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村鄉

蒙村鄉

蒙村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興賓區東南部,地處東經109°16′39″-109°27′38″,北緯23°30′52″-23°47′42″。鄉府駐地蒙村街,距市區22公里。東鄰南泗鄉,南界寺山鎮,西連城廂鄉,東北接高安鄉,北與正龍鄉隔河相望,西南和三五鄉相鄰。全鎮有13828戶56037人,其中農業人口51822人,非農業人口4215人,男性29316人,女性26721人,漢族2萬多人,壯族3萬多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村鎮
  •  全鄉總面積:247.9平方公里
  • 鎮間人物:韋慶穩
  • 土壤:砂土粘土兼占
  • 方言:客家話、壯話
沿革區劃,自然地理,河流,氣候,土壤,礦產,植物,動物,農業生產,林業,牧業,漁業,工業,社會事業,交通,郵電,商業,財政金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文物勝跡,村規碑記,尖石頭,古廟,潘崬馮羽廟,中獅甘王廟,獨正雷王廟,革命烈士紀念碑,人物,鄉間人物,

沿革區劃

民國38年(1949),蒙村屬石塘鄉轄的一個自然村。1950年為石塘區所轄。1951年4月,石塘區改稱第七區人民政府。1952年11月,七區區址設在蒙村。1955年12月,七區改稱蒙村區公所。1958年1月,撤區設鄉,蒙村區分設為蒙村、龍南2個鄉人民委員會。同年8月,縣委宣布鄉鎮實現人民公社。1962年9月,撤銷公社,恢復區的建制,蒙村、龍南2個公社合併為蒙村區公所。1967年5月,成立蒙村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3月,成立蒙村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1月,改為蒙村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11月,改稱蒙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10月,機構改革,改稱蒙村鄉人民政府至今未變。
1958年1月,蒙村鄉轄蒙村、河敏、銀峽、碑頭、馬村、歌朗6個小鄉;龍南鄉轄龍南、思畔、盤龍、那埡、堯村5個小鄉。8月,蒙村公社轄蒙村、洪江、碑頭、河敏、銀峽、歌朗6個生產大隊;龍南公社轄龍南、三益、堯村、思畔、盤龍、那埡、小里7個生產大隊。1962年9月,蒙村區轄蒙村、河敏、銀峽、碑頭、歌朗、洪江、那埡、三益、思畔、堯村、盤龍11個公社。1969年1月,蒙村公社轄蒙村、碑頭、歌朗、銀峽、河敏、洪江、盤龍、桂枝、那埡、思畔、堯村、大步、龍南12個生產大隊。1984年,蒙村鄉政府轄長叨、碑頭、歌朗、銀峽、蒙村、河敏、洪江、盤龍、桂枝、那埡、思畔、堯村、大步、龍南14個村民委員會。1987年村民委員會改稱村公所。1996年6月,撤村公所改村民委員會,蒙村鄉轄14個村民委員會107個自然村,為:蒙村村民委員會轄4個村屯,堯村村民委員會轄8個村屯,龍南村民委員會轄15個村屯,大步村民委員會轄4個村屯,洪江村民委員會轄9個村屯,那埡村民委員會轄5個村屯,桂枝村民委員會轄5個村屯,碑頭村民委員會轄6個村屯,思畔村民委員會轄11個村屯,河敏村民委員會轄11個村屯,長叨村民委員會轄2個村屯,盤龍村民委員會轄8個村屯,銀峽村民委員會轄10個村屯,歌朗村民委員會轄9個村屯。2006年,蒙村鄉轄14個村民委員會112個自然村。

自然地理

自西南向東傾斜,南高北低。中部和中南部為平地,東部和西部為丘陵。境內主要山脈坐落在東、西部,南北走向。最高的岜灰山海拔289米,距洪江村委會1.7公里;馬鞍山主峰海拔281.3米,位於河敏村委會東部1.3公里處;大雪山海拔273.2米,位於獨正村東部;貓兒山海拔272米,位於長叨村北部。

河流

主要河流有紅水河河敏河、思畔河和屯故河四條。紅水河流經境內西南和西部,長達15公里。河敏河發源於寺山鄉大本村西面,流經鄉境中部,於西北部的龍南以東0.3公里處注入紅水河邊的地下溶洞,全長36公里。思畔河發源於鄉內洪江村委會境內,全長16.9公里,自東南向西北流經鄉內東部洪江、盤龍、思畔、堯村四個村委會,於北部紅河實業有限公司東北方0.9公里處注入紅水河邊溶洞;屯河河發源於鄉內西南部銀峽村委會潘崬村附近,由地下溶洞水湧出而成,全長17公里 ,自西南向東北流經鄉內西部長叨、歌朗、龍南三個村委會境內,於龍南街西部0.5公里處注入江水河的地下溶洞。

氣候

氣候溫暖,無霜期長,在正常情況下,境內1月份平均氣溫為12℃,7月份平均氣溫為29℃,年平均氣溫為22℃,年平均降雨量為1230毫米,年平均日照1670小時。氣候災害有旱澇災害、春秋季低溫寒害、霜害、暴雨等。

土壤

砂土粘土兼占。旱地:薄沙紅泥土約884畝,沙質江泥土約4493畝,礫石紅土約259畝。水田:中沙地土約2182畝,酸性土田280畝,冷浸土田140畝,鹼性土田約2854畝。

礦產

以錳、重晶石、滑石、鑰、鐵、石灰石為主,東部上白、朝西有一定儲量,洪江重晶石礦、鉬礦及銀峽方解石,銀峽、鳳凰的滑石礦經有關部門鑑定礦持質良好,屬稀有礦產,已進入國際市場。

植物

主要有松樹、杉樹、桉樹、苦楝樹、竹子、油茶樹、柑桔、黃皮果、荔枝、龍眼等。野生植物主要有野生藤、五指峰、金銀花等。

動物

有黃瓊、野兔、穿山甲、貓頭鷹、鷓鴣、麻雀、哈蚧等。

農業生產

2000年,糧食種植面積9.7萬畝,糧食總產量2.77萬噸,甘蔗26000畝,總產4.5萬噸,農業總產值7251萬元。2006年,糧食種植面積9.86萬畝,糧食總產量24636噸,甘蔗70500畝,總產302810噸,農業總產值24895萬元。

林業

1994年,全鎮進行造林滅荒總動員,造林滅荒共5萬畝,榮獲來賓縣造林滅荒特等獎。1997年,全鄉綠化通過自治區達標驗收。1998年,鄉平原綠化通過自治區達標驗收。2000年,全鄉有林面積119.83萬畝,其中林果11.16萬畝,森林覆蓋率34.96%,主要以松、杉、尾葉桉為主。2006年,鄉林業產值37萬元,造林面積375畝,分布在洪江、思畔、盤龍、堯村、大步、銀峽、蒙村和河敏等8個村委。義務種樹3萬株,完成中幼林撫育2500畝。村級林場有思畔、洪江2個,面積607畝;國營青峰林場1個,面積25800畝。

牧業

以豬、牛、羊、家禽為主。2006年牧業總產值7739萬元人,豬W病、豬瘟、牛W病、羊痘、羊W病、禽流感、狂犬病和雞新城疫免疫密度分別達95.3%、95.6%、95.7%、100%、100%、96.1%、96.4%和95.5%,動物品改方面,推廣良種豬精2562瓶,配種母豬1280頭次;新建無本地公牛示範村2個,凍配母牛288頭,預計產雜交仔牛302頭,新建圈養山羊示範點3個共14戶。共發放水域灘涂養殖證10本,建立水產養殖示範點2個。全鄉共出欄生豬74997頭,牛7297頭,羊3584萬隻,家禽出欄33.62萬羽,肉類總產量67987噸,水產品總產量1203噸。

漁業

主要養鯉魚、鰱魚、鰻魚、羅非魚等。2006年養魚面積1850畝,總產量860噸,漁業總產值796萬元。

工業

以水泥、方解石礦、錳礦生產為主。2000年,全鄉企業總收入30156萬元,總產值20852萬元,實現利稅1884萬元。2006年,投資100萬元的順發木材加工廠落戶鄉境內,另有三個項目追加投資650萬元,總計投資750萬元。

社會事業

交通

鎮境內來賓至武宣、貴港的公路直貫鄉政府駐地。日客流量4500人次。村級公路全部通行汽車。

郵電

設有郵政支局和電信支局各1個,職工7人 ,郵路4條,里程200公里, 14個行政村已通電話。全鄉農民有8600多人用上手機,其中移動用戶5100多人,聯通用戶3500多人。寬頻用戶有340,電信電話用戶5200戶。

商業

2000年,全鎮有1200多家個體工商戶,社會商品零售總額860萬元,集市貿易總額740多萬 。2006年,鎮內設網點 2個,個體戶215家,從業人數1651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300多萬元。集市貿易總額900多萬。

財政金融

2006年全鎮財政收入193萬元,財政支出112.53萬。鎮設有財政所1個,農村信用社1個,年末儲蓄餘額3382萬元。全年工商貸款發放125萬,農業貸款發放1395萬。

教育

2006年有中學2所,在校學生2217人,教師137人;有完小15所,在校學生5190人,教師386人;有幼稚園1所,入園兒童78人,有學前班17個,學生385人。“兩基”通過自治區驗收。

文化

鎮設文化站1個,圖書館1個,衛星地面接收站1個,村級圖書館14個,還有1支文藝演出隊及各村舞獅隊。

衛生

鎮設有中心衛生院1所,衛生所14所,計畫生育服務所1所,個體行醫診所 18個,村委會合作醫療14個。2006年,全鎮人口出生601人,其中一孩361人,計畫內出生344人;二孩220人,計畫內出生104人;多孩出生20人。人口計生率74.54%,二孩計生率47.27%,政策外多孩率3.32%,出生統計合格率100%,長效避孕率56.58%,綜合節育率83.26%。到目前為止,全鎮共完成四術668例,其中完成結紮79例,放環505例,人流66例,引產18例。

體育

全鎮有40個籃球場,其中17個是水泥球場。排球場4個,桌球桌64張。

文物勝跡

村規碑記

在福堂村北面60米處的社王北側,因碑刻村規民約,故名。碑呈四方形似轎,故又曾名“轎碑”。碑高0.45米,寬0.31米。正、左、右三面刻文,碑文內容為:偷牛、盜馬、勾引外人挖房(偷盜行為),在村內聚賭隱匿持贓,偷豬羊犬,偷雞鴨鵝,偷樹砍木等之罰款規定。序文先說明設規立約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後列出處罰條款。違者按規處理。此碑乃村民於清道光二年(1822)所立,是境內僅見的清代石刻村規民約。1986年6月20日,該碑被列為縣歷史文物。

尖石頭

位於福堂村西北0.5公里處,高7米,周長6米,拔地而起,奇姿峭巍,因峰類筆直,直指雲天,故名。又因形似筆尖,亦名石筆。此石原為一片群中獨立高聳的一座天然石峰。據傳清同治年間因自然化已失原貌。光緒年間福堂村人依原貌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以“封建迷信”之物而拆除。1981年再次重修。觀其形,大有揮筆藍天,書定詩章之勢,因此歷來福堂村人把它看作“才子執筆寫書”的化身。並以此自重、自勉、自強,積極送子女上學,鼓勵子女奮發上進,刻苦鑽研文化科學知識。

古廟

小里甘王廟:在桂枝村委會小里村東0.5公里的河敏河畔,坐西向東,始建於清光緒年。甘王者,乃甘六人也,因取姓稱廟,又臨小里村,故名。廟房用燒磚砌築,建築講究。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為其廟會,集結人數不下萬人。

潘崬馮羽廟

在銀峽村委會潘崬村前,始立於清末(1991)。據傳,馮羽者乃馮羽人也。昔時為民執事公正,關心人民疾苦,逝後人民立廟紀念,後來演為神以供,因取其名稱廟,近潘崬村,故名。廟房建造具有特色,寺內偶像三尊:馮羽、其妻、其師傅。每年農曆正月十四為其廟會,集結人數不下500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已被拆除,偶像已被燒掉,1981年再立廟房,偶像均已失原態。

中獅甘王廟

在盤龍村委會中獅村旁麒麟山腳下。坐北向南,牆壁為三合土結構,始立於1909年,廟像5尊,還有大小偶像若干,平時廟內空蕩,偶像置於麒麟山岩中,只是到廟會期才將偶像從岩中取回放於廟內。

獨正雷王廟

在龍南村委會獨山村背的獨山上,坐北朝南。自獨山西面沿山道遷回而上,山上有一平台,廟即建在其地.廟內偶像5尊。壁上雄獅猛虎栩栩如生。每年正月初十日為其廟會,集結人數不下5000人。

革命烈士紀念碑

位於蒙村鎮駐地東部0.7公里,下趙村西北約300米嶺坡處,坐東向西。記載1949年農曆十二月初二,中國人民解放軍三二大隊於蒙村鎮長叨村後山剿匪時,光榮犧牲的27名解放軍戰士及1951年大灣剿匪時犧牲的烈士。

人物

韋肇隆(?—1938年),字德卿,壯族,蒙村鎮鐵象村人。清時參加綠營兵,由行伍保授藍翎守備,歷任管帶。其父韋有餘曾任提標、柳州城守營千總。民國初,廣西“群雄”割據。韋戶肇自擁二三千人槍,占據來賓。後投入舊桂系軍閥營壘,先後任廣西左區第三路副司令、護國第三第一副司令、討龍(濟光)軍司令、廣西左區第三路司令、廣西自治軍第六縱隊司令官、廣西陸軍第七獨立旅旅長。新桂系統治廣西後,韋投靠李宗仁,任廣西定桂軍第六縱隊司令官、廣西護國軍第一軍第六縱隊司令官,曾被授予陸軍少將五等文虎章。1922年夏,滇軍犯桂,韋駐防來賓縣城,任防軍副司令。6月15日,滇軍逼攻縣城,韋率部與滇軍作戰,防軍戰死200多人,滇軍戰死70多人。6月24日滇軍離去,韋部復回縣城。1931年,韋赴香港,後加來賓縣城定居至病故。

鄉間人物

韋慶穩(1918.11—1988.8),壯族,蒙村鎮潘崬村人,是壯族拉丁文字創始人之一。1944年畢業於廣西師範學院中文系,留校任助教。解放後歷任廣西大學中文系助教、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副研究員、研究員。負責、參加編寫《壯語語法概述》、《壯語構詞法概要》等著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