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色布蘇療術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蒙醫色布蘇療術
  • 主題詞:傳統醫術,蒙醫,色布蘇療術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醫藥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07年
  • 認證批次:第一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蒙醫色布蘇療術 又名瘤胃熱罨法。將無病的牛或羊宰殺,剝皮剖腹,立即在瘤胃內加入藥物,在皮內面塗抹藥物,赴熱將瘤胃覆蓋在患處,把皮披在患者身上,進行浸浴治療,可增強胃火、養脾血、滋腎陽、治婦女“赫依”症氣滯,還可治血脈病、黃水病、肢體強直等疾病。

歷史淵源

在古代,蒙古族的祖先,常年在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遊牧、狩獵的生活,因此創造了許多適合北方地區自然環境、生活習俗的醫療方法和技術。色布蘇療法,就是在蒙古民族遊牧業經濟文化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民間療法。
傳說成吉思汗在南征北戰時,中了毒箭。當時隨軍的蒙醫,就用剛宰殺的羊肚灌上藥,讓成吉思汗把中了箭傷的胳膊伸進羊肚中,成功地解毒。從此以後,色布蘇療法就成為了蒙古鐵騎治療箭傷的主要方法之一。從13世紀起,色布蘇療法就在蒙醫中流傳下來,屬於蒙醫中罨療中的一種。
色布蘇療法在烏拉特草原上流傳甚廣。最初,這種療法是從喇嘛廟流傳至民間的。蒙醫最初被稱為喇嘛醫,其醫學理論來源於藏醫。根據歷史記載,清朝乾隆年間(1784年),烏拉特前旗梅力更廟建起後,西藏、甘肅、青海等地的喇嘛醫陸續到梅力更廟、公廟進行傳教講學。梅力更廟和公廟也不斷派喇嘛去以上地區各大寺廟學習藏文、藏醫。這些喇嘛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回到家鄉,到牧區傳授蒙醫技術和理論。

基本內容

色布蘇療術在施治方法上多採用披式法、騎式法、熱罨法等。
(l)披式法:把無病的牛羊(三歲以上的公綿羊)等動物宰殺以後,在瘤胃中加人專門藥物。同時把藥塗在動物皮裡面,趁熱披在患者身上或皮的裡面塗好白酒、黃油後披在患者身上。本法主治全身骨關節疼痛或筋絡寒症赫依症、黃水病。
(2)騎式法:把牛羊等動物宰殺以後,立即把瘤胃取下,在反芻物里加人專門藥物攪均並在胃口蓋一塊乾淨布,讓患者將生殖器對準胃口騎坐。本法主治婦女赫依病、白脈病及黃水病、寒症赫依症。
(3)熱罨法:在人體局部採用的瘤胃拔毒療法之一。本法多用於毒蛇咬傷等的拔毒療傷。其方法是,把三歲以上公綿羊膈殺以後,趁熱把皮套在患者赤身,雙手插在羊的兩前肢皮里。同時,患者頭上還纏包帶有熱反芻物的羊雙腸並騎坐在加人專門藥物的瘤胃上面。多用於寒症黃水病、關節腫痛、抽筋、骨關節酸痛、風濕性騷癢症、因潮濕著涼引起的後遺症。瘟疫熱和重感冒高燒、心臟病、高血壓和體質過虛者不宜施治熱罨法。
熱罨法宜在夏秋兩季實施。每次施療l一2小時,一般不宜超過2小時(根據病人體質和病情)。為避免胃罨過程中出現赫依性反應,宜服沉香三十五味方,用羊骨頭湯送服。為防止患者血壓升高在施療全過程用熱毛巾罨敷前額和頭頂部。並且必須調整好室內溫度,防止傷風感冒。施反芻物坐療前,患者要進食肉粥或營養豐富的稀軟飲打墊。治療結束後,給患者補充黃油、熱奶、奶茶、羊肉或羊骨湯之類的高熱量飲食。在起居方面,治療結束後,立即換穿乾暖衣服,並全天(24小時)不出屋並用小麥面與黃油炒熱,溫擦全身乾淨,以防從汗毛孔傷風。

基本特徵

蒙醫色布蘇療術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民間“土療法”,具有成本低、取材方便、療效好、副作用少等特點。

主要價值

蒙醫色布蘇療術可養脾血、滋腎陽、治婦女“赫依”症氣滯,還可治血脈病、黃水病、肢體強直等疾病,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另外蒙醫色布蘇療術對於婦科病及各類風濕病療效極好,特別適合牧區氣候、環境,深受牧區民眾的親睞,對研究和探索蒙醫療法有非常重要的醫藥科學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