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皇勷

蔡皇勷

蔡皇勷,鹿境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鹿境鄉明末清初之際。蔡道山之十三世孫也。自幼勤敏好學,中年舉秀才。以才學、品德,見稱於時,是一代聞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前後兩次編修《海豐縣誌》,蔡皇勷兩次為縣令禮聘為編輯。可見其在當時社會上、文化界的地位。其私人所撰專著《皇勷手記》,忠實記錄了明末清初六十年間的海陸豐地方史事。大至軍國大事,小至災異佚聞,無所不及。涉及的歷史人物眾多,如劉香、鄭成功、劉國軒、蘇成、蘇利、鄭阿長、徐楷、姚恭、姚敬、洪晨孚、葉高標等等,都在羅列之中。

其中許多人物,在正史沒有收錄;或被歪曲記錄。《手記》是一部既實生動,又可歌可泣的歷史筆劄。特別,他以一字千鈞的筆力,記載康熙初年“移民遷界”這一歷史大悲劇:沿海人民,被迫遷移;離鄉背井,走投無路;父母妻子,亦難相顧;餓殍遍野,無人收理。這一切,都為“正史”所掩蓋,為御用文人所避諱。蔡皇勷以知識份子的良知,以史學家的春秋筆法,忠實地記載了這一慘絕人寰的社會歷史。《皇勷手記》今天讀來仍然令人感到滿紙辛酸,一字一淚。是一篇照耀千秋的史冊;絕非一般賣弄詞藻的虛文可以比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皇勷
  • 別名:蔡皇襄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615
  • 逝世日期:1711
  • 職業:史學家,教育家
  • 代表作品:《皇勷手記》《海豐縣誌
  • 性別:男
  • 籍貫:廣東省海豐鹿境鄉新東北村
人物生平,主要著述,

人物生平

蔡皇襄,諱華袞,字袍長,別號鳥窠愚老,附城鹿境人,系鹿境蔡氏始祖蔡道山之第十三世孫。蔡皇襄生於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歲次乙卯九月十四日,卒於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二月十四日,享壽九十七歲。
蔡皇襄自幼勤敏好學,中年考取秀才,以品德高尚、才學淵博見稱於時,堪稱一代聞人、史學家。
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編修《海豐縣誌》,縣令兩次都禮聘蔡皇襄為編輯。

主要著述

蔡皇襄所撰著的《華袞皇襄手記》,是從明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起揮毫始錄,逐年記載,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歲次庚辰而止。
特列舉幾段原文供品賞:
“明朝崇禎四年辛未年,饑荒,斗米足銀叄錢,周公出發倉谷,又勸富戶出谷,煮粥於萬壽寺賑濟,事不得法,饑民慕食而來,日僅一賑,路遠者平日已飢,而捱到縣,則賑期已過,又須待明日,故人多倒於路者,持杖而死,一米戶以為高抬時價,然米貴亦非關米戶之事,但公愛民心切,憤不及待,遂為責罰,公為官清廉,愛民如子,自抵任以來,凡賊情人命,若無審決者,皆為解紛而去,意若曰:我是治民,不是殺民也。”
“庚辰年(一六四零)建赤山寶塔,葉家為風水而建也。”
“壬午年十一月十六夜,山賊曾振突至北門外橋仔頭寺前街燒毀房屋數十間,擄掠男女百餘人,至鼈卯砂搭營,被人取贖,時因昇平日久,人不知兵賊,故僅有二三百賊可擄男婦百餘人,城上守軍,只打更鼓,不敢響一聲炮,實為坐視不救,嗣後則邑人無夜不驚,賊暮入縣朝則出,人多移住城內,而城內之屋價銀加十倍矣!”
“甲申(一六四四)即崇禎末年,京都陷於李闖賊王,時為清順治元年,豐居天末,官尚演戲請酒,民間熙攘作樂,知事者焦心浩嘆,不知者曰:皇帝死,於我們何乾?且北京距我尚遠雲。”
“康熙四年乙巳年,定界之後,五里一墩,十里一台,開界溝別內外,又起民夫一二百人將界外民屋垣牆夷為平地,越界者斬,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均派界內鄉民造作,某鄉作某台,某鄉作某墩,每個費銀一二百兩,督工之兵丁巡推,千把等又欲公禮飲食,否則鞭撻,鄉民苦無寧日,半年始能告成,而羊堤嶺上一台費加十倍,雖深山高遠之人亦無計應避征徭,此一亘古未有之事,撻民作台苦況可媲美長城矣。時石大人又來踏界,由大路下盡遷至東笏媽宮沙溝鄉,其在界外房屋神廟遂行拆毀。”
“康熙五年丙午年,沿海牆垣遷拆,獨留平海一口,許人曬鹽,平山為鹽廠,可便船隻載鹽下廣州,凡各縣遷民盡往平山挑鹽度日,平山聚千人死者日以百計,婦人小子至平山乞食又賣落船者亦以百計,界邊之民受擄掠及疫死者半,流落賣散者亦半,存者偷出界外割寄漂取魚蝦度日,逢巡界之兵又斬而斃之或倖免者取些魚蝦帶入界內,又不敢明賣,將袋束於腰間,入人家求買,即買之家亦不敢近街衢之門,明請人客,界外物閉門而食,可笑亦可哀也,鹽一升值銀七分,餓死者有,淡死者有,民至此時,度一日如度一年。是年縣設總兵一員,游擊一員,都司守備千把總十餘員,兵二千,城內房屋可謂盡為衙門矣。”
“康熙七年戊申年,巡撫王來任病卒,遺文請開界復地,其詞甚切,有關國計民生,朝廷諭允,著新任總督周巡撫王巡界踏勘事宜,而周、王直以開界為己任,惟力是視,但海島不許開,人牛能到之地俱許開墾,所以界外之民有王、周二人神牌,祀於社廟,民不敢忘恩,使其芳名流傳萬世也。”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年,縣主姚德基。”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年(一六九零),朝廷來文,準納粟四百石,賜一名監生,時谷價每石銀一兩,豐邑共納一二十名,縣主姚同,孝廉黃道圭議將役費以開南門湖,建謝道山塔,到辛未年(一六九一)告成,自客歲八月不雨,至辛未年四月廿四日乃雨,民心惶惶思亂,各處搶奪,米價甚貴,噫!人心不古,世道衰微。十一月鹿境建醮演戲謝神,是日有紙錢二張騰空而上直入蒼冥,人望不見,亦奇事也。”
《華袞皇襄手記》翔實地記錄了明末、清初七十年間的海陸豐地方史事。其內容有國事、軍事、轄區管理、天文地理、自然環境、人文鄉情、科舉鄉試、災異佚聞等。控訴海盜、賊匪奸淫擄掠,搶奪財物,無惡不作。官府攤稅,強征軍糧、軍餉、軍需品,宰割、魚肉百姓,世道混亂,民眾遭殃,歲無寧日,民不聊生。再三者是改朝換代,政局變幻,戰亂禍民,民眾死傷數以萬計。還概述了王爺、巡撫、督院、撫院、提督、府道、知縣、將領、統領、總兵、統兵、守備、千總、把總等文武官吏治理地方的不同做法,有的為官清廉,不辭勞苦,救災救荒,除盜安民,為人民謀福祉;有的官匪勾結,作威作福,勒索民眾,任意宰殺鄉民。涉及的歷史人物眾多,如劉香、劉國軒、蘇成、蘇利、林呈祥、鄭阿長、徐楷、郭達九、郭亞拱、曾振、洪瓜老、臭紅肉、劉懷珍、楊金目、薜進、葉高標、黃德、林時濟、葉維菱、林宗韜、黃熊、姚恭、姚敬、黃易、林耀光、林之雲、葉天培、朱紫蕃、黃道圭、陳龍震、洪辰孚、洪辰緩、陳天詮、彭熾等都在羅列之中,一些人物正史沒有收錄或被歪曲記錄。
特別是實話實說記載了康熙初年“移民遷界”這一歷史大悲劇:沿海人民,被迫遷移,父母妻兒,亦難相顧,離鄉背井,走投無路,無處棲身。遭殺戮、挨打或飢餓、勞苦致死者眾多,流落、失散或被販賣者亦多。這一切,都為“正史”所掩蓋,更為御用文人所避諱。
值得一提的是詳細記錄了廣東巡撫王來任關心國計民生,以解除“移民遷界”之事為已任,幾經周折,上疏奏請朝廷解除遷界,朝廷允許。但王來任於康熙七年戊申年(1668年)不幸病故。朝廷另派總督周有德前來巡界、了解民情之後,才得以開界復地,允許開墾耕作,民眾方能安居樂業。因王來任、周有德有功于海陸豐人民,故被界外民眾奉作神明祭祀(如:鹿境大山腳下的菩堤古蹟就供奉著二位大人神像),使其芳名永世流傳。
《華袞皇襄手記》是一部既翔實生動,又可歌可泣的歷史筆札,至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如今已珍藏於海豐縣檔案館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