛鳴球院士逝世的哀悼和對家屬的慰問。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溫家寶、吳官正、劉延東、趙樂際等發來唁電或敬獻花籃,對薛鳴球院士的逝世表示哀悼,對其家屬表示慰問。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學勇,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新力,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敬獻了花籃,蘇州市副市長王鴻聲前往蘇州市殯儀館為薛鳴球院士送行。

個人成就

光學成就

薛鳴球是中國著名的光學專家,長期從事套用光學研究,取得卓越成績,對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58年,他作為課題負責人之一,研製成國內第一台高精度經緯儀;1961年他作為負責人之一,研製成“折反射望遠系統”,設計了長焦距光學系統,研究了校正2級光譜,減少中心遮攔,防止雜光等問題,所採用的方法在國外尚未見報導,成果套用於中國第一台大型靶場測量裝備及以後的各種光學測量裝備中;1983年他負責設計“210工程”中的光學系統,該工程為中國第一顆核爆炸試驗提供了高速攝影儀器,獲得了有價值的數據;1967年他負責設計的“6711工程”光學系統,研究了二級光譜校正及溫度補償等問題。該系統在中國第一顆地面回收衛星偵察相機中得到套用,所攝圖形清晰,效果良好。以上項目均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吉林省科學大會獎。
1962年他為光學系統負責人,研究的光柵單色光計,是中國第一台長狹縫光柵單色光計,其中校正殘留慧差方法為國內外首創;1969年他作為光學系統負責人,設計了“6倍長焦距黑白電視用光學系統”,產品於1969年國慶節在天安門廣場轉播遊行盛況時得到套用。以上兩項均獲1978年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及吉林省科學大會獎;他作為負責人之一研製的“大倍率望遠鏡”,是部隊使用的第一台國產大型軍用偵察望遠鏡。1979年他負責研製“跟蹤電視變焦距系統”,產品曾套用於1980年太平洋遠程火箭試驗中,得到好的結果,獲國防科委科技成果二等獎;他主要參加研製成的“變折射率內窺鏡”,“90倍投影物鏡”、“自聚焦複合透鏡面列陣”均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他作為主要參加者研製成的“多光束干涉光譜技術”1991年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他負責的“長焦距大視場光學系統”1990年通過鑑定,達到國際同類系統先進水平,為中國空間光學發展作了技術儲備;他主持的與加拿大合作研究項目“適應惡劣條件下CID廣角電視光學系統”,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解決了加方難題,受到加方多次感謝與讚譽。
他在國內首先提出光譜儀光學系統設計方法,對光柵光譜儀提出校正慧差方法,屬國際首創;他提出的衍生高級色差的理論,成功地套用於中國的大型跟蹤測量經緯儀中,他開拓建立了中國機械補償的變焦距系統校正二級光譜的方法,提出了梯度折射率光學系統的P.W設計方法,系統研究了光學系統象差校正結果判斷方法。
在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期間,他把目光瞄向空間光學的未來發展趨向,成為863-2詳查普查兩用相機光學思想提出者,該項目於2000年8月獲國家發明專利;他是921“神舟”遙感光學系統設計負責人,“神舟號”宇宙飛船上就有著他的研究成果。

主要論著

薛鳴球院士共主編、合著專著3本,發表論文60餘篇。
1 王之江,薛鳴球.論平面光柵單色光計的光學質量.物理學報,1963 (11):706-716
2 薛鳴球,王之江.光譜儀光學系統設計.見:光學設計論文集.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64.211-221
3 電影鏡頭設計組.電影攝影物鏡光學設計.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71
4 薛鳴球.電影攝影物鏡光學傳遞函式的質量指標.電影光學,1973 (4):29-34
5 薛鳴球.變焦距物鏡的高斯光學.電影光學,1978(3):1-5
6 林大鍵,薛鳴球.高級色差理論.物理學報,1980(2):260-263
7 薛鳴球.定焦與變焦光學系統中長焦距二級光譜的校正與色差平衡.電影光學,1980(2):14-19
8 薛鳴球.我所光學設計工作的發展.光學機械,1982.32-38
9 薛鳴球.電視跟蹤用光學系統.儀器儀表學報,1984(3):225-229
10 薛鳴球.軸向梯度折射率光學元件的設計.光學學報,1985(7):577-584
11 薛鳴球,李品新,吳煜.長焦距光學系統研究.高速攝影與光子學,1989(4):289-293
13 薛鳴球.光學系統時間畸變和色時間滯後的研究.光子學報,1995 (6):481-484
14 高萬榮,薛鳴球,等.長焦距光學系統雜光係數測量的新方法及其理論分析.光學學報,1996(11)
16 薛鳴球.高分辨寬覆蓋遙感相機光學系統研究.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2000(1):1-6

人物思想

教研思想

薛鳴球院士對學生態度溫和但要求嚴格,他非常注重學術氛圍的營造與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在擔任空間室主任期間,定期組織學術報告會,要求學生就自己的研究做學術交流。
薛鳴球院士非常注重團隊活力與凝聚力的培養,在緊張的科研工作中,他利用自己的業餘所長給大家教授僑牌,帶出了西安光機所最早一批僑牌愛好者,閒暇之餘,大家在一起打打僑牌,即放鬆了身心,又無形中增強了凝聚力。

人物性格

薛鳴球院士淡泊名利,雖自己簡樸至極卻待人寬厚無比。
西安光機所空間室成立初期,適逢大環境下科研經費緊張,研究所進行機制調整,科研人員不再吃皇糧,必須靠自己去打拚。剛成立的空間室只有12人,經費非常有限,運行非常困難,為保證科研工作的正常開展和科研人員的工資收入不受影響,薛院士拿出自己原有課題結餘的經費給大家發工資,使大家得以度過困境。擔任空間室主任期間,薛鳴球還出台了關愛獎勵制度。對空間室元老級科研人員,退休時給予兩個月工資作為獎勵,其他人員獎勵一個月工資。薛鳴球平時生活非常簡樸,參加重要會議時曾因穿著過於樸素被門衛拒之門外,可他卻常常自己出資請科研人員聚餐,一來給大家打打牙祭,二來交流感情,增強凝聚力,同時還可以交流學術難題,迸發創新思想。
在承擔某項目期間,薛鳴球經常赴長春光機所討論光學方案與設計,為節省經費,他選擇乘坐火車出行,但火車票非常難買,他經常連坐票都買不到,就帶一塊布,鋪在地上坐。冬天火車到長春天還不亮,他下火車就去吃一碗豆腐湯,暖暖身體。開完會後又急忙趕回所里,處理所里的事情。

人物評價

薛鳴球院士逝世後的挽幛寫道:“江南塞北山河有象量經緯還是疾風知勁草,天上人間光彩無疆探星辰留得桃李已成蹊”。
余建軍:“薛院士的治學非常嚴謹,對自己的學生要求也很高。”
沈為民:“跟隨薛院士以後,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為國家建設服務,什麼是為國防事業作貢獻。也許我不可能像做到他那樣遊刃有餘,從容大度,但至少,我會努力向他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