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莊遺址

薛莊遺址

薛莊遺址位於河北邯鄲縣黃粱夢鎮薛莊村西北約500米較平坦的台地上,遺址被輸元河分為南部和北部,現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發掘地點選在遺址南部,總揭露面積3025平方米。

基本介紹

簡介,遺址詳細,

簡介

薛莊遺址位於河北邯鄲縣黃粱夢鎮薛莊村西北約500米較平坦的台地上,遺址被輸元河分為南部和北部,現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發掘地點選在遺址南部,總揭露面積3025平方米。總計發現灰坑(窖穴)310個,墓葬46座(含1具瓮棺葬),灰溝10條,灶址2處,水井2眼,車轍1段。遺址出土了大量陶片,已復原陶器90餘件,其他石、骨、蚌、銅、鐵等各類人工製品千餘件。 薛莊遺址地層堆積比較簡單,一般厚約0.8米至1.2米。發掘區西部堆積較薄,分3層,各類遺蹟分布比較密集,出土遺物豐富。東部堆積較厚,分4層,遺蹟相對稀疏,一般較深。根據層位關係和不同的包含物,可知該遺址的時代跨度較大,初步劃分龍山、先商、晚商、戰國漢和隋唐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先商和晚商時期的文化遺存較為豐富。

遺址詳細

龍山時期的文化遺蹟較少,其中以H21、H40和H44最有代表性。文化面貌與本地的澗溝、龜台以及豫北的輝縣孟莊、衛輝倪灣等遺址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存基本一致。
先商時期的文化遺蹟較多,以灰坑(窖穴)為主。出土遺物比較豐富,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褐陶為主,紅胎黑皮陶也占一定比例。器表除素麵磨光外,紋飾以細繩紋為主,弦紋、楔形點紋、指甲紋、附加堆紋次之,另見有少量的籃紋等。器形以三足器和平底器為主,部分為圈足器,可辨器類有鬲、甗、罐、鼎、瓮、盆、豆等,鬲多薄胎卷沿深腹袋足高錐狀實足;甗上部作深腹盆形,腰部以泥條加固,內附桔瓣形或條形孔箅隔;罐形制多樣,依腹部有深腹與鼓腹之分,深腹罐呈橄欖形,侈口卷沿小平底,頸部以下通飾細繩紋,鼓腹罐個體較大,部分口沿壓出花邊,繩紋一般較粗,另有泥質罐作寬折沿,深腹斜收,飾弦紋和楔形紋;鼎作平底盆形,扁足;瓮有斂口折肩和平口卵形腹之別,前者多肩部附器鈕,腹飾成組弦紋,後者口部多向內平折,腹飾豎向或斜向粗繩紋,底部或平或附加圈足;盆多敞口寬沿弧腹;豆淺盤細柄。另有少量的杯、爵等。石器以斧、鏟、鐮、刀為主,斧一般為上窄下寬的梯形柱狀,雙面刃;鏟為長條扁平體,部分有肩;鐮多厚弧背,薄凹刃;刀作扁平長方體,有1個至3個穿孔。骨蚌器以刀、匕、錐、針、鏃等較常見。先商時期的墓葬僅發現1座(M35),土坑豎穴,仰身直肢葬,人骨保存較差,下肢骨殘缺。經鑑定死者為40歲至45歲的男性。隨葬的1件細繩紋深腹陶盆放置於死者的小腹部。以上文化面貌與邯鄲境內發現的磁縣下七垣、永年何莊、峰峰礦區義井、北羊台等先商文化遺存基本雷同,均屬比較典型的“漳河型”先商文化。
晚商時期的文化遺蹟以墓葬為主,清理42座。均為小型的土坑豎穴墓,排列無序。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俯身直肢,葬具為“工”字形木棺或無。隨葬品種類與數量都很少,個別墓葬則無隨葬品。一般一墓隨葬1件陶鬲,僅M16隨葬1件陶豆,或位於墓主頭端或放置於腳端,有的墓中還發現有死者口含貝葬俗。如M22墓主為35歲至40歲的男性,俯身直肢葬,頭向南,面向西,口中含貝,腳部右側隨葬1件陶鬲,葬具為木棺,僅見棺痕,兩側板出頭呈“工”字形。多數墓葬有二層台,部分墓底設有腰坑,坑內狗骨架多腐朽,頭向不明。根據隨葬品形制判斷,年代相當於殷墟文化第一期和第四期的墓葬各1座,其餘則相當於殷墟文化第二期和第三期。本期的灰坑坑口形狀多為不規則形,面積大且深,出土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年代相當於殷墟文化第三期和第四期。
戰國漢時期的文化遺蹟較少,灰坑中多出土泥質灰陶瓮、碗、缽等。另外清理的1座瓮棺葬,系由2件泥質灰陶瓮殘片扣合而成,兒童骨骸保存較差。
隋唐時期的文化遺蹟也不多,典型單位如H255,坑內放置1件大陶瓮。出土時瓮身略有傾斜,但基本保持埋藏狀態,幾乎占滿全坑,瓮口上覆蓋1個近矩形石板,未掩處加覆紅陶片,瓮內中空,近底部有疏鬆的灰白色土。M1為土坑豎穴,在墓主下頜骨處發現1枚五銖錢,可能為口含葬俗,左肩上部隨葬1件青瓷碗,頭部東側墓壙上發現棺釘1枚,推測有棺。仰身直肢葬,人骨保存情況較差,經鑑定墓主為約40歲的男性。根據隨葬青瓷碗內的3個支釘燒造痕和五銖錢上“五銖”的字型風格(疑為隋五銖),初步推斷該墓年代為隋唐時期。
邯鄲薛莊遺址地處太行山東麓南端,遺址面積大,延續時間長,其中發現的龍山、先商與晚商時期文化遺存是本次考古發掘的重要收穫。這不僅有助於考古人員對冀南地區龍山文化遺存性質與年代的進一步了解,更將有助於改變先商文化分期研究較為薄弱的現狀,從而推進先商文化的綜合研究。此外,在薛莊遺址發現的晚商遺存與安陽殷墟基本相同,但在葬俗上表現出了一定的地域色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