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祥村

薛祥村,位於北緯34°15′至16′之間,東經108°18′。在鎮政府駐地東北1公里處,設立11個村民小組,665 戶,3336人,黨員59名,其中男51名,女黨員8名,面積2.3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39畝。因羅古、穀米合併而得名為薛祥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薛祥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北緯34°15′至16′之間,東經108°18′
  • 人口:3336人
歷史,發展,

歷史

薛祥村歷史悠久,在清乾隆年間,穀米寺村因谷、米兩姓人在村內修建寺廟而得名,按方位分南、北堡。羅古村原名鑼可寨,在西晉年間約(316年),一傳以敲鑼打鼓慶豐年而得名,二講因當地人多制鑼鼓而得名,後簡化為羅古村。薛祥村在1940年1約—1958年9月所轄村為羅古、穀米兩村,管轄單位薛固鄉第六保、第九保。1958年10月 1984年4月,管轄羅古穀米寺大隊,管轄單位為躍進公社、普集公社、薛固公社。1984年5月—2001年10月改為羅古村委會和穀米寺村委會,管轄單位為薛固鄉。2005年至今為薛祥村委會,管轄單位為小村鎮。

發展

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和黨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村級經濟快速發展。大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品種不斷更新,產量逐步提升,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同時,農村經濟協會的建立,為大蒜、蒜薹產、供、銷提供了有力保障;養豬專業戶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瘦肉型豬出欄率高,收入相當可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投資建設的人畜飲水工程已基本完成,惠及全村人口,有效解決了村民安全飲水問題;街道已硬化14條,硬化率80%以上;街道亮化實現了夜間照明;沼氣池入戶,農村改廁、改水逐步得到落實;有線電視安裝率達98%。精神文明建設日趨完善。好媳婦好公婆不斷湧現,尊老愛幼蔚然成風;農家書屋、遠程教育成為民眾了解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學習致富技能的重要視窗。農村公益事業不斷發展。新建村級衛生室兩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以上;救災救濟政策落實到位;民眾健身娛樂廣場正在建設當中。
薛祥村歷史源遠流長,民風淳樸,俗有正月初一吃旗花面的風俗,象徵著辭舊迎新,陰曆2月19為穀米寺古會,家家蒸麵皮招待客人過古會,祈求一年五穀豐登、吉祥如意。親戚看忙口、看忙罷拿禮饃,象徵著和和美美,豐衣足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