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宿銅靈邊區革命烈士陵園

蕭宿銅靈邊區革命烈士陵園

蕭宿銅靈邊區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93年,位於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大門左側,陵園占地60多畝,分為大門、碑標、碑廊、題詞、紀念碑五個部分,是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宿銅靈邊區革命烈士陵園
  • 外文名:The cemetery of revolutionary martyrs in the border area of Shaw
  • 地理位置:安徽省蕭縣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60多畝
歷史沿革,榮譽,

歷史沿革

革命時期的蕭宿銅靈邊區西起皇藏、五柳,東依欄桿、張山,地跨津浦路兩側,臨近戰略要地徐州,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連線我豫東皖東北兩大戰略區的重要通道,亦是敵我必爭的交通命脈。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以孫象涵為首的桃山愛國青年,率先建立了青年救國團。“七·七” 事變後,從淮陰回到故土桃山集的顧寒星和從延安抗大學習回鄉的孫象涵,組成了桃山青年抗日自衛隊。1938年5月19日,徐州、宿縣淪陷。日寇到處燒殺淫掠,偽頑勢力活動猖狂。桃山抗日游擊隊編為抗日義勇軍第二總隊十八大隊。孫象涵帶領孫雲汗、薛玉標等七勇士首戰官橋集,打響了邊區人民抗日的第一槍。“皖南”事變後十八大隊編為新四軍四師九旅二十五團,發展到一千四百多人。孫象涵擔任九旅副旅長兼二十五團團長,沙風任副團長,團部派營長亢為德回家鄉桃山集堅持抗日游擊戰爭。在日寇三光政策的白色恐怖下。亢為德率兵轉戰於津浦路東西。進行大小戰鬥百餘次。恢復了蕭宿銅靈邊區抗日革命根據地。成立了中共蕭縣縣委和民主政府,發動民眾,剷除惡霸,減租減息。邊區人民成為橫跨徐州以南,宿縣以北、津浦鐵路東西的抗日的銅牆鐵壁。蕭銅邊區人民撫育的第二十五團蕭銅獨立團和蕭銅總隊等子弟兵在解放戰爭中先後編入華東、中原野戰軍,參加了淮海戰役、抗美援朝和入藏平叛,南征北戰,屢建功勳。在艱苦奮戰取得偉大勝利的過程中,我邊區子弟兵為民族解放、保衛祖國先後犧牲二千二百餘人。
為弘揚革命先烈的高風亮節,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撫慰英靈於九泉,垂昭後昆於百世,由孫象涵等老一輩革命者共同發起並籌資興建蕭宿銅靈邊區革命烈士陵園於皇藏峪風景名勝之地。

榮譽

2013年4月,蕭縣蕭宿銅靈邊區革命烈士陵園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第四屆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舉行了授牌儀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