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第二鋼琴協奏曲

蕭邦第二鋼琴協奏曲

1830年3月17日,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在華沙由蕭邦獨奏,舉行首演。苦澀而柔美的愛情小夜曲餘音未絕,蕭邦便毅然踏入祖國大地上的民間歡舞行列。這不是對於無望愛情的規避,而是將戀情融於熱。這部協奏曲的終曲樂章烙印上了蕭邦終生喜愛的波蘭民間音樂的痕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邦第二鋼琴協奏曲
  • 首演時間:1830年3月17日
  • 首演地點:華沙
  • 作者:蕭邦
創作背景,配器,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第三樂章,

創作背景

社會背景: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期,波蘭迅速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瓜分,不再是一個統一主權的國家。波蘭的人民頓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但是他們堅強的民族意志支撐著他們進行愛國鬥爭。當時,波蘭湧現出一批愛國思想家與文藝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更要有豐富的情感。這些對蕭邦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現實背景:作品作於1829年,在蕭邦最幸福的日子裡寫成。這首曲子是獻給他的初戀情人的。當時,蕭邦對華沙音樂學院學聲樂的女同學Konstancja Gladkowska很有好感,但是他不敢直接對她表示愛慕之情,只能將全部的感情投入在樂曲之中,因此在臨別之際,蕭邦用渾身的戀愛激情創編了這首協奏曲,珍藏在心田深處美妙的回憶里。這絲情愫並沒有開花結果,青澀的蕭邦也不知如何向心儀的姑娘表達愛意,康斯坦茨婭也對蕭邦笨拙的示愛反應也很冷淡,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暗戀,這部樂曲才更加地扣人心弦。蕭邦曾在一封給友人的信中寫到:“寫這首舒緩的協奏曲時,我的心緒始終和她在一起”。在愛情的激發下,這部作品很快產生了。

配器

木管組
2支長笛
2支大管
銅管組
2支圓號
2支小號
1支低音長號
打擊樂組
弦樂組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第一樂章

樂章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一個下行跳進的音調,構成一支奇異的旋律,顯露出年輕作曲家耽於冥想的天真神情。輕盈的旋律溪流,瞬間又激盪起大型樂隊那山谷般的熱烈震響,呈現出強烈追求的熱情。接著,小提琴的一個優美的樂句猶如奇妙的虹橋,把音樂引到第二個主題的身邊。柔和的雙簧管奏出溫煦的旋律。平靜的音響,時與弦樂低語,時同樂隊全奏共鳴,把蕭邦對戀人纏綿不絕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一併納入這個柔美的段落中:登場的鋼琴,顯示出蕭邦作為鋼琴詩人的高超技藝。第二主題為降A大調,並且不時插入第一主題旋律。此刻,管弦樂已黯然失色。華麗的鋼琴獨奏,展開了廣闊的音響世界。奇幻的色彩,細膩的旋律,加上鋼琴鍵盤上不盡奔流的音符,使展開部變化出豐富的神情,鋼琴休息片刻,便又奏出第一主題。圓號與之為伴,弦樂與它同行。再現的樂段變得簡潔凝鍊,並在鋼琴獨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輕作曲家對愛情的幻求。第一樂章在管弦樂隊沉悶的和弦中結束。

第二樂章

寄託了作曲家對華沙音樂學院少女康斯坦茨婭繾綣的深情。蕭邦把蘊於心底的愛,化作鬱積情熱的音符,猶如火焰灼灼燃燒著整個樂章。弦樂與木管樂遙遠地輕聲對話,象是怯懦的作曲家那種空幻的自我絮語。但獨奏鋼琴從深深的低音區漸漸燃起了熱情的火苗,它在顫音上跳動,在和弦中飄曳;蕭邦心中的愛情之聲,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顯得格外純潔真摯。接著,這個主題便幻影一般隱於鋼琴閃爍的音響光輝之中,統麗柔美的曲調,象是黑髮碧眼少女,地迷離地掩映在鋼琴詩人誠摯的抒情詩行之中。中段,蕭邦的熱情終於得以酣暢地宣洩與傾吐。鋼琴上的滾滾春潮灌耳而來,那時強時弱、時涌時斂的音響,築成了蕭邦心靈中一座充滿春意的愛情水晶宮。再現的愛情主題,依如呈示時一樣,由鋼琴明晰地賣出。但大管同它的親切對話,似乎給了單戀作曲家一絲慰藉。鋼琴的雙音,猶如星光閃爍在夜色濃重的天幕上。愛情的夜曲正要在弦樂與木管的呢哺絮語中結束。鋼琴突然以一個強勁的低音,引來一串緩緩而起的三連音,攀援到穩定的降A主音上。索回的餘音又在作曲家心中映出戀人的裊裊麗影。短短的樂章就像品味一顆酒心朱古力,兩頭甜甜的,中間包裹著濃烈的激情,實在魅力無窮。

第三樂章

舒曼在評論蕭邦協奏曲的文章中,曾經談到的,關於蕭邦早期作品深具的那些民族特點,在這首協奏曲的第三樂章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此樂章為古典迴旋曲式,鋼琴靈巧地奏出舞曲的主題,但這並不是維也納華爾茲,而是波蘭的瑪祖卡,它的旋轉跳動可以把人們從纏綿的愛情中帶到了更廣闊的生活天地,同時反映了蕭邦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在弦樂頓足般的同音反覆節奏型中,鋼琴粗獷地奏出第二主題。活躍的三連音,引來回動的音調,把人們帶到火熱的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宏大的管弦樂隊要然而止。圓號用馬祖卡音調喚來鋼琴的華麗音流。作曲家抒發出對於民族和生活的熱愛之情。協奏曲在馬祖卡舞曲所獨有的三連音節奏型的持續湧進中,終於橫坡黑暗,迎來F大調。鋼琴華麗的琶音配合樂隊的激情和弦伴奏,給人們留下燦爛的光輝,使全曲在歡騰火熱的氣氛中結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