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橋

蒲塘橋

蒲塘橋位於南京市溧水區,是溧水區現存的最大的一座古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蒲塘橋
  • 地理位置:南京市溧水區
  • 全長:91.3米
  • 橋樑類型:坦拱橋
建築結構,古橋傳說,古書記載,蒲塘橋廟會,

建築結構

蒲塘橋蒲塘橋
蒲塘橋是多孔連續性拱橋。凡九瓮,淨寬5.7 米。橋下有八個帶分水尖的橋墩,其上九孔中,中心孔最大,跨徑10.6米,兩側各孔逐漸收小。拱石為地產火山凝灰岩,用無鉸聯接並列砌置的方法砌成。據記載,施工時,“先以樁木絕河而下之,次以石固其兩崖。河之中壘石為趾,分九瓮,水去無滯,上以版石通墁,兩旁欄乾石壁立”。橋身的石縫間長著青草,橋墩的石面上爬滿了青苔。
蒲塘橋修成距今已有四百八十餘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修建公路時,又利用該橋作為公路橋。抗日戰爭初期,部隊撤退時,用炸藥破壞該橋,在橋面上留下一個大凹坑(後經修補)。後來交通量急劇增加,特別是重型車輛經常行駛,超過了該橋的荷載能力,致使橋的側牆局部脫落;拱圈橫拉條石多處斷裂;部分拱圈及橋墩向外側傾斜,傾斜度約30厘米左右;橋面漏水嚴重,威脅該橋的安全,現已在老橋西側另建新橋,將老橋公布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橋傳說

關於蒲塘橋的修建,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說是在明代弘治年間,當地有個書生名叫趙琪,其寡母在六十大壽時,說出了自己的一個願望,希望兒子能在門前的蒲塘河上造一座堅固的石橋,以造福桑梓,利涉萬民。兒子非常孝順,一口就答應了。兒媳也因從小在蒲塘河邊長大,她親眼目睹過擺渡人風裡來雨里去艱辛擺渡的情景,也看到過渡口船覆人亡的慘象,同樣也滿口答應了婆婆的要求。於是趙琪籌錢置物,準備造橋。誰知工程尚未開工,趙琪卻因積勞成疾不幸身亡,這時造橋的重任便落到了趙家兩代寡婦肩上。她們請來能工巧匠,花了近五年的時間,先後造了兩座五拱和七拱石橋,但都被洪水衝垮了。工匠們沒了主意,但趙家婆媳二人決心繼續造橋。其精神感動了兩位世外高人,他們指點工匠說:石臼湖裡有九條蚊龍,每逢洪水大作時,它們都要游向上游嬉戲,橋只要造成九孔,那么九龍戲水,各有其道,橋就不會被水衝垮了。工匠照此施工,一切都很順利。當造橋工程過半,趙家卻錢盡糧絕,家裡只剩下三稻倉鍋巴。工匠們只能一日三餐吃鍋巴,更談不上吃菜了。這時,又有高人指點,要工匠們把刨下的刨花撒入河水。工匠們如言而行,奇蹟產生了:刨花一落河中,立刻變成了成群的小刀魚,成為工匠們的菜餚,大家給這種魚取名為“刨花魚”。蒲塘橋終於造成了,由於它是趙家兩代寡婦主持造成的,所以又叫作“寡婦橋”。當然這只是個美麗的傳說而已,與事實並不相符,但它近似神話的傳奇色彩是人們對於建橋者另一種方式的頌揚。事實上,趙琪於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開始,花了5年時間造成了蒲塘橋。不但為了造橋耗盡家裡所有資產3000多兩銀子,而且主持了整個造橋工程。

古書記載

據縣誌記載,蒲塘河又名老新橋河,經石臼湖通揚子江,逶迤不竭。舊有蒲塘橋,為溧水至宣城驛路上的大橋,南宋末橋廢。官府在此設蒲塘渡,有司以丁夫操舟濟人。元兵渡江後,此渡口一度停辦。元代皇慶元年(1312)溧水州同知倪顯,教授陳瑞究復設蒲塘渡。但“春夏水湍激,秋冬水落,旁石峻險,輒壞舟。行者於是乎告艱矣”。“弘治間(元公1488─1505年)巡撤侶公道經之,命有司勸邑之富民併力復橋,未果。”其後,邑民趙琪兄弟請獨自建橋。“逐捐所積蓄購石募工匠……所費無慮三千金,皆出自己囊,無一毫取諸他。”
橋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二月,落成於正德七年(1512年)冬十月。共費時五年。橋成之後,復用原名蒲塘橋。明正德十年九月,溧水知縣陳憲為表彰趙琪的義舉,將蒲塘橋改名為尚義橋並同時作《尚義橋記》刻碑立於橋下。還在蒲塘鎮用石頭建了一座叫尚義坊的牌坊,以示對趙琪尚義之舉的頌揚。後仍名蒲塘橋。清乾隆間,肖必禧趙時仲等重修。隨著新橋的建成,古蒲塘橋已完成作公路橋的使命,但它作為一件歷史文物,不僅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而且還昭示著人們學習趙琪這種慷慨無私的“尚義”精神。

蒲塘橋廟會

蒲塘橋廟會2007年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年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明代以來,南京一直盛行祠山廟會,其中溧水蒲塘橋廟會最具代表性。當時朱元璋當上皇帝,下令在江南建360座祠山大帝廟,各廟輪流祭祀,蒲塘橋祠山大帝廟為其中之一。蒲塘祠山廟會是當地民眾為了紀念三國治水能人張渤(也稱祠山大帝)而舉行的大型文化祭祀活動。也是民眾自發組織、自娛自樂的獨特民俗文化活動,傳承至今已有將近550年的歷史。
相傳,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六日為祠山大帝壽誕,按慣例,當地百姓要舉行傳統的廟會活動,以求一方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廟會活動一般為三天,從農曆二十五日開始,二十六日為正日。活動按嚴格的程式進行。參加活動者分為五隊。第一隊開道,扮做小丑,揮舞扇子,耍火流星;第二隊由若干盛妝少女“挑花籃”表演;第三隊由24個小伙子拋叉,有“傳叉”,“拜四門”,“高空拋接”等傳統套路表演,驚險刺激;第四隊為高蹺表演,表演者以傳統人物造型亮相,如三國時的劉備、關雲長、張飛,《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四人,《八仙過海》中的八仙等,是整個活動的高潮;第五隊由村民抬著祠山大帝出行,後面則跟著若干組色彩不同、大小不一的花傘隊伍,場面熱烈歡快。在出會過程中,行經之地的各家各戶都要擺設香案,恭迎菩薩。晚上還要看大戲。周邊村鎮的人們也會選擇此時走親訪友,燒香拜神,觀看大戲。屆時蒲塘老街會達到上萬人,當地人家廟會期間比過春節還要熱鬧。
蒲塘橋廟會是一個當地民俗的展示舞台。廟會中有關拜神祈福等一系列儀式,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和人類對自身的認知程度。蒲塘等地主要以原住民為主,蒲塘橋廟會體現了本土文化的特色,對於了解當地的文化習俗具有重要意義。廟會期間各種祭祀儀式的舉行,各式手工藝製品的販賣,各式農具、家俱、服裝的展銷,各式民間小吃的集中展示,各式江湖行當的再現,吸引親朋好友、四方遊客前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