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牆

蕭牆

蕭牆,是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xiāo qiánɡ,指古代宮室內作為屏障的矮牆。出自《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 ,而在蕭牆之內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牆
  • 拼音:xiāoqiánɡ
  • 出自:《論語·季氏》
  • 解釋:蕭,通“肅”。指垣牆
含義,出處,原文,背景,意譯,

含義

1. 蕭,通“肅”。古代宮室內作為屏障的矮牆。《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 ,而在蕭牆之內也。” 何晏鄭玄曰:“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唐白行簡 《李娃傳》:“乃引至蕭牆間,見一姥垂白上僂,即娃母也。”
2. 蕭,通“肅”。指垣牆
3. 蕭,通“肅”。借指內部。《韓非子·用人》:“不謹蕭牆之患,而固金城於遠境。”《後漢書·劉虞傳》:“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而兵起蕭牆,非國之利。” 宋陸游 《德勛廟碑》:“蕭牆釁起,羣公喑拱,公則唱勤王復辟之大策。” 郁達夫《感時》詩:“謀傾孤注終無補,亂到蕭牆豈易平?”
①當門而立的小牆:引至蕭牆間,見一姥垂白上僂,即娃母也。②比喻內部:蕭牆釁起|兵起蕭牆,非國之利。

出處

“蕭牆”這一典故出自《論語·季氏》。
“蕭牆”是魯君所用的屏風,人臣至此屏風便會肅然起敬,所以叫做“蕭牆”。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背景

春秋末年,魯國的政權掌握在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三家大夫之手。顓臾是魯國的附屬國,靠近季孫氏的封邑。季孫氏是公族中最有權勢的,又和魯君的矛盾很大,也知道魯君想收拾他以奪回權力,因此害怕魯哀公藉助顓臾的力量,於是想先下手為強,決定派兵攻打顓臾。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正在季康子手下做事,於是就此事來徵求孔子的意見。“蕭牆之內”即指魯君。
蕭牆

意譯

季孫氏派兵攻打顓臾。冉有和子路拜訪孔子說:“季孫氏要對顓臾發動戰事”孔子聽了後嚴厲地說:“冉有,這難道不該責備你嗎?先世魯君早就將顓臾的國土封在了魯國境內,現在為何要攻打它呢?”冉有和子路一聽老師責備自己急忙辯解說那不是他們的主張,而是由季康子一手策劃的。
孔子說:“一個國家,不害怕貧窮,而害怕不平均;不害怕人口稀少,而害怕不安定,做到平均,就不會貧窮;做到和平,人們會前來歸附,然後再施以仁義、禮樂的教化。現在你們二人輔佐季孫氏,不能招致遠方的人來歸附,反而要在本國內部使用武力,我看季孫氏的用心不在顓臾,而在國君宮室的蕭牆內啊!”
後來,人們用這一典故表示內部禍亂之意,《後漢書》中就引用了這一典故:“此皆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也。”
蕭牆,是古代國君宮室大門內(有人說是大門外)面對大門的門屏,又稱“塞門”、“屏”,和後代民居大門的照壁有點相似。
蕭牆的作用,在於遮擋外人的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臣子要到宮室里晉見君王,進宮室首先要經過蕭牆,所以蕭牆之內指的就是宮內。
論語·季氏》中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季孫氏是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把持國政,專橫一時。他當時準備去攻打小國顓臾,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孔子得知這一訊息後,認為季孫之憂不在外部,而在國內。蕭牆之內指的就是魯國國君的宮內,也就是魯國國君魯哀公。孔子認為魯哀公不會坐視季孫氏的專橫跋扈,會尋機懲治季孫氏。後人根據這個典故,把內部禍亂稱作“蕭牆之禍”,或稱為“禍起蕭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