荍中怪(蕎中怪)

荍中怪

蕎中怪一般指本詞條

《荍中怪》為《聊齋志異》第十篇。《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

《荍中怪》,亦作《蕎中怪》,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作者蒲松齡,清代著名文學家。

本文選自朱其鎧主編《全本新注聊齋志異》中的卷一。

《荍中怪》是蒲松齡著作的《聊齋志異》中,卷一十篇,行文簡短,寓意深刻。以第三人稱的形式講述了一個老人機智勇敢的與象徵壞人的鬼作鬥爭,最後因為沒做好準備而被殺了的故事。本文情節曲折,跌宕起伏,是一篇難得的知識性小故事。告訴我們,遇到惡勢力,只要勇敢的站起來,機智的與之鬥爭,就不會白白的吃虧受欺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荍中怪
  • 作品別名:蕎中怪
  • 創作年代:清朝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短篇文言小說集
  • 作者:蒲松齡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長山安翁者(1),性喜操農功(2)。秋間蕎熟(3),刈堆隴畔。時近村有盜稼者,因命佃人(4),乘月輦運登場(5);俟其裝載歸,而自留邏守。遂枕戈露臥。目稍瞑,忽聞有人踐蕎根,咋咋作響。心疑暴客(6)。急舉首,則一大鬼,高丈余,赤發鬡須(7),去身已近。大怖,不遑他計,踴身暴起,狠刺之。鬼鳴如雷而逝。恐其復來,荷戈而歸。迎佃人於途,告以所見,且戒勿往。眾未深信。越日,曝麥於場,忽聞空際有聲。翁駭曰:“鬼物來矣!”乃奔,眾亦奔。移時復聚,翁命多設弓弩以俟之。翼日(8),果復來。數矢齊發,物懼而遁。二三日竟不復來。麥既登倉,禾䕸雜遝(9),翁命收積為垛,而親登踐實之,高至數尺。忽遙望駭曰:“鬼物至矣!”眾急覓弓矢,物已奔翁(10)。翁仆,齕其額而去。共登視,則去額骨如掌,昏不知人。負至家中,遂卒。後不復見。不知其何怪也。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注釋

(1)長山:舊縣名,故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和濱州市鄒平縣長山鎮一帶。
(2)農功:農事,即農活。
(3)蕎(qiáo橋):同“荍”,蕎麥。
(4)佃(diàn店)人:指農村傭工。
(5)乘月輦運:就著月光推車搬運。輦,手推車。
(6)暴客:盜賊。
(7)鬡(níng寧)須,髭鬚亂張,樣子兇惡。
(8)翼日:明 日。翼,通“翌”。
(9)禾䕸(jiē街)雜遝(tà踏):指蕎麥秸散亂在地。䕸,莊稼秸稈。雜遝,也作“雜沓”,雜亂。
(10)“奔翁”“翁仆”之“翁”,底本井作“公”,據鑄雪齋抄本改。

譯文

長山縣有一個老翁,姓安,生性喜歡務農。有一年秋天,他種的蕎麥熟了,割了堆到地邊。因當時臨近的村有偷莊稼的賊,安老翁就命令佃戶趁著月光用車運到場上。等佃戶裝車推走後,他自己留下守護還沒運走的莊稼,頭下枕著長矛,露天躺在地上,稍稍閉著眼休息。
猛然間他聽到有人踏著蕎麥根走來,吱吱咯咯地響。他心想可能有賊,猛一抬頭,見一個大鬼,身高一丈多,紅頭髮,亂鬍鬚,已走到身前。安老頭很害怕,來不及想別的辦法,猛地跳起用長矛狠狠刺去。鬼大叫一聲,如打雷一般,隨即不見了。他怕鬼再回來,就扛起矛回村。走到半路,遇到佃戶們,安老翁把剛才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們,並告誡他們不要再去了。大夥還有點不大相信。
到了第二天,把蕎麥曬在場上,忽然聽到空中有聲。安老翁大驚,喊道:“鬼來了!”喊罷就跑,大夥也跟著跑。過了一會兒,沒有事,又紛紛回來。安老翁命大夥多準備一些弓箭,等候鬼來。又過了一天,鬼果然又來了,大夥亂箭齊發,鬼被嚇跑了。此後兩三天沒有再來。
蕎麥曬打完畢入了倉,場上仍有亂麥秸桿。老翁命佃戶收積起來堆成垛,他在垛頂上用腳踩實。等垛高數尺時,他忽然在垛頂上望著遠處高呼:“鬼來了。”大夥急著找弓箭時,鬼已到老翁身邊,老翁倒在了垛上,鬼啃了他的前額一口就走了。大夥都到垛上去看時,老翁的前額已被那鬼啃去了手掌大的一塊皮肉。老翁昏迷不醒人事,大夥抬他回家,很快就死了。以後那怪物沒有再來,也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怪物。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盤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蒐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經人蒐集編定為《蒲松齡集》。他的書中常常出現“故家子”、“故大家子”(均指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等,多多少少是作者本人的真實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