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馬洞村

蔣馬洞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東北部,距縣城13.5公里處,村區三面環山似洞門,呈鳥窩形,因蔣姓最早居此,村名原稱蔣萬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蔣馬洞村
  • 地理位置: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東北部
  • 距縣城:13.5公里
  • 水塘:40畝
基本信息,村莊沿革,革命老區,螢石之村,村莊建設,特產資源,

基本信息

蔣馬洞村1949年後因萬與馬永康方言是諧音,改寫成蔣馬洞。相傳祖先從縉雲黛石遷來兄弟兩人,一人在永康山頭蔣落戶,一人來此種田,後發族成村,並相繼有陳、李等姓到此落戶。村位於330國道線(金溫公路)31公里處東側100米,村同公路之間有條小溪,由北向南流至內白村與小白溪匯合。村東靠山,南是內白村與永康市楊公村界,西臨330國道線,北連楊家東風瑩石公司。
地理位置

村莊沿革

清代屬東八都,民國屬陽東鄉第十八保,1950年屬艮山鄉,1956年組織益星農業社,1958年5月改屬先峰鄉,9月建立蔣馬洞大隊,屬飛躍人民公社艮山管理區,1961年屬茭道人民公社,1983年屬茭道鄉。轄蔣馬洞、千央角、內白3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蔣馬洞。1992年有265戶、801人,耕地825畝,山2585畝。

革命老區

蔣馬洞、內白為革命老根據地村。1928年1月建立中共蔣馬洞(含千央角)支部,支部書記蔣鳳祝。同年建立中共內白支部,支部書記徐法榮。當時中共武義縣委領導人李守初、倪雲騰、顏金元親自來蔣馬洞、內白村發動民眾,組織農民協會,開展打土豪、減租減息鬥爭。
是年10月10日,永(康)武(義)聯合秋收暴動以前。蔣馬洞、千央角、內白村參加紅軍的有蔣鳳祝、蔣法南、徐法榮、蔣增仁、何樹林、蔣海木、蔣舍兄、蔣文好、蔣章龍、蔣茂法、顏起松等20餘人,當時他們在蔣馬洞後山崗搭草鋪,白天睡,晚上出發,在蔣章松家燒飯,送到後山崗吃,因章松家有個後窗,遇有情況,從後窗出去即後山。聯絡點也設在他家。
1930年1月成立浙武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下分東南西北和第五諸路紅軍游擊隊,蔣馬洞村屬東路紅軍游擊隊。有一次紅軍戰士蔣海木等去桐琴警察所繳槍,獲勝而歸,每人高高興興背回一枝長槍。紅軍戰士蔣章龍一次去南鄉一個財神家籌款,因籮筐上有章龍姓名,財神回去後向官府告發,章龍被抓殺死在大橋下。蔣海木、徐法榮均被省防軍所殺。1930年11月,鬥爭失敗。

螢石之村

在蔣馬洞村5.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下層部蘊藏有螢石礦脈,實可稱螢石之村。1942年後山螢石礦5月,日本侵略軍入侵武義後,即占據武義北境螢石礦床分布最密集的楊家地段。強拆民房,築碉堡、修工事、架鐵絲網。在楊家礦山制高點和交通要道,修築炮樓和炮台,楊家周圍就有大小炮台18座,用山炮防守,在礦點附近山崗上挖壕塹連著小炮台,用輕重機槍監視。日本侵略軍擄來2000多名苦力,強迫在各礦區開採螢石礦。工棚到礦山外圍,架設兩重鐵絲網。當時日本侵略軍在蔣馬洞礦點進行露天開採。日本侵略軍掠奪螢石,曾多次受到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地方武裝的襲擊。
1949年後,東風瑩石公司在蔣馬洞專設一個採礦點,開始露天開採,1965年轉入洞采,1967年始建豎井,井深150米,1984年豎井延深200米,礦點累計開拓坑道4047米。1965~1986年對蔣馬洞礦點進行四次勘探,累計1~3號礦脈,探明儲量有47.9萬噸,全屬富礦。1984年準許鄉鎮辦企業,經批准發證,定點開採螢石,內白礦1984年批准開採,後稱屋基山螢石礦。1987年蔣馬洞念二坑螢石礦批准發證,現在都承包到戶開採,有卷揚機2台,空壓機2台,年產螢石約2000噸。

村莊建設

1957年建造三角坑水庫,蓄水量35萬立方米;1960年建梨坑水庫,蓄水量18萬立方米;1962年建震山壟水庫,蓄水量32萬立方米。實現旱澇保豐收。1982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經濟出現新的生機和活力。1992年,平均畝產達800公斤,年人均收入1290.64元。
1989年與東風瑩石公司合辦水泥廠,村里以土地入股(33.6萬元土地徵用費全部投入水泥廠),協定規定:蔣馬洞在前十年中,每年可得投資利息4.55萬元。自1999年1月開始,每年可得稅前讓利11.55萬元。
1991年開荒山167畝,種上杉木,1992年集體開荒山50畝,種上柑桔、胡柚、黃桃等水果。同年又與鄉人民政府農業綜合開發公司聯合開發山地700畝,水塘40畝,已種胡柚、南方蘋果、日本甜柿等名優水果。村里土地投資,公司出資金,開發後承包給鄉農業綜合開發公司,承包期30年(1993~2022),商定承包款51萬元,按年交款。

特產資源

主要農產品:草莓、洋菇、蘆筍、綠蘋果、鳳梨蜜
村內資源:矽灰石、煤、鎂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