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河(淮河流域沂河水系支流)

蒙河(淮河流域沂河水系支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蒙河古稱蒙山水,因“水出蒙山之陰”而得名。屬淮河流域沂河水系,是沂河的重要支流之一。

蒙河位於沂河右岸,發源於山東省蒙陰縣界牌鎮中山南麓的依汶莊(曾名沂旺莊)北,發源地高程318.5米,流經蒙陰沂南兩個縣,在沂南縣與蘭山區交界的小河口村西南匯入沂河,幹流全長62千米,流域面積672.8平方千米。幹流平均坡度1.14 ‰。蒙陰境內蒙河長21.9千米,流域面積197平方千米(不含魏家旺河流域面積18.6平方千米),下游低點高程132.1米,幹流平均坡度6.24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河
  • 外文名:Meng River
  • 發源於:山東省蒙陰縣
  • 全長:62千米
  • 流域面積:672.8平方千米
  • 幹流平均坡度:1.14 ‰
  • 發源地高程:318.5米
  • 流經:蒙陰、沂南
流域,水系,地質地貌,氣象,水文,灌溉,水旱災害,社會經濟,流域開發,

流域

蒙河主源發源於界牌鎮中山南麓的依汶莊(曾名沂旺莊)北,源地高程318.5米。河長14千米,流域面積73.5平方千米。該河在全流域的最西北部,河流方向與幹流一致,流域面積最大,有的資料又稱為界牌河,是蒙河的主源。主源界牌河在垛莊西納下峪河後彎曲東南流,在彭家宅西,右有黃仁河匯入,河上建有黃仁中型水庫。再東南流,在西師古莊東左匯西師古莊河後出蒙陰縣入沂南縣。在沂南縣雙堠鎮西北有響河匯入,後經青駝,再沿沂南、臨沂兩縣(市)邊界東南流,在臨沂市的小河口東入沂河。
蒙河流經蒙陰、沂南兩個縣,在臨沂市蘭山區的小河口村西南匯入沂河,全長62千米,流域面積672.8平方千米。蒙河主要支流有黃仁河與下峪河,黃仁河下游建有中型水庫黃仁水庫。
幹流自南泉橋村西至205國道丁旺莊大橋,中泓樁號2+550至9+750(以縣界斷面為樁號0+000)長7.2。支流長950米,分別為垛莊河河口至205國道,長550米;下峪河河口以上400米。

水系

蒙河主源發源於蒙陰縣界牌鎮中山南麓的依汶莊(曾名沂旺莊)北。南流入司家莊水庫,經界牌北折東南流,右匯西界牌河、河頭泉河、董家莊河,左匯趙家莊河、董家河河、北莊河,在垛莊南下峪河從右岸匯入。河流方向與幹流一致,流域面積最大,有的資料稱為界牌河。蒙河流域呈扇形,支流多而短,主要的支流有下峪河和黃仁河。
下峪河,又名石馬莊河,發源於蒙陰縣垛莊鎮西南部與費縣交界處。源分為二支,北支源在旗桿山東麓(498.5米),東流經胡蘿蔔庵、鹽店、王府嶺入石馬莊水庫;南支源在華皮嶺北麓,東北流經殷家口、草灘、鮎魚汪等村後入石馬莊水庫。出庫東流,經下峪村北、南芙蓉村南折東北流,在垛莊西與主源界牌河相匯。該支流全長15.5千米,流域面積38.3平方千米。
黃仁河發源於垛莊鎮西南部華皮嶺東麓,東流經河河水、石拉子、石屋山等村,後注入黃仁水庫,出庫東北流經大山寺南折東流,在彭家宅村西入幹流。匯合口以上河長17千米,流域面積46.9平方千米。

地質地貌

蒙河流域屬中低山丘陵區,河谷呈北西-南東向延伸,新泰-臨沂大斷裂從流域內穿過,交界墩—石屋山斷裂貫穿流域南北。河谷右側為蒙山單斜的北翼,地質岩性從分水嶺至河床依次為太古代泰山群、古老變質岩、寒武紀灰岩、奧陶紀灰岩,左側受新泰—臨沂大斷裂控制,靠近河床處為下降的侏羅紀、白堊紀砂頁岩,靠近分水嶺處為上升的古老變質岩,主流和支流兩岸的分布是第四系沖洪積層。

氣象

蒙河流域地處北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3.1℃,極端最高氣溫40 ℃,最低氣溫-21.1 ℃。年平均降水差異較大,南部山區最大達900毫米以上,北部在800毫米左右,流域內降雨年內分布極不均勻,75%以上集中在汛期6-9月份,而其餘8個月只占25%。

水文

蒙河屬季節性河道。年均降水量836.9毫米。多年平均徑流深343.4毫米,地表徑流總量3761萬立方米,年內分配很不均勻。

灌溉

該流域蒙陰縣境內較大的灌區有黃仁水庫灌區和石馬莊水庫灌區。黃仁水庫灌區位於垛莊鎮南部,蒙河支流黃仁河下游,澆灌垛莊鎮12個村的土地。1971年10月,該鎮組織1000餘名民工施工,至1972年10月完成西乾渠(東乾渠未開發)施工任務,長7.5千米;支渠9條,7.3千米;建築物26座。灌區建成後,設計灌溉面積1.27萬畝,1985年灌溉農田面積實際保持為3000畝。
石馬莊灌區位於垛莊鎮西南部的石馬莊水庫下游、下峪河下游北側。1967年7月,當地組織民工1000餘人進行施工,1970年8月完成乾渠1條10千米,支渠3條7.5千米,建築物30座。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54萬畝,由於渠系建築物不配套,又加漏水、跑水,排洪建築物少,渠道淤積,有效灌溉面積只有2600畝。

水旱災害

蒙陰境內蒙河流域呈扇形,支流多而短,地勢三面高一面低,是砂石土嶺區,土地貧薄,植被稀少,五日不雨一小旱,十日不雨一大旱,水源奇缺。一遇暴雨,則山洪暴發,泥沙具下,河床抬高,洪水漫溢,沖淹糧田、村莊。
1960年8月16日局部日降雨達356毫米,發生嚴重水災,沖壞塘壩76座,谷坊32個,河堤143處,沖毀淹沒糧田6萬餘畝,倒塌民房912間,死亡11人。

社會經濟

蒙河流域有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5座,防洪社會要求高,蒙河兩岸為我縣主要糧食生產基地,隨京滬高速、205國道、日東高速等重要交通設施的修建,一大批民營企業逐漸興起,如沂星化纖、水泥廠、石英砂廠。2002年,蒙河兩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00餘元。

流域開發

2003年開始,進行新一次的綜合治理,建設了防洪堤,並對河床進行清淤和清除阻洪障礙物,建設高標準防洪堤壩7.8千米,並進行了砌石護砌,使蒙河的防洪標準提至二十年一遇,共動用土方52.9萬方,砌石3.45萬方,砼250方,總投資869萬元,其中上級補助200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