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縣墜子

蕭縣墜子

蕭縣墜子是一種流傳於安徽省蕭縣的戲曲劇種。是20世紀初蕭縣藝人在演唱河南東路墜子的基礎上,大量汲取了當地其他曲種和徐州梆子的音樂唱腔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具有“說、唱、噱、做”方面有自己獨特風格、特色,典調優美,長於抒情和敘事。2008年,蕭縣墜子經安徽省文化廳審核,確定為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縣墜子
  • 遺產級別: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文號:皖政200893號
  • 批准日期:2008年12月4日
  • 項目編號:Ⅴ—9
  • 申報單位:安徽省宿州市蕭縣
歷史淵源,文化背景,曲藝形式,代表作品,主要特點,傳承情況,

歷史淵源

1914年蕭縣有了第一個墜子藝人。到20世紀50年代建國初,蕭縣藝人在演唱河南東路墜子的基礎上,大量汲取了當地其他曲種和徐州梆子的音樂唱腔,逐步形成了“說、唱、噱、做”具有自己風格、特色的蕭縣墜子。

文化背景

蕭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蕭縣春秋時期為蕭國地,秦置蕭縣。自古有“文獻之邦”之美譽,風騷人物薈萃,春秋三賢(閔子騫、顓孫子張、顏子柳)皆孔門高足。蕭縣的《蕭縣書畫藝術》、《鞭打蘆花》、《蕭縣墜子》、《蕭縣花腔漁鼓》、《蕭縣剪紙藝術》等12項被批為宿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蕭縣石刻》、《蕭縣墜子》、《蕭縣花腔漁鼓》、《鞭打蘆花》等10項被批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蕭縣石刻》、《蕭縣花腔漁鼓》、《鞭打蘆花》還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蕭縣花腔漁鼓》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
圖2 蕭縣墜子表演圖2 蕭縣墜子表演

曲藝形式

蕭縣墜子為板腔體,板式、曲調包括新創的主要有:平板、寒板、慢板、慢板連、快板、正十字、倒十字、三字錦、五字嘣等,典調優美,長於抒情和敘事。伴奏樂器為簡板、墜胡。唱詞多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表現形式有:單口、對口、多口和墜子戲;單口和對口。

代表作品

蕭縣墜子多演唱長篇大書;如《列國》、《金槍北宋》、《雲台中漢》、《月唐》、《隋唐》、《楊家將》、《呼家將》等;多口墜子,多為表現現代生活的中短篇曲目,如《劉巧團圓》、《三封信》、《王傑搶險》、《豐收之後》、《苦菜花》、《茶埠游擊隊》等。

主要特點

蕭縣墜子特點:第一,說新唱新,是其傳統,特別是1964年以來,編演了許多現代曲目,深入農村演出。第二,演出區域廣,除經常在蕭縣城鄉演出外,還在長江以北的13個省市演出。隊伍大,名演員多,是其第三個特點,新中國成立時,已擁有一大批享譽蘇、魯、豫、皖的墜子藝人,如李教令、劉元芝、李元同、郭合銀、馬明蘭、劉元真等,而陳鳳英、唐桂英等,則是在“說新唱新”中成長起來的著名演員。

傳承情況

自1986年以後,由於諸多原因,使演唱活動陷入困境之中。老藝人相繼故世,中青年演員紛紛改行,瀕臨存亡之際,急於保護。2008年,蕭縣墜子經安徽省文化廳審核,確定為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1年1月11日,經安徽省文化廳審核通過,確定宿州市蕭縣陳鳳英( 女)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蕭縣墜子”的代表性傳承人。
圖3 蕭縣墜子傳承人陳鳳英表演圖3 蕭縣墜子傳承人陳鳳英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