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白腐病

蒜白腐病

症狀 蒜白腐病又稱菌核病, 病原 Sclerotium cepivorum Berk.稱白腐小核菌,屬半知菌類真菌,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在寄主地下或地面處的小菌核,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直接從根部或近地面處侵入,引起蔥、蒜、韭菜等百合科蔬菜發病,病部又產生菌絲,菌絲糾集在一起形成褐色組織緊密的小菌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蒜白腐病
  • 又稱:菌核病
  • 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和鱗莖
  •  病原:Sclerotium cepivorum Berk
主要症狀,基本病原,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主要症狀

蒜白腐病又稱菌核病。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和鱗莖。初染病時外葉葉尖呈條狀或葉尖向下變黃,後擴展到葉鞘及內葉,植株生長衰弱,整株變黃矮化或枯死,拔出病株可見鱗莖表皮產生水漬狀病斑,長有大量白色菌絲層,病部呈白色腐爛,菌絲層中生出大小為0.5~1毫米的黑色小菌核,莖基變軟,鱗莖變黑腐爛。田間成團枯死,形成一個個病窩,地下部多從接近鬚根部分開始發病,病部先呈濕潤狀,後逐漸向上擴展產生大量白色菌絲。

基本病原

Sclerotium cepivorum Berk.稱白腐小核菌,屬半知菌類真菌。在寄主上長有大量白色菌絲,菌核生在病組織內部或表面,菌核球形至扁球形,內部淺紅白色,外部黑色;菌絲在培養基上生長適溫20C,低於5℃,尚可生長,高於30℃則不生長,10~20℃易形成菌核:除侵染蒜外,還可侵染大蔥、洋蔥和韭菜。

發病條件

病菌在寄主地下或地面處的小菌核,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直接從根部或近地面處侵入,引起蔥、蒜、韭菜等百合科蔬菜發病,病部又產生菌絲,菌絲糾集在一起形成褐色組織緊密的小菌核。該菌喜低溫高濕,在高溫季節濕度不大條件下擴展緩慢;當氣溫低於20℃濕度大持續時間長易流行。生產上早春生長瘦弱的蒜田易發病,進入雨季後病勢擴展迅速。

防治方法

(1)在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應與非蔥蒜類作物實行3~4年以上輪作,以減少初侵染源;(2)發現病株及時挖除,最好掌握在形成菌核前進行;(3)播種前用蒜重的0.5~1%的50%甲基硫菌靈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給蒜種包粉衣後再播種。(4)早春追肥提苗,以增強蒜株抗病力。(5)藥劑防治 於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淋根莖。貯藏期也可用上述殺菌劑噴灑,其中以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效果好。此外,也可噴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