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王彬

蔡王彬

中華三大祭典之一湄洲媽祖祖廟祭典的總編導。以蔡王彬為總編導創造的湄洲媽祖祭典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蔡王彬為主編印的《泉港北管》與“泉州十音”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統稱“泉州北管”。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民族音樂學家、二胡演奏家、文物博物鑑賞家、民間舞蹈蒐集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王彬
  • 別名:蒲葦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莆田
  • 出生日期:1939年
  • 逝世日期:2007年
  • 職業:編導
  • 代表作品:《媽祖祭典》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人物訪談,紀念媽祖誕辰1040周年----湄洲祖廟祭典後之贅述,湄洲祖廟祭典儀程明細表,

人物生平

蔡王彬,筆名蒲葦。1939-2007,福建莆田人。泉州市民眾藝術館、莆田市民眾藝術館原副館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2009年,以蔡王彬總編導《媽祖祭典》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媽祖祖廟祭典也成為了中華三大祭典之一。2006年,蔡王彬編印的《泉港北管》與“泉州十音”,在2006年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統稱“泉州北管”。

主要成就

中華三大祭典之一湄洲媽祖祖廟祭典的總編導,以蔡王彬為總編導創造的湄洲媽祖祭典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0年為紀念媽祖誕辰1040周年,湄洲島舉行了盛大的媽祖祭典儀式。蔡王彬為此曾數次深入湄洲島民間採風,並考察了武漢黃鶴樓改建、曾侯乙墓編鐘等,創造性的引入了媽祖祭典儀式中。最終總導演蔡王彬編導設計成場面壯觀的再現皇家古樂場景。新華網記者朱力南採訪祭祀儀式總導演蔡王彬,解釋了其中的奧秘之處:樂工們端坐在鐘鼓琴瑟等復古樂器前並不演奏,乃“作秀”之用,因為許多樂器和彈奏方式已經失傳,只能用現代合成音樂代替;但樂工坐得可一點也不“雜亂”,他們都是按照“宮”字排列端坐,這可是皇家古樂場景的還原再現。
2000年4月29日,由蔡王彬總導演的紀念媽祖誕辰1040周年的媽祖祖廟祭典,在第三屆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上隆重舉行,這次活動以空前的規模和精密的安排,具有強烈的震撼力。此後,湄洲媽祖祖廟祭典的程式和內容基本定型,並每年依例舉行春秋二祭,還應邀到香港、澳門、台灣、金門等地進行示範祭儀活動,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2000年版的湄洲媽祖祖廟祭典於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30日,以此版的湄洲媽祖祖廟祭典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此後,台灣國立大學、莆田學院等媽祖信俗所在地高校圖書館,紛紛把蔡王彬總編導的湄洲祖廟祭典[錄影資料列入館藏。總編導蔡王彬執筆寫下《紀念媽祖誕辰1040周年 ——湄洲祖廟祭典後之贅述》成為了以後媽祖祭典的重要參考資料。
除了媽祖祖母祭典儀式之外,1980年代蔡王彬通過數十年的採風,搶救保護了泉州的民間藝術。1986年12月,泉州民眾藝術館副館長蔡王彬、舞蹈幹部丁聰輝負責組織、整理民間舞蹈《拍胸舞》、《彩球舞》等,成績顯著,被省“民間集成辦”評為優秀編寫人員。同年,蔡王彬根據惠安搶七星燈習俗編演的民間舞蹈《七星燈》在首都廣播電視劇場舉行的電視直播決賽中獲創作、演出和組織輔導3個一等獎。1987年《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的泉州市卷的普查和資料蒐集基本完成。本館擔負此項工作的蔡王彬獲國家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表彰。1989年編寫了《泉港北管》。
1990年從泉州藝術館調回莆田,任莆田藝術館副館長。1992年12月,導演的電視藝術片《譙樓春鼓》獲全省評比第一名。1993年10月,組織慶祝莆田建市10周年文藝系列活動,其中萬人文藝隊伍踩街規模巨大,盛況空前。1994年9月,在省武夷音樂舞蹈節中,編導的《蹈海男兒》獲得一等獎。

出版著作

1、湄洲祖廟祭典 [錄影資料] : 莆田音樂風光系列 ; 福建省媽祖文化旅遊節文藝集錦 / 蔡王彬總編導[福建省福州市] : 福建省音像出版社, [2011]
2、紀念媽祖誕辰1040周年 —— 湄洲祖廟祭典後之贅述[2001]

人物訪談

一、姓名的由來
蔡王彬自小就過繼給蔡家。蔡王彬的親生父親剛開始的時候喜歡多幾個男孩。所以,第一個生了兒子,全家開心,即以四角號碼00開頭取字,取名亮,亮的下面是個幾字。意思有東方亮了,到底有幾個男丁。老二也是男孩,就取名亭,亭的下面是個丁字,寓意又添丁。老三取名豪,豪的下面是豕,家中多了小豬崽。舊社會窮,三個男孩怎么置辦家底啊,結果又來了個男孩,就取名高,高下面是一個口,瞧,又多了一個吃飯的。不料老五又出現了,就取名亨,就此了了,打住。所以,作為多了一個吃飯的(取名為高的)老四,少年時就送與蔡家,取名蔡王彬。其實,這個名字是老師給取得。老師諄諄教誨道,不可以忘記三個人:養父母和親生母親。養父母是蔡姓和王姓,林是親生母親的姓,三個人不可以忘記,所以加了三個撇,名字就出來了,蔡王彬。
二、學業的挫折
在過去,能夠對名字如此講究的,基本上都屬於書香門第類型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受到傳統知識分子家庭薰陶的蔡王彬,在念高中之時就開始嶄露頭角。書讀的好,體育好,音樂更好。當時莆田城區一旦有文娛活動,一定就會看到他的影子。舞龍舞獅,十音八樂,準有他的份。高考的時候,第一年,蔡王彬想數理化建設祖國,就報考了理科大學,成績優異,滿以為可以念大學了。然而學校建議不予錄取,讓蔡王彬掃興了一陣子。第二年高考,蔡王彬就報考了體育院校,同樣是學業優異,但是,學校依然建議不予錄取。第三年,蔡王彬報考音樂院校,想,這回總可以了吧。但是,依然是不予錄取的建議,讓他榜上無名。年輕氣盛的蔡王彬這才意識到,一定是出了什麼問題。於是請教了學校的教務處主任,這才得知,自己的養父是舊社會的校長,家庭成分太高,就是不能夠念大學的。教務處主任建議,建設好祖國是第一的,家庭出身不好,不代表個人不能夠追求進步,莆田偏僻的南日島任教,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而且南日島缺教語文的教師。蔡王彬這就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南日島國小語文教師。
三、另謀出路
經過1年的教學生涯,蔡王彬日夜煎熬。這根本不是自己需要的生活,我內心渴望的到底是什麼?不能念大學,難道就得教書?經過1年的苦思,倔強的蔡王彬毅然辭去教職,從南日島出發,回到莆田。他願意成為一名光榮的工人階級,來到腳踏車店鋪拜師,苦練本領,學習修理腳踏車。然而,養父找到了這個叛逆的孩子,不無擔心的對他說:“孩子啊,你這么不聽話,會連累全家人的啊!”
蔡王彬痛苦不堪。莆田是不能呆了,那我就走吧。沒有錢,懷揣著兩個饅頭,往閩南方向出發,走到哪兒算哪兒,天無絕人之路。就這么一路找活乾,賺點飯吃,困了,那個主人家有擋風遮雨的地方,就借宿一宿。如果沒有地方借宿,就找個角落將就一晚。即便條件如此艱苦,年輕的蔡王彬總會找到一個水源,把自己洗漱的乾乾淨淨,認真的考慮著,自己的內心到底是需要什麼。
有一天,蔡王彬路過晉江地區僑鄉歌劇團。這是一個剛剛組建的歌劇團,一些音樂家們正在擺弄著二胡、笛子等樂器。很久沒有玩過樂器的蔡王彬心一下子就沸騰起來了。於是,蔡王彬就走了進去,問道:“能否讓我也演奏一下二胡?”剛組建劇團,正缺人呢,居然有人撞上槍口,歌劇團的人員就把二胡給了蔡王彬。很快,優美的旋律就傳了出來。剛開始的時候是跳躍的《賽馬》,接下來,《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一首首新曲子從蔡王彬的指尖下流淌出來。在那個時候,能夠演奏《豫北》《三門峽》,那可是了不起的成就。炫技之後,接下來的是《二泉映月》,悽苦的感情就在樂聲中澎湃而出。就這樣,蔡王彬就成為了晉江歌劇團的一員了。很快,年輕的蔡王彬不僅在技藝上嶄露頭角,而且顯示出來高超的協調管理能力,最後,成為了樂隊長、副團長、歌劇團長。
四、人生的積累
不久之後,開始組建泉州藝校。蔡王彬就調任泉州藝校當校長。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很多家庭出生不好的藝術分子,都沒有辦法考入大學。蔡王彬擔任校長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開設了一個班級,不管你歲數大小,只要是有能力的的,就統統招入。所以,這個班級裡頭,有很多人歲數比當校長的蔡王彬歲數都大。我的父親,在那個年代,用這樣的辦法,解決了很多人的文憑問題,也就解決了戶口、糧食問題。這些問題在那個時候,可不是一件小事呢。
在蔡王彬兒子蔡鼎男的印象中,有幾個事情非常的深刻。
“第一個事情,就是80年代初期,父親已升任泉州藝術館副館長。有一次泉州市的王鼎南、丁聰與父親一起到莆田出差。順路到我家。王鼎南看到我家屋漏處的磚頭坑坑窪窪,就考我一個成語:滴水穿石。我當場無法解答,揭開謎底時恍然大悟,先是開心,忽然醒悟被譏笑了,就爭執說磚頭不算石頭,談不上滴水穿石。長大後我才知道,那個滴水穿石事件之後,父親自己增加了業餘的工作任務,也多了些酬勞。更多的是很多學生送了大量的字畫給我的父親。“談起這個事情的時候,蔡鼎男唏噓不已,但是很快,他就又講起了第二個故事。
”說起字畫,我就會想起第二個事情,就是我們舊宅一副門聯,這個門聯非常的有意思。不是什麼迎春納福之類的字眼,而是“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這幾個字古樸蒼勁,很是美麗。小時候經常對著門聯發獃,想像著自己如何揮毫潑墨的寫下有這樣意境的字型。後來我才明白,是我父親的一個學生送的字。這個學生很有名,就是書法大家林劍朴先生。現在想起來,應該就是在藝校當校長的時候收的學生吧。”
蔡王彬正是那個時候,接觸了一大批民間藝術家,保護了一大批人,也深入接觸了民間音樂,完成了人生的積累。
五、民間音樂的挖掘與沉澱
大約是84年左右,蔡王彬去了一趟北京,搶救挖掘民間的《七星燈》節目參加北京匯演,這次匯演節目獲得了一次一等獎。蔡鼎男這么說:"我印象中是,父親獲得了一筆獎金,我也因此放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煙花。之後,父親常常說起在泉港地區有一個北管。具體是什麼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發現,經常不在家的父親,回家之後不再象過去那樣陪著我們玩,而是挑燈夜讀,偶爾拍著桌子哼哼。"
我們在查詢蔡王彬的著作時,才明白1989年他編印了一本《泉港北管》,而且很多現代研究北管音樂的著作,都會把蔡王彬的這篇文章列為參考文獻。
“2006年,父親生病期間,有人電話我說:《泉港北管》與“泉州十音”,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統稱“泉州北管”。我轉告給我的父親,我父親只是笑笑,並沒有把這個當成重要的事情。”
蔡王彬沒有把泉州北管當作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因為他在1999年退休後做了一項更為重要的工作。
六、與媽祖結緣
2000年,湄洲島祖廟管委會的林金榜找上門來,請蔡王彬給媽祖祭奠添加色彩。“那段日子,父親每晚都查閱了大量資料,工作到深夜。不久,又忽然不著家了。在湄洲島採風,一去就是一周。回家的時候,總是一大簍的材料照片,然後又是宅在家中不停的寫作。”蔡鼎男回憶起這段日子,總是覺得已然退休的父親比在位時還忙活。
蔡王彬在他的文章中說:《史記·禮》是這樣寫的“……觀三代損益。”可見古人不泥古,強調製禮作儀合乎人情、人性。
就是為了尊古而不泥古,蔡王彬去一趟武漢,認真研究了曾乙候墓及其編鐘的安排,考察了黃鶴樓改建過程。就這樣,由蔡王彬總編導的紀念媽祖誕辰1040周年的媽祖祖廟祭典隆重舉行。 此後,蔡王彬受邀到香港、澳門、台灣、金門等地進行示範祭儀活動,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最終,湄洲媽祖祖廟祭典成為了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此版湄洲媽祖祖廟祭典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七、音樂之外的蔡王彬
“父親是嚴肅的。小時候我們很怕他。但是說來奇怪,雖然我們很怕他,卻喜歡粘著他,而且,記憶中父親從未打過我們。”蔡王彬的兒子蔡鼎男是這么回憶的。“舅父為人正直、勤懇。跟我們這些晚輩一起,那絕對是和藹可親,酒量不錯,豪爽!”蔡王彬的外甥戴建生、戴建人這么描述。在蔡王彬的同事眼裡,卻是另外一番形象。“蔡王彬口才非常好。能夠一語說中問題的關鍵所在,大家心服口服,而且還會非常愉悅的接受批評。”“蔡王彬是很有分量的一個領導,他主導的演出,基本上莆田的大角都會出來,沒有人會推三阻四不來。大家都買他的帳,老前輩,有號召力,好人!”

紀念媽祖誕辰1040周年----湄洲祖廟祭典後之贅述

————原著:蔡王彬 小菜一碟轉

湄洲祖廟較大型的祭典活動,已成功地舉辦過兩次。今年又逢媽祖誕辰1040周年,兩千年福建媽祖文化旅遊節也要在媽祖誕辰期間舉辦。莆田市委、市政府決定委託市文化局組成專家組,負責媽祖祭典的設計與組織,並作為本次文化旅遊節的重點項目。要求辦出影響,力求實效,辦成媽祖信眾與非媽祖信眾,政府與老百姓都能通得過的祭典。要求與歌舞相結合、要求更加藝術化。時間只剩二個月,如此高標,確實困難。既然趕鴨子上架,只好勉力而為。幸好蔣維錟、周長賦始終跟班,時時為祭典繩墨,使我已跳到嗓眼的心稍稍定下。
祭典設計剛剛開始,許多好心人就向我們建議:媽祖信仰,媽祖文化覆蓋面如此之廣,內涵如此之豐富,一定要把媽祖祭儀規範,甚至要求辦成今後祭典的藍本、樣板。
祭儀之規範,非我們能力所及,古人似乎也並未苛求。《史記·禮》是這樣寫的:“……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可見古人不泥古,強調製禮作儀合乎人情、人性。他們有一個很好的理論根據:“……天道廣矣、地道大矣、人道備矣。天道雖廣,若不以人法之,而天道不能顯著。地道雖廣,若不以人則之,而地道不能成就。惟人道獨能法則於天地,變化於萬有,興廢於萬事者,亦自此而然也。”(《道藏》第25冊)可見,我們的老祖宗是非常重視人的本體作用。如果用現代語言描述,是不是可以說:天、地、人三才,人是中心,只有人才能憑藉天地自然法則,讓一切事物為人類服務。其中萬有變化,興廢取捨,都應該隨時制宜。於是我們的結論是古人允許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誠然,不泥古,並非自我作古與否定前人。反而一切好的作法,有益的經驗,我們都應當認真學習,很好借鑑。基於這些認識,我們認真地考察了歷史上媽祖祭祀。並觀摩了前兩屆祭典錄像資料,確定以94年的祭典為基本框架,進行了必要的補充。祭典的大體框架與指導思想基本確立之後,我們就進入各部分活動的具體設計並擬制了祭典議程明細表(附後)。茲分述如下:
祭壇的設定。媽祖封號:“天上聖母,無極元君。”封號之高已無以復加,這就說明了歷史上認為媽祖功可比天,德同地厚。我們以祭天的最高形式設壇祭祀,是無可厚非的。《周禮·秋官司寇》載:“將合諸侯,則令為壇三成。”郝大通《太古集》卷三有三才象三壇之圖。上壇為圓形,法天,中壇為八出,象人,下壇為方形,體地。於是我們決定設壇祭祀。負責祭壇設計的薛國平先生根據祖廟原建築群的布局,在鐘鼓樓前平台上建一個三級祭壇,下層方形,直徑8米、高0.4米;中層八角形,直徑6.6米、高0.4米,並設仿漢白玉扶欄,東南西北四門可通地壇;上層圓形,直徑5米.高0.3米。三壇制式,體現了我國古代天地人三才的哲學觀念。由於祭壇是露天,這就打通了自聖旨門至朝天閣中軸的視線。祭典場地拓展了,層次更加明快。舞池、樂台、丹陛、祭壇、鐘鼓樓、正殿、朝天閣依次層層拔高,全部顯現在信眾與觀禮者面前視野,讓人感到廣袤、恢弘好似直接蒼穹。氣勢更加雄偉,增強了祭典活動隆重莊嚴肅穆氣氛。
音樂的創作。為了豐富祭典音樂多方面的表現力,歌頌媽祖昊天之德,突出媽祖故鄉的地方特色,適應現代人們的欣賞要求,擔任作曲的李尚清先生大膽使用了七聲音階的莆仙戲音樂《過山虎》加以發展變化。其中有節奏、節拍的放寬、壓縮、變異、重組;也有音色、音區的對比、疊置、交織、追逐。特別是每獻的結束樂句,總是回復到(73276|5---|73276|1---‖),以純四度上行與五度下行形成了倒影把三獻統一在一個宮調。在伴奏方面除了八音的使用外,還加進了地方樂器。改革的文枕琴(扎琴)、四胡、尺胡,以豐富樂隊音色。有人說中國古代音樂是五聲音階,其實是偏見。《淮南子·天文訓》中的“和”與“繆”即是“變宮”與“變徵”就是七聲了。古代三分損益法已有了十二律,不過當時制式十二個不完全相等半音。到了明朝,律學家朱載堉通過精確計算,確立了十二平均律。可西方到十八世紀巴赫才真正地運用到實踐中。根據記載我國南宋音樂家姜白石(姜夔)創作歌曲,還喜歡用變化半音,新聲變律以及五、六度跳進等手法。
至於“和聲”也並非舶來品,我國古已有之。古樂府應和部分常用虛聲;唐《竹枝》、《採蓮子》的樂詞相間和於句中或句尾,宋管弦樂的“纏聲”這些都是和聲手法,只不過簡單稚嫩些,我的現在用較簡單的民族和聲配在祭樂上完全是延續古制。地方樂器的使用更無可挑剔,我們是基於強調媽祖故鄉民間特色方面考慮。況且胡琴宋代早已民族化(漢)。沈括的《夢溪筆談》“馬尾胡琴隨漢車”,元代胡琴琴乾已經是“卷頸龍首”(見《民族音樂概論》)。我們這些補充發展不但是允許的而且是必要的,不然何以說明是莆田祖廟祭典。
“大樂稀聲”、“大禮必易”是相對的,夫子聞《韶》的“稀聲”讚嘆其“肅雍和鳴”是相對於“鄭音淫志”、“宋音溺志”、“衛音煩志”、“齊音驕志”而言的。社會發展到電子數碼時代的今天,對於多質體、大音量的電聲樂、交響樂、爵士樂來說,我們大調式的“三獻樂”簡單少量的民族和聲與音色、音區的對比,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稀聲”“易樂”。
樂舞的設計。94年的樂舞用“八佾之舞”全由女子擔任,這次我們加入了男舞生,64人的舞隊男女各半。男舞生秉翟,翟有羽中旌旄之稱,表現陽剛之氣;女舞生執龠,龠傳說是禹時樂舞《大夏》的伴奏樂器。舞蹈時時模擬龠吹奏之狀,表現陰柔之美。樂舞剛柔相濟以歌頌媽祖的武功文德。
為了營造媽祖降臨的神秘色彩,我們在迎神時,讓全場高呼“迎神”伴以迎神曲,似在天際的鏗鏘混響聲,祭壇上煙霧升起繚繞瀰漫,八位仙女手提花籃,自正殿高處款款而下,繞場一周,向全場遍灑鮮花。然後隱入煙霧之中。以此為序開始正式的祭祀活動。
祭典重點除了主祭按宗教儀軌實際的祭、獻、奠、頌、祝、焚以及跪叩之外,當然重中之重還是樂舞的“三獻舞”。擔任舞蹈設計的余勤女士真是絞盡腦汁。既考慮保持祭祀莊嚴肅穆,又要考慮藝術化與可看性;既考慮樂舞本體的獨立性;又要考慮與實際祭祀活動溶為一體。經過認真探討,我們確定讓“三獻舞”基本舞姿貫穿始終,即男舞生正身拱手秉翟,女舞生半側蹲正面吹龠。結合莆仙戲的“車肩”“蝶步”以保證舞蹈風格的統一與鮮明的地方特色。
為使樂舞與祭祀溶一體,我們讓司禮生雙手恭奉供盤穿進舞隊,舞者圍繞供品翩翩起舞,之後,司禮生在舞隊簇擁下,冉冉步升丹陛,獻上祭壇,由主祭親手恭獻。這就克服了祭者歸祭、舞者自舞的缺憾,真正達到舞獻一體。
此外,我們還確定三獻舞蹈的各自基調和基本創意。初獻(海平之樂)以寬廣、深情的四拍子及虔誠肅穆外部形態與內心感情,讚頌媽祖降臨使“八神既寧,萬方歸德”;亞獻(和平之樂)用優美歡樂的三拍以及活躍抒情的舞步歡歌“南風薰兮”民財殷阜的和平幸福生活;終獻(鹹平之樂)以熱烈恢弘四拍子男女混合輪唱。舞者把司禮生與祭品高高托舉在頂。緩緩步向丹陛以祈禱“女神降止”賜福九州,把樂舞推向高潮。最後送神全體行三跪九叩大禮,是為禮成。
鹵簿的設定與排練。“鹵以甲為主,所以捍敵……甲有先後部伍之次,皆著之簿籍……按次導從,故謂之鹵簿耳。按自漢以後,後、妃、太子、王公、大臣皆有鹵簿。(見《辭海·語詞分冊》)”鹵簿基本按94年制式,依次是:清道旗(2面)、開道大金(2面)、警蹕牌(各1)、銜牌(1對)、升龍幡(1對)、號角(4把)、金瓜、金鉞、朝天鐙、幡龍棍、月牙鏟、方天戟、大刀、抓印、抓筆、日月牌、凹凸杖(以上各1對並均改為銅器),封號旗(16面)、提燈(8盞)、提爐(4盞)、雉尾扇(1對)、九曲黃傘(1把)、儀衛執戈、執戟(各20把)。負責鹵簿排練的何黎仙女士為了達到護衛祭典威嚴及衛隊嚴肅儀表,天天帶領儀仗隊員在熊熊烈日下認真操演,行進執器角度的整齊統一,正步行走姿勢的準確有力,這一百多人的每一招一勢,不知耗費了何女士多少心血,隊員多少血汗呀!預祭時,當封號旗、提燈、提爐、司禮生導引著主祭、陪祭恭奉媽祖聖疏,在日月扇、九曲黃傘遮護之下,自聖旨門緩緩穿過中場,拾級丹陛,邁向祭壇時,所有在場的觀眾,無一不被祭場周邊虎虎生威肅立的儀仗、儀衛隊員那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所折服。真正達到“鹵以甲為之,所以捍敵。”
祖廟媽祖1040周年誕辰祭典已宣告禮成,媽祖的傳統文化精神卻在不斷地深化拓展。歷史上是媽祖傳統文化精神凝聚廣大信眾,團結一致,成為抗災濟眾、抵拒海難,助戰破蠻、降妖服怪的精神支柱和無窮力量。媽祖的昊天盛德促使儒、釋、道三家無一不將這民間信仰納入他們宗教體系。所謂“通靈賢女”、所謂“普陀大士之千億化身”、所謂“窺井得符”以及歷代王朝褒封,都對媽祖信仰、媽祖文化起著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今天,台灣同胞、海外僑胞虔誠信奉媽祖,傳誦媽祖扶危濟困的美好故事,這無疑地都在傳遞著我們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我們舉辦祭典,這也無疑地對溝通海峽兩岸同胞、海外僑胞的思想感情起著積極的作用,給媽祖信仰、媽祖文化增添了新時代的內容。我們說:媽祖無愧為海峽和平女神,無愧為世界和平女神。
2000.05.26

湄洲祖廟祭典儀程明細表

原著:蔡王彬 2000.4
序號1 通贊唱白(5′)
各類人員活動內容及要求
1、祭壇上媽祖聖像安定,龍案供桌安放清楚,香案、祭器、供品等一切齊備(由祖廟董事會負責,以上物品應在祭典彩排前一天準備齊備)
2、各類人員祭前各項準備就緒並提前在指定位置候場(祭)
3、鐘鼓樓上嚴鼓三通,金鐘同鳴,每通由寬而緊連擊36下。
4、鐘鼓聲中,通贊帶領司禮生16人組成4人縱隊,14名鳴銃手成橫隊自聖旨門穿過丹墀至丹陛下,通贊、司禮生升丹陛達祭壇前分別在規定位置肅立;鳴銃手向後轉快速跑回聖旨門至規定的鳴銃位置準備鳴放禮炮。
(鳴炮位置另定)
音樂
序號2 湄洲祖廟紀念媽祖誕辰1040周年祭典開始!
(10′)
1、鳴銃手在規定位置鳴放四門銃81響(要求能較清楚達到81響計數)
2、儀仗隊按“祭典活動方點陣圖”標示順序依次從山門向祭壇進發,登丹陛後依次肅立於祭壇及丹陛兩旁。
3、樂生、歌生由麾生帶領,成4人行縱隊行進至丹陛下分兩邊進入左右樂座(樂池)。
4、舞生由節生帶領,到達丹墀(舞台)排列成8x8方隊散開造型立定。
5、儀衛成4人行縱隊行進,入聖旨門後分兩路成單列跑步環丹墀(舞池)兩邊站立
6、引贊從聖旨門引主祭、陪祭分別進入中壇、下壇拜位肅立。
7、禮生一人引與祭人從左享殿進入壇下拜位肅立。
(註:以上七項均在通贊宣布“祭典開始”後同時進行)
“祭典開始”宣布後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儀仗隊行進中,大鑼兩緊兩寬連續敲打;號角長鳴,大吹持續吹奏(可以用莆仙戲之“打通”音樂)。以上聲響直至所有祭典人員就位完畢後停止。
序號3 通贊唱白 各類人員活動內容及要求 音樂
迎神!
禮生、歌生接喊
“迎神!”
(2′)
1、禮生、歌生接通贊白後高喊“迎神!”
2、全場人員翹首望蒼穹雙手分開沿視線前斜伸舉並高喊“迎神!”隨著樂聲與祭壇上煙霧起,所有目光自上而下集中投向壇上媽祖神像(似見聖靈從天而至)。之後放下雙手。八位仙女提花籃從正殿高處款款而下繞場一圈,遍灑鮮花而後沒入煙霧之中。
3、麾生舉起幡旗令樂聲奏樂,歌生演唱。
4、禮生1-4人點好香,分發主祭、陪祭、與祭人每人1支,主祭等接香後捧舉過額,稍頃放下,捧舉於胸前肅立。
音樂:奏唱《迎神》樂章。
序號4 奠帛!
讀祝文!
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
(2′)
1、引贊引主祭至讀祝位,禮生取帛,讀祝生取祝版半跪於主祭人斜左位朗誦祝文,讀畢,還置原處。
2、主祭人奠帛。
3、主祭等隨通贊口令行三叩禮。
序號5 行初獻之禮奏海平之樂
(3′33′′)
1、引贊引主祭人詣洗盥所,由禮生4人司盥洗(2人司盥盂、1人司匜、1人司巾)洗畢。主祭人復位。
2、麾生舉幡令樂生奏樂、歌生演唱,節生升節球令舞生起舞,禮生若干奉爵盤自丹陛下拾階而上,其餘禮生圍繞奉爵盤者或蹈或舞構成虔誠活躍的動感畫面至主祭節接爵。
3、主祭人接爵舉過額恭獻後,交禮生置供案上。
4、舞生舞畢定型。
5、全體拱手加額行作揖禮或行三叩禮。
音樂 奏唱《海平》樂章
序號6 通贊唱白 各類人員活動內容及要求 音樂
行亞獻之禮!奏和平之樂
(4′)
各項活動如前,舞蹈要求有所變化,節奏稍快。二獻獻壽桃。
奏唱《和平》樂章。
序號7 行終獻之禮!奏鹹平之樂
(4′)
各項活動如前,樂舞要求氣勢恢弘,讚頌氣氛濃烈。儀仗隊封號旗位置攥動把祭典活動推向高潮。
三獻,獻壽麵。
奏唱《鹹平》樂章。
序號8 焚祝文焚帛!送神!(行三跪九叩禮),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
(3′)
1、麾生舉起幡旗令樂聲奏樂,歌生演唱。
2、禮生二人取祝文、帛至燎位,引贊引主祭詣燎位焚化祝文、帛,焚畢各返回遠原位行三跪九叩禮。
3、舞生以舞蹈形式行三跪九叩禮。 奏唱《送神》樂章。
序號9 禮成!
(2′) 鐘鼓樓上鳴鐘鼓36聲(鐘聲要求平均)鐘聲中,主祭、陪祭人退回右享殿,與祭人向主左路退出。
其他人員退場路線另行安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