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束

薄束

薄束,fasciculus grancilis,薄束繫上行纖維束之一。薄束位於脊髓後索,在第4胸節以下占據全部後索,在第4胸節以上只占後索的內側半。薄束起自第4胸節以下的脊神經節細胞。節細胞的周圍突分別至肌、腱、關節和皮膚;中樞突經後根內側部入脊髓,在後索中上行,止於延髓的薄束核。在頸髓和上胸髓薄束與楔束只藉一淺溝相隔。薄束在終止前,沿途發散旁支,止於脊髓灰質。薄束傳導來自下肢和軀幹下部的肌、腱、關節、皮膚感覺器的衝動,在腦中經過兩次中繼,最終傳至大腦皮層,引起本體感覺(肌、腱、關節的位置或運動感覺)和精細的觸覺(如辨別兩點間的距離和物體的紋理粗細)。如後索發生病變(薄束、楔束均受損害)則其傳導通路受到破壞,閉目時不能確定各關節的位置和運動的方向並站立不穩,精細觸覺也喪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薄束
  • 外文名:fasciculus grancilis
  • 含義脊神經粗纖維脊髓的延續
  • 位置:占據後索內側
概述,解剖結構,薄束與楔束,

概述

1、薄束核:系腦神經核之一。位於延髓棒狀體的深方,薄束止於此核。由薄束核再發出纖維束向上傳導來自薄束的衝動。位於延髓後部背正中溝兩側的薄束結節(棒狀體)深部的灰質團塊。為傳導意識性本體感覺和精細觸壓覺至大腦皮質的中繼站(二級神經元),它接受薄束的傳入纖維,發出傳出纖維在中央管的腹側交叉至對側,形成內側丘系交叉,交叉後的纖維為內側丘系,向前行經腦橋和中腦,止於丘腦腹後外側核,該束內的纖維按嚴格的定位方式排列。
2、延髓:如倒置的圓錐形,其下界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脊髓連線,上界的腹側面以一橫溝與腦橋相隔,背側面構成菱形窩的下半部。延髓的外形與脊髓相類似,其溝裂都為脊髓同各溝裂的延續,在腹側面,前正中裂的兩側各有一縱行隆起,稱錐體,它系由皮質脊髓束的纖維構成。在錐體下方,70~90%的纖維左、右交叉,稱錐體交叉。在錐體外側又有一對卵圓形的隆起,稱橄欖體,兩者之間隔以前外側溝,有舌下神經根自此溝出腦。在橄欖體外側的縱溝內,從上往下有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根出腦。在背側面,後正中溝的兩側有一對突起,稱薄束結節(棒狀體),是薄束向上延續的擴大部,其深面有薄束核。在薄束結節的外側又有另一對突起,稱楔束結節,是楔束向上延續的擴大部,其深面有楔束核。在楔束結節的外上方.有一對小腦下腳或繩狀體,是粗大的纖維束,由進入小腦的纖維組成。

解剖結構

1、薄束:亦稱Goll氏束,位於後索的內側部(即楔束的內側)。在脊髓表面以後中間溝為界,將薄束和楔束分開;而左、右側薄束的分界線則為後正中溝。薄束由來自第6胸節以下的脊神經後根內側部的纖維組成。主要傳導軀幹下部和下肢的本體感覺和觸、壓覺衝動。
2、薄束核:在延髓閉鎖部的背側面可見脊髓後索的薄束上行,終止於一膨大處,即後正中溝上端兩側的棒狀體(薄束結節),薄束核即位於薄束結節的深部。薄束核是由二級神經元的胞體積聚而成,由脊髓後索胸中部以下的本體感覺上行的薄束纖維同薄束核細胞形成突觸(聯合),薄束核發出的軸突是本體感覺中繼後的感覺通路,本體感受性束由上述次級神經元構成的這一部分,將薄束結節同丘腦連結起來,稱為延髓丘腦束。

薄束與楔束

薄束與楔束位於後索之內,由同側脊神經後根內側部的纖維組成,其中薄束由尾神經、骶神經、腰神經和第12~5胸神經的纖維組成,位於後正中溝與後中間溝之間,楔束則由第4~1胸神經和全部頸神經的纖維構成,位於薄束外側,後中間溝與後外側溝之間。第4節胸髓以上後索內才有薄束和楔束的區分,第5胸節以下後索內只有薄束,兩束的纖維都是脊神經節細胞的中樞突,經後外側溝進入脊髓,在後索內從內側到外側按骶、腰、胸、頸的順序排列。這些節細胞的周圍突觸均隨脊神經分布至頸部、軀幹、下肢的骨骼肌、腱、骨膜、關節囊與皮膚,末梢形成相應感受器,故後索纖維傳導來自這些部位的本體感覺和精細觸壓覺的神經衝動,當後索病變或損傷時,病變部位以下的脊神經分布範圍的本體感覺與精細觸覺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