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桓公

蔡桓公

蔡桓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稱“齊桓侯”。這個稱號源於《韓非子·喻老》中的一篇文章《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章里所謂的“蔡桓公”,據考證應該是戰國時期田氏代齊以後的第三位齊國國君,諡號為“齊桓公”,史稱“田齊桓公”或“齊桓公午”。本名田午,史載他“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意思是說他殺了齊廢公田剡而自立。在位時曾創建稷下學宮,招攬天下賢士,聚徒講學,著書立說,一時人才薈萃,彬彬大盛。相傳名醫扁鵲曾為他看病,在起病由輕到重衍變時連勸了三次,田午因為諱疾忌醫而不聽,後來扁鵲再來時,現其已病入膏肓,無法醫療;扁鵲只得轉身而退,並連夜逃往秦國,不久田午就病發而去世了。《韓非子·喻老》有“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其實春秋時期有個蔡桓侯,他是春秋時蔡國(現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第七代國君,為蔡宣侯的兒子,承襲蔡宣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714年—前69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桓公
  • 別名:齊桓公、田齊桓公、齊桓公午、田午
  • 國籍:田齊
  • 出生地:齊國
  • 出生日期:公元前400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357
人物釋疑,故事,考證,相關文獻,原文,賞析,

人物釋疑

故事

蔡桓公,這個人物見於《韓非子·喻老》中記載的一則故事。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
扁鵲是春秋時良醫,名聞天下。
有一次,扁鵲因事路過齊國,去拜見蔡桓公。談話中他發現桓公的神色不正,就說:“您患病了!現在病在膚肌,如不及時治療,病情就要加重。”蔡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沒有什麼病。”扁鵲見桓公不信,只好告辭。他剛走出宮門,桓公就對左右的人嘲笑說:“這個醫生是個好名利的人,想通過治沒有病的人的病,來顯示自己的醫術高明。”
過了十天,扁鵲又碰見桓公,看了看桓公的臉色,便嚴肅地說:“您的病已經進到血脈,再不治病情就要惡化了!”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扁鵲只好悻悻而退。
過了十天,扁鵲特地去探望桓公,他看桓公的臉色十分難看,就大驚失色地說:“不好!您的病已經進到腸胃了,再不治療有生命危險!”桓公一聽此話,頓時翻了臉,便拂袖而去。
又過了十天,扁鵲見到桓公,遠遠一望,轉身就走。桓公感到很奇怪,連忙派人前去追問。扁鵲搖搖頭對來人說:“病在皮膚里,用湯藥可治;病在肌肉里,針灸可以去病;病在腸胃裡,還可以用清火的藥劑搶救;病入骨髓,那是注定要死,無可挽救了。現在桓公屢次拒絕醫治,已病入骨髓,我也無能為力嘍!”
桓公聽了回話,似信非信。五天以後,他突然遍體疼痛,病疾驟發,這才慌了手腳,急忙派人去請扁鵲。哪知扁鵲早已料到桓公不可救藥,又怕加害於己,便躲到秦國去了。不久蔡桓公病毒攻心,不治而死。

考證

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紀連海經過考證後認為:“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一個被稱為‘蔡桓公’的人,倒是有一個被人稱為‘蔡桓侯’的人,可是這個被人稱為‘蔡桓侯’的人在公元前695年就死了。他死時距離出生於公元前407年的扁鵲還要早上280多年呢;再說,這個蔡國也在隨後的公元前447年被滅亡了,而那時的扁鵲仍然沒有出生呢。”其實,這個蔡桓公,就是齊桓公。但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而是戰國時期齊桓公。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分為兩個階段,即姜氏齊國、田氏齊國。田氏代齊以後,國名、君主爵位田氏依然沿用。戰國田齊桓公,名為田午
春秋時期有個蔡桓侯。蔡桓侯是春秋時蔡國(現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第七代國君,為蔡宣侯的兒子,承襲蔡宣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714年—前695年,共20年。這個蔡桓侯歷史上沒有被稱為“蔡桓公”。
在漢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序文中,張仲景曾經提到過這個故事,並說:“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可見此時之人是認為這個蔡桓公應該是齊侯而非蔡侯的。

相關文獻

原文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xuán)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tàng〕熨〔wèi〕(中醫用布包熱藥敷患處)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中醫用針或石針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jì)(中醫湯藥名,火齊湯)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矣。”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蔡桓公

賞析

這篇故事選自《韓非子·喻老》,題目是後人加的。內容帶有勸喻型性。文章以時間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為線索,通過扁鵲“四見”的局勢,通過記敘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同時給人們以啟迪: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也像對待疾病一樣,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於未然。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全文敘述生動,條理清晰。刻畫的兩個人物形象簡潔、傳神。
以時間為序,寫扁鵲與蔡桓公的四次見面,又傳神地再現兩人見面時不同的神態、語言和性格,突出扁鵲慧眼識病,盡職盡責,敢於直言,機智避禍,和桓公的驕橫自負、諱疾忌醫。結尾,扁鵲不得不逃亡,暗示了專制君主統治下的殘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時醫過,防微杜漸的道理,頗能引人深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