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乂

蔣乂

蔣乂(747年-821年),字德源,常州義興人也。祖瑰,太子洗馬,開元中弘文館學士。父將明,累遷至左司郎中、國子司業、集賢殿學士、副知院事,代為名儒。而乂,史官吳兢之外孫,以外舍富墳史,幼便記覽不倦。七歲時誦庾信哀江南賦》,數遍而成誦在口,以聰悟強力,聞於親黨間。弱冠博通群籍,而史才尤長。其父在集賢時,以兵亂之後,圖籍溷雜,乃白執政,請攜乂入院,令整比之。宰相張鎰見而奇之,乃署為集賢小職。乂編次逾年,於亂中勒成部帙,得二萬餘卷,再遷王屋尉,充太常禮院修撰。貞元九年,轉右拾遺,充史館修撰。

(概述內圖片來源:清人繪《唐秘書監封義興縣公贈禮部尚書蔣懿公像》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基本介紹

  • 本名:蔣乂
  • 字號:字德源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常州義興
  • 出生時間:747年
  • 去世時間:821年
  • 主要作品:《大唐宰輔錄》、《凌煙閣功臣》、《秦府十八學士》、《史臣》
  • 諡號:懿
史書記載,史料譯文,

史書記載

十三年,以故河中節度使張茂昭弟光祿少卿同正茂宗尚義章公主,茂宗方居母喪,有詔起復雲麾將軍成禮。詔下,乂上疏諫曰:“墨縗之禮,本緣金革。從古已來,未有駙馬起復尚主者。既乖典禮,且違人情,切恐不可。”上令中使宣諭云:“茂宗母臨亡有請,重違其心。”乂又拜疏,辭逾激切。德宗於延英特召入對,上曰:“卿所言,古禮也。朕聞如今人家,往往有借吉為婚嫁者,卿何苦固執?”對曰:“臣聞里俗有不甚知禮法者,或女居父母服內,家既貧匱,旁無至親,即有借吉以就禮者。男子借吉而娶,臣未嘗聞之。況陛下臨御已來,每事憲章典禮。建中年郡縣主出降,皆詔有司依禮,不用俗儀,天下慶戴。忽今駙馬起復成禮,實恐驚駭物聽。臣或聞公主年甚幼小,即更俟一年出降,時既未失,且合禮經,實天下幸甚!”上曰:“卿言甚善,更俟商量。”俄而韋彤、裴堪諫疏繼入,上不悅,促令奉行前詔,然上心頗重乂。
上嘗登凌煙閣,見左壁頹剝,文字殘缺,每行僅有三五字,命錄之以問宰臣。宰臣遽受宣,無以對;即令召乂至,對曰:“此聖歷中《侍臣圖贊》,臣皆記憶。”即於御前口誦,以補其缺,不失一字。上嘆曰:“虞世南暗寫《列女傳》,無以加也。”十八年,遷起居舍人,轉司勛員外郎,皆兼史職。時集賢學士甚眾,會詔問神策軍建置之由。相府討求,不知所出,諸學士悉不能對,乃訪於乂。乂徵引根源,事甚詳悉,宰臣高郢鄭珣瑜相對曰:“集賢有人矣!”翌日,詔兼判集賢院事。父子代為學士,儒者榮之。時順宗祔廟,將行祧遷之禮,詔公卿議。鹹云:“中宗中興之主,不當遷。”乂建議云:“中宗既正位柩前,乃受母后篡奪,五王翼戴,方復大業。此乃由我失之,因人得之,止可同於返正,不得號為中興。”群議紛然,竟依乂所執。
元和二年,遷兵部郎中。與許孟容韋貫之等受詔刪定製敕,成三十卷,奏行用。改秘書少監,復兼史館修撰。尋奉詔與獨孤郁韋處厚同修《德宗實錄》。五年,書成奏御,以功拜右諫議大夫。明年監修國史裴垍罷相,李吉甫再入,以乂垍之修撰,改授太常少卿。久之,遷秘書監
乂性樸直,不能事人,或遇權臣專政,輒數歲不遷官。在朝垂三十年,前後每有大政事、大議論,宰執不能裁決者,必召以咨訪。乂徵引典故,以參時事,多合其宜,然亦以此自滯。而好學不倦,老而彌篤,雖甚寒暑,手不釋卷。旁通百家,尤精歷代沿革。家藏書一萬五千卷。本名武,因憲宗召對,奏曰,“陛下已誅群寇,偃武修文,臣名於義未允,請改名乂。”上忻然從之。時帝方用兵兩河,乂亦因此諷諭耳。乂居史任二十年,所著《大唐宰輔錄》七十卷、《凌煙閣功臣》、《秦府十八學士》、《史臣》等傳四十卷。長慶元年卒,年七十五,贈禮部尚書,謚曰懿。
時集賢院書籍多有散舛,蔣將明在集賢院中整理舊集,引蔣乂入院,助力整比。他“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得善書二萬卷”,並署集賢小職,後判為集賢院學士。再遷王屋尉,充太常禮院修撰和集賢學士關於神策軍建置一事,時集賢學士甚眾,都無言以對。只有他。貞元九年(793),擢右拾遺、史館修撰。累遷秘書監,主管國家圖書和檔案。通百家之學,學問淹博,尤精通前世典章沿革。貞元十八年(802),德宗帝登凌煙閣賞光,視左壁圖像文字頹化剝落,題圖文字漫缺,行才數字,大臣中無一能知。召蔣乂前往,答曰:“此聖歷中侍臣圖贊。”帝前口以誦補,不失一字。又問諸大臣能“條據甚詳”。居史官之職20年,家有藏書15 000卷。校讎寒暑無間。外祖父吳兢去世後,所藏書均贈送給了他。

史料譯文

蔣乂,字德源,是常州義興人,移居河南。蔣父天性敏銳,七歲時,見到 庾信的《哀江南賦》,讀過兩遍就能背誦。外祖吳兢任史官,蔣火年幼時在外祖父家習,得到他的書,博覽強記。成年以後,融會貫通群書,有修史的才能,司徒楊綰特別器重他。蔣將明在集賢院任士,正值戰亂興起,文史圖籍錯亂,蔣將明稟告宰相請求引薦蔣乂進入集賢院,協助整理排列。宰相張鎰也很欣賞蔣乂,委任他在集賢院擔任低等的官職。蔣又整理編排圖書一年多,分部別類,得到完善的圖書兩萬卷。二次升遷為王屋縣尉,擔任太常禮院修撰。貞元九年,升任右拾遺、史館修撰。德宗重視這一職務,先在延英殿召見他,隨後就任命了他。 (德宗貞元)十八年,調任起居舍人,轉任司勛員外,都兼任史官的職務。
蔣乂像蔣乂像
皇帝曾登上凌煙閣,看見左面墻壁毀壞剝落,題寫的文字模糊殘缺,每行僅剩下幾個字,叫人抄錄下來去問宰相,宰相中無人知道。皇帝立即派人召來蔣乂,蔣乂回答說:“這是聖歷年間的《侍臣圖贊》。”接著在皇帝面前背誦補充,不漏一字。皇帝感嘆說:“即便是虞世南默寫《列女傳》,記誦的功夫也超不過蔣乂。”適逢有詔令詢問神策軍建置始末,中書省查考沒有結果,當時集賢院士很多,沒有能回答出來的。於是前去詢問蔣乂,蔣乂逐條陳述十分詳細。宰相高郢、鄭珣瑜感嘆地說:“集賢院有人才啊!”第二天,皇上下詔讓蔣乂兼管集賢院事務。父子先後擔任士,儒者認為是很榮耀的事。
不久,改任秘書少監,再次兼任史館修撰,與獨孤郁、韋處厚撰修《德宗實錄》。因為有功勞升任右諫議大夫。裴垍被罷去宰相,而李吉甫厭惡裴垍,因裴垍曾任史館監修,因此授任蔣乂太常少卿。過了很久,調任秘書監,多次受封為義興縣公。去世,終年七十五歲,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懿。
蔣乂長期在朝廷任職,任史官達二十年。每當朝廷上議論重大政事,宰相不能裁決時,總要向他諮詢,蔣乂依據經義或舊典來參議時事,他的應對得當確切詳實。當初因這樣做而受到禮遇,但最終也因此而觸犯了權貴近臣,仕途阻塞不能升任顯要的官職。然而生性純樸正直,遇到權臣執政,常常多年不得升遷。曾上疏指責裴延齡的罪惡並抗拒 王叔文,受到當時人的推崇。蔣乂剛成年時就立志習,到老不厭倦,即使是嚴寒酷暑,書卷也不離開面前,因此能通曉百家問,特別詳知前代沿革。家中藏書達一萬五千卷。蔣乂原名武,憲宗時
因進見皇帝,請求說:“陛下今天息武治文,群臣應當順承皇上旨意,請皇上允許我改名叫乂。”皇上很高興。當時朝廷討伐王承宗戰事剛剛結束,蔣乂 擔心天子銳意用武,也藉此來委婉勸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