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

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

《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內容簡介:從1945年8月,中國對日抗戰勝利,到1949年12月國府撤退,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由和談而至戰爭,經過四年多的時間,帶來中國巨大的變化,由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變為共產黨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形成這一巨大變化的因素,固甚複雜,而國共兩大領袖——蔣介石、毛澤東的意志和主導,實具關鍵性。《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即是圍繞這個問題來做探討,期對這一變化的過程進行了解。

基本介紹

  • 書名: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242頁
  • 開本:16
  • 品牌:漢唐之道
  • 作者:蔣永敬 劉維開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308127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編輯推薦:國民黨黨史大佬蔣永敬反思國民黨為何丟掉大陸。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威望地位達到頂峰,為何只短短四年,就敗走台灣?國共戰場上,為何那么多國民黨高級將領轉而投誠?這一舉措對戰局有什麼影響?偏隅台灣的蔣介石對國民黨的失敗有何檢討?1950年,已經是共產黨治下的浙江省,蔣介石怎樣做到了在舟山全身而退?國民黨黨史大佬蔣永敬反思國民黨為何丟掉大陸。

作者簡介

蔣永敬,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纂修、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等職。
著有:《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孫中山與胡志明》、《國民黨興衰史》(增訂本)、《胡志明在中國》、《鮑羅廷與武漢政權》、《中國思想家——孫中山》、《民國胡展堂先生年譜》、《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抗戰史論》。
劉維開,現任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中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副主任、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著有:《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
編有:《中國國民黨職名錄》、《羅家倫先生年譜》。

圖書目錄

第一章和談經緯(上)重慶會談毛澤東志在華北與東北
停戰協定美助蔣介石先圖關外
第二章和談經緯(中)政治協商結果國共反應不同
整軍方案中共另有“暗盤”
東北停戰協定戰而不停
第三章和談經緯(下)施展拖延戰術談而不和
為宣傳而談判教育人民
綜論
第四章安內圖外一箸失全盤敗
先安關內,再圖關外
蔣介石悲觀局勢“幾於痛哭”
毛澤東說:“蔣介石來勢很兇”
蘇聯、中共態度由硬而軟
“一盤好棋”攪成“一盤歹棋”
第五章和戰兩難關內全面停戰關外全面接收
蘇軍支持共軍阻撓國軍接收
美援落空蔣馬分歧回頭再安關內
和戰兩難兩頭落空
第六章挫折年代1946年的戰果
國共雙方兵力概況
魯南戰場之受挫
東北共軍第五次攻勢
動員戡亂全面動亂
政治之腐化通貨膨脹與經濟恐慌
中共的“第二戰場”
士氣低落與軍紀敗壞
第七章崩潰年代軍事走向崩潰
毀滅性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金融的崩潰國民黨內訌蔣氏下野結語
第八章進退兩難六屆臨時中全會召開的背景
第一次會議經過
中常委談話會第二次會議經過
結語——會議之檢討
第九章國府撤退行政院南遷廣州廣州—重慶—成都
從成都到台北
結語
第十章舟山撤防舟山戰略地位的提升蔣介石對舟山防衛的加強
舟山撤軍之決定與執行
結語
第十一章檢討總結蔣介石對1949年失敗原因之檢討分析
檢討大陸失敗原因之意義與目的
結語

序言

從1945年8月,中國對日抗戰勝利,到1949年12月國府撤退,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由和談而至戰爭,經過四年多的時間,帶來中國巨大的變化,由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變為由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形成這一巨大變化的因素,固甚複雜,而國共兩大領袖——蔣介石、毛澤東的意志和主導,實具關鍵性。本書《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即是圍繞這個問題來做探討,期對這一變化的過程進行了解。
本書分為十一章,探討蔣介石從1945年8月到1949年12月,如何處理國共的和戰問題及其面臨的困境。這十一章依次是:
第一章和談經緯(上)
戰後國共和談自1945年8月28日開始重慶會談,到1946年10月11日國軍進占張家口前後,為時一年兩個月的不斷談判,可分為七大要項:(1)重慶會談;(2)停戰協定;(3)政治協商;(4)整軍方案;(5)東北停戰協定;(6)拖延戰術;(7)為宣傳而談判。
本章探討重慶會談與停戰協定。重慶會談,為戰後國共首次和談,除由雙方代表直接會談外,並有蔣介石和毛澤東的八次面談。從這次的會談中,可以看出毛氏志在華北與東北;蔣氏則堅持政令和軍令的統一。雖無結果,但雙方同意繼續商談。結果簽訂《會談紀要》(或稱《雙十協定》)。停戰協定,是在美國駐華特使馬歇爾將軍(Georgec.Marshall)主導下的結果。此一協定改變了蔣介石“先安關內再圖關外”的決策,變為先圖關外,造成中蘇關係的惡化,使蔣介石處理東北問題,陷於不可收拾的局面。
第二章和談經緯【中)
本章探討政治協商、整軍方案和東北停戰協定三項問題。政治協商雖為重慶會談的延續,但兩者差異至大。其間最大的差異,共方在政協中提出大量的要求條件。重慶會談,毛澤東的條件,不過志在華北與東北的地方政權,政協則由地方政權延伸到全國性的中央政權,其中通過的所謂擴大政府組織案,實際則為國共的“聯合政府”。憲草中的無形國民大會,及行政院的責任內閣制,立法院的國會制,實際架空了蔣介石的權力。是以政協結果,國共有不同的反應。整軍方案,亦為馬歇爾所主導,紙面上統一全國的軍隊,實際上中共另有“暗盤”,不使美、蔣“以全國軍隊統一來消滅我們”(毛澤東語)。東北停戰協定,由國、共、美三方代表於1946年3月27日所簽訂,目的在使國軍和平接收東北主權。此時蘇軍自東北撤走,徑交由共軍接收。依照協定,政府要接收,須經過協商,取得共方的同意始能接收;否則即須動武。所以此項協定反而成為共方的保護傘。
第三章和談經緯(下)
本章探討拖延戰術、為宣傳而談判及綜論。拖延戰術是探討國軍於1946年5月19日四平街之役擊敗共軍,而於23日進占長春後,周恩來利用馬歇爾對蔣施加壓力,爭取到自6月7日到30日的23天停戰,目的是借談判以備戰。其所施展的拖延戰術,可謂極盡縱橫捭闔之能事。馬歇爾說周“是他從未遇到過的對手”,國民黨代表徐永昌說周“抱拖延政策”。蔣介石說他“詭辭拖延”。本項即為探討周氏如何施展其拖延戰術。為宣傳而談判是探討1946年7月至10月間三個月的邊打邊談時期,共方談判的方針,由消極的爭取停戰時間,進入以談和備戰時期。其方式是以談判為宣傳,目的是教育人民,也包括教育第三方面人士。依毛澤東之說,此時中國人民以及中共內部之間,都有打與不打的問題存在。為解決這一問題,周恩來乃以談判作宣傳,為宣傳而談判,來揭露蔣之“獨裁內戰”和美之“獨霸中國企圖”的面目,祛除不打的心理。這是“教民作戰”。此時馬歇爾之調停角色,已非重要,仍不放棄和平希望,奔走南京與廬山(蔣駐地)之間八次之多,傳達蔣、周意見。最後卻遭到周的斥責,馬氏從此退出調停。而由第三方面人士作最後的奔走,終無所成,國共和談從此決裂。
綜論一年多來的國共和談,爭論不息,糾纏不清,但其中心問題,不外是在圍繞著和與戰的問題在打轉。概括言之,馬歇爾、蔣介石、毛澤東三人的策略,各有堅持,馬是以和避戰,蔣是以戰逼和,但卻戰而不決,和則無成。毛是以談和備戰,但卻談而不和,準備決戰。馬與蔣的策略皆告失效,即是毛之策略的成功。
第四章 安內圖外
安內圖外,是日本投降後國府接收東北受阻於蘇聯紅軍及中共軍,蔣介石在1945年11月16日所定下的“先安關內,再圖關外”之策。在蔣氏以後的《日記》中,一再反悔誤信美國駐華特使馬歇爾之主張,乃轉變了這一政策。以致“一箸既失,則全盤皆敗矣”。本章循此線索,就國共兩方已刊布的檔案資料,進行了解。認為:馬氏所執行的美國對華政策,不僅為安撫中共不使投入蘇聯懷抱,顯然也是“以共制蔣,以蔣制蘇”;中共從而利用之,不僅“以蘇制蔣”,而且也是“以馬(美)制蔣”。如此,蔣氏的下場,可想而知矣。
第五章 和戰兩難
馬歇爾特使主導下的軍事停戰協定,關內全面停戰,關外不在此限。美式裝備和訓練的國軍精銳,經由美艦的運輸,大量運至關外,名為協助蔣介石接收東北主權,實際則是美國勢力介入東北。這是犯了史達林(Joseph stalin)之大忌。招致蘇方強烈的反彈,不僅使蔣氏的先圖關外未成,關內更不能安,關外關內均成戰場。依當時的情況,戰對政府絕對不利,蔣氏處於被動的形勢下,以戰逼和。和對中共相對不利,毛澤東在主動的形勢下,以談和備戰。在時間點上,遷延愈久,愈對政府不利;相反則對中共有利。因此,共方必欲迫使國民黨走上戰爭之路,致使蔣氏陷於和戰兩難之困境。
第六章 挫折年代
1946年是國共邊打邊談的年代,到了1947年只打不談了。邊打邊談這年,國民黨打占優勢,談則無成。只打不談這年,打則由優勢轉為劣勢矣。大陸學者金沖及著有《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是就共方而言。如就國方來說,便是“挫折年代”了。這一年,國方不僅在作戰方面,連遭挫敗,復以政治的腐化、通貨膨脹與經濟恐慌,以及學潮洶湧而至士氣低落,軍紀敗壞。這個仗實在打不下去了。因此,即有很多人以為過去如不與共黨決裂,或者和平有望;即不然,亦不致經濟、軍事敗壞至此。時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以為去歲(1946)攻下長春,如依其主張不顧一切進追,當可攻達佳木斯一帶,因受馬歇爾壓迫,未能如願,至為可惜。此皆“馬後炮”也。
第七章 崩潰年代
進至1948年,國共內戰已達三年,國方已是精疲力竭,士氣消沉,每戰皆敗,尤其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敗,精銳盡失,不堪再戰。而共方以戰勝之威,士氣旺盛,奮戰不息。國方復以金融崩潰,物價飛漲,人民痛苦已達極限。蔣介石成為眾矢之的,以為只要蔣氏下野,和平立可實現。反蔣倒蔣之聲為之升高,共黨與黨外人士倡之於先,黨內一些同志應之於後,毛澤東完成打倒蔣介石和國民黨的工作,便指日可待了。
第八章 進退兩難
國共和談決裂以後,毛澤東的戰略目標,即為“打倒蔣介石的工作”。如果蔣氏以其領導抗戰勝利的威望,以及為光大民主憲政而功成身退,使毛氏失去戰爭的憑藉,1948年的崩潰困境,有無紓解的可能?此為值得思考的問題。據蔣氏的《日記》所記,即有“讓賢選能”之準備。經過慎重的考慮,決定推舉胡適競選總統,以為“此為救國之出路也”。此一關鍵性的問題,在這年4月初召開的國民黨六屆臨時中全會,正式提出討論,亦受到各方輿論的重視。惜此“讓賢選能”未能如願,從蔣氏當時的檢討中,似已預知日後失敗的命運。
第九章 國府撤退
1949年,實為撤退年代,國軍在共軍追擊下,一路轉進。國民政府的撤退,也幾乎是在共軍的追擊下,由南京而廣州,而重慶,而成都,最後遷至台北,才算定了下來。其時台灣雖是政府規劃的疏散地點之一,但並非原先設定的政府遷移之地。當時政府中人普遍的想法,只要政府留在大陸,還有生存的空間;否則就很難想像。然而代總統李宗仁借病出國,中樞無主,蔣氏乃以黨之總裁及國民黨非常委員會主席的身份主持一切,一度考慮政府遷移西昌。由於形勢所趨,決定遷台。這其間有諸多原因,蔣經國的意見,深具歷史意義。認為“有廣東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才有抗日之勝利,而今後——非台灣似不得以立足”。
第十章 舟山撤防
1949年5月27日,國軍自上海撤退,部分部隊留駐舟山群島,該地區的戰略地位,頓顯重要。在此之前,蔣曾巡視該地,預作布署。其後增強防務,故繼10月金門古寧頭戰役之後,而有11月3日的舟山登步島戰役。迨國府撤退,舟山乃成為向大陸沿海不時進襲的重要基地。共方亦積極準備奪取舟山。其後由於共軍擁有俄制噴射MIG機,國軍失去空中優勢,進而也失去制海權,舟山的撤退也就勢在必行了。在蔣決定撤退時,諸多高級將領均持以反對的意見。由於蔣氏的堅持,準備的充分,終於1950年5月16日一夕之間,順利地完成舟山撤退工作。這次的主動撤退,改變了過去戰略上的失誤,例如遼瀋、平津、淮海等戰役之敗,皆因應撤而未撤,以致備多力分而被各個擊破;或因撤退遲緩而被殲滅。為了避免重踏過去覆轍,所以舟山的撤退,得以“集中全力,確保台灣,鞏固此惟一反攻之基地”。事實證明,這一措施是正確的。
第十一章 檢討總結
蔣介石繼孫中山之後領導中國國民黨,由北伐統一而至對日抗戰的勝利,以其二十多年的輝煌成就,何以在戰後短短四年的時間,敗於中共?論者紛紜,莫衷一是。而蔣氏自我檢討其失敗的原因,不啻“現身說法”。本章是就蔣氏自1949年至1952年的四年之間,在多次演講中關於大陸失敗原因之檢討,進行分析,期以了解蔣氏如何看待大陸失敗的原因。對於國民黨失敗原因的了解,至為必要也。
構成本書的十一章論文,第一至第三,及第六至第七共五章,由著者執筆,承劉維開教授補充資料並予校正,長男世安幫助校讀,並提供一些寶貴的意見。第四、五兩章,是著者與劉教授的合撰。第八至第十一的四章,為劉教授所作。
近年由於蔣介石日記的開放,成為中外研究學者的“取經寶庫”,本書除充分利用蔣氏日記外,並以國共兩方檔案資料,以及其他相關人士的日記和著述,互為印證,構成本書的主要基礎。疏漏之處,仍所不免,尚祈讀者的指正。
蔣永敬
2013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