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宏權

薛宏權

薛宏權,陝西省渭南市華縣人。華縣皮影戲民間雕刻大師。

其作品已投入國內、國際市場,銷售至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 2006年6月,華縣皮影被國家文化部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3月“華縣皮影製作工藝”又被列入《陝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宏權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雕刻大師
  • 主要成就:全國皮影雕刻數他最“牛”
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薛宏權自小生活在華縣農村,那時村里還沒有通電。要想看一場電影都很難,只有紅白喜事時的皮影戲才是唯一的娛樂活動。薛宏權告訴記者,直到他12歲時村里才通上電,而且多半年才有一場電影看。一群孩子為看電影,還專門跑到部隊營房去看。
薛宏權
“初時只是看熱鬧,不像老人們啥都懂,但從小耳濡目染,這就種下了喜歡皮影的根了。”薛宏權十四歲起正式學習皮影雕刻。國中的時候,因為姐夫汪天喜做皮影,薛宏權回家每每看到,便不時想要學習怎樣雕刻,還拿了刀子樹皮到學校里自己刻。“那時家裡窮困,上學連吃飯搭灶都搭不起啊,我們兄弟姊妹四個,我排行老四。吃飯都是飢一頓飽一頓,但學習還好。 穿的衣服都是姐姐們退下來的,褲子開邊都在側面,上廁所就很不好意思,怕被人笑話。總是要等著快上課了才敢去,因此常因為遲到被罰,不覺的就厭學了。上初二的一天,在教室里把文具本子都散給同學後,回家挨了一頓打,退學了。從此安心學習皮影雕刻,一學就是四年。這都是發自內心的喜歡,當時並沒有想說學它會怎樣。”
薛宏權學成皮影雕刻後,也掙不了多少錢。那時還是大集體時代,分產到戶在村子裡還未開始,姐夫汪天喜和薛宏權都是偷著在家裡做皮影。沒有改革開放,也沒有幾個人知道皮影,平時他也就幫當地皮影班子修修補補。到了1985、1986年大集體解散,分產到戶,薛宏權便拿著皮影到西安去尋找市場。當時一個朋友在西安美術工藝研究所,在朋友的幫助代賣下,薛宏權一個月能掙二三百元。但是極不穩定,如無人買,有時可能一年都沒啥收入。“那時就看到臨潼兵馬俑、華清池那裡的工藝品,想到皮影也可以在這裡賣,就自己去跑。就去到華清池、大雁塔、兵馬俑以及一些涉外酒店去寄賣,其後逐漸有了行情。”薛宏權說。
1994年薛宏權從家裡搬到縣城,裝上了電話,專門從事皮影雕刻。“那時媳婦帶了一百件皮影去北京,琉璃廠有一家賣唐山皮影的店,店主從未見過華縣皮影。他見了很喜歡,就介紹給自己的鄰居,一位美籍華人,一百件作品被全部要走了。”薛宏權趕緊加工二三十件發過去做樣品,在琉璃廠和潘家園打開了北京的市場。一時間銷量就起來了,皮影作品供不上貨。於是開始帶徒弟,發展到現在上百人的規模。
而到了三年前,因為雷射雕刻機的出現破壞了市場。薛宏權說:“人工的精細、有靈氣,染色的濃淡、雕工等等,都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機器沒有任何講究,但價格便宜。市場就是這樣,大家各取所需。”
渭南名片:雕刻皮影對你意味著什麼,皮影雕刻將如何發展?
薛宏權:我在構思一件作品之前常常睡不好覺,等到真正做了一個很好的作品之後,自己也會興奮的一夜睡不著覺。這都是咱的真實生活,是手藝,也是樂趣。
做皮影與時代結合起來,過去做的東西沒線條,沒有與現代審美觀結合起來。現在我們做東西,既保留傳統工藝與風格,但又創新思路,做出現代的東西。要有繼承,更要有自己的創新。這些年我們將皮影由單純的道具變為工藝美術作品,推向市場。把皮影做成禮品,給皮影配盒子、配鏡框送人,這都是走在同行前頭的。皮影從好多人不認識,到盡人皆知,華縣和皮影已經成為兩個必然的關聯詞。

人物評價

薛宏權的皮影作品刀法細膩流暢,雕刻遒勁有力,景物絲絲入扣,色彩飽滿厚重,充滿了豐富的想像與藝術張力。皮影製作不能只守著老傳統必須注入新元素,傳統是相對的,創新才是絕對的,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
用新的辦法保護著舊的藝術,既保留了華州皮影的精髓,又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更多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展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