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羅斯停戰協定

1918年10月30日,奧斯曼帝國在土耳其簽訂了《蒙德羅斯停戰協定》(Mudros armistice),向阿拉伯聯盟投降,此後阿拉伯聯盟各國相繼派軍占領了奧斯曼帝國各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德羅斯停戰協定
  • 外文名:Mudros armistice
  • 簽訂時間:1918年10月30日 
  • 簽訂地點:土耳其
簽訂協定,戰爭背景,戰爭過程,戰爭結果,戰爭影響,關鍵人物,基本簡介,主要著作,

簽訂協定

戰爭背景

因幾代人受奧斯曼(土耳其)君主的壓迫,阿拉伯大酋長海珊身為阿拉伯民族主義首領和麥加統治者,在 1916 年 6 月與英國和法國結成聯盟對抗奧斯曼人。海珊認定奧斯曼王朝會在戰爭結束後將他廢黜,便開始與英國派駐開羅的行政長官威廉·亨利·麥克馬洪爵士(Sir Henry McMahon)書信來往。這些後來引起高度爭議的書信使海珊相信:如果阿拉伯人承諾站在協約國一方,將會得到回報,協約國將讓他們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帝國,覆蓋除英帝國屬地和其在科威特、亞丁灣及敘利亞海岸的權益之外的中東大片地區。

戰爭過程

法國和英國的海軍在戰爭初期就已經清除了紅海上的奧斯曼炮艦,所以海洋側翼是安全的。1916 年 6 月 10 日,3,500 名阿拉伯人在英軍水上飛機和軍艦炮火支援下攻打吉達港,奧斯曼守備部隊困守五天后投降。到 1916 年 9 月底,阿拉伯軍隊在英國皇家海軍的支持下奪取了三個海濱城市:拉貝、延布和群菲達。但奧斯曼漢志還駐有約 15 萬裝備精良的正規軍。
根據計畫,進攻戰將從紅海沿岸港口開始,海濱城市瓦吉是第一個目標。1917 年 1 月 3 日,費薩爾率領軍隊約10,000 人和 1,200 頭駱駝沿紅海海岸向北挺進,英國海軍從海上補充供給。然而調遣一支這么龐大的部隊需要時間,英國海軍於是乘HMS Hardinge號軍艦於 1917 年 1 月 22 日率先到達瓦吉,次日上午開始進攻。瓦吉守軍三天后向從HMS Hardinge軍艦上登入的一支由英軍和阿拉伯人組成的小部隊投降,費薩爾的大部隊則在 36 小時後趕到會合。瓦吉失守後,奧斯曼首領放棄了本想奪取麥加的計畫,將小分隊部署在漢志鐵路沿線,以加強對麥地那的防守。阿拉伯軍隊兵分三路:阿里的部隊威脅麥地那阿卜杜拉從瓦迪艾斯發起行動,騷擾奧斯曼的交通運輸並截獲軍需;費薩爾的部隊駐守瓦吉。騎著駱駝的阿拉伯襲擊隊伍覆蓋了有效半徑約一千英里的區域,他們自帶乾糧 — 主要是用來製作簡單麵包的麵粉 — 飲水取自相距約 100 英里的井水系統。這次戰役期間,空中支援最為有效,在打擊敵人和補充供給這兩方面都非常出色。
阿拉伯起義者在漢志鐵路沿線牽制了大約三萬土耳其軍隊,從而阻止了阿拉伯半島的土耳其部隊與非洲東部的德國部隊聯合;阿拉伯人採取打了就跑的騷擾戰術,通過小規模消耗戰,逐步削弱土耳其軍隊的力量。然而,真正大敗土耳其人的戰鬥是由英國的埃德蒙·阿倫比爵士將軍(Gen Sir Edmund Allenby)指揮的。阿倫比綽號“公牛”,在 1917 年秋從西奈半島成功地發起進攻,一路勢如破竹,同年 12 月打入巴勒斯坦,攻克耶路撒冷。1917-1918 年冬天的惡劣天氣,還有土耳其人的負隅頑抗延誤了他的進軍,但是在第二年,由於阿拉伯非正規兵在右翼相助,他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於 1918 年 10 月 1 日奪下大馬士革,七天后又占領了貝魯特。在戰役的這個階段,空中力量的運用至為關鍵,《智慧七柱》中多次提到這一點。9 在奧斯曼帝國的版圖中再往南,就是美索不達米亞(現在的伊拉克),英國人終於一雪前恥(在 1916 年,8000 名英-印兵向庫特鎮的土耳其人投降),在弗雷德里克·斯坦利·莫德爵士將軍(Sir Frederick Stanley Maude)的率領下,於 1917 年 3 月 15 日奪取了巴格達。10 到 1918 年底,美索不達米亞已控制在英軍的手中。

戰爭結果

抗擊土耳其人的戰爭於 1918 年 10 月 30 日結束,奧斯曼帝國在土耳其簽訂了《蒙德羅斯停戰協定》,宣布戰敗。漢志和敘利亞的阿拉伯人為聯盟的勝利貢獻了一臂之力,他們理所當然地感到自豪,並期盼著麥克馬洪曾許諾他們的阿拉伯家園。但隨後,英法之間達成了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更赤裸裸地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野心,這一切讓阿拉伯人大失所望。

戰爭影響

目前的中東問題就是在那時埋下了種子。阿拉伯巴勒斯坦固然是現代衝突的核心原因,但除此而外,阿拉伯的反西方情緒,也深深植根於英國人在阿拉伯起義之後被視為背信棄義而產生的宿怨。

關鍵人物

1916 年 10 月,駐開羅的英軍派T·E·勞倫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去協助協約國與海珊的阿拉伯人聯絡。這位年輕的軍官之前曾擔任過地理繪圖和相對低級的情報工作,他講流利的阿拉伯語,戰前曾作為考古學者在阿拉伯半島四處漫遊。勞倫斯對起義的最初貢獻是說服阿拉伯首領(海珊的幾個兒子:阿里、費薩爾、阿卜杜拉、扎伊德)協調行動,共同支持英國的戰略。他勸他們不要攻打駐守麥地那的奧斯曼軍隊,並幫他們制定了一個戰略,讓阿拉伯人破壞通往漢志的鐵路,因為麥地那守軍的供給和增援都依靠這條鐵路。這種打法牽制大量的奧斯曼軍隊,迫使他們派兵防守和修理不斷遭到破壞的鐵路,同時還要留兵駐守麥地那,應對阿拉伯人的游擊騷擾。

基本簡介

從鮮為人知的年輕考古工作者,一躍而成為軍事心理學領域重要的思想家和作家,T·E·勞倫斯可謂最令人困惑而古怪的英國佬,更多的人稱他為“阿拉伯的勞倫斯”。究其緣由,他曾經是一位實際意義上的起義首領,聲名鵲起,率領漢志省(Hejaz)阿拉伯部落反抗奧斯曼君主,展開了類似於現代社會風起雲湧的叛亂戰。他的作戰藝術曾受到從毛澤東到約翰·博伊德(John Boyd)等各式軍事家的廣泛研究。

主要著作

勞倫斯的主要著作《智慧七柱》和《造幣廠》廣為人知並常被引用,而他最初投寄給《陸軍季刊》並在《東方集》1939年卷再版的一篇相對而言不太起眼的文章,藏有闡述不規則戰爭的思想寶庫,值得我們以現代經歷的目光再行探索。他不僅介紹了“用刀子喝湯”和“魚狗肉”之類的奇聞軼事,更重要的是描述了爆發於1916 年6 月的阿拉伯起義的發展過程,為面臨著當前威脅的現代軍事家提供了許多值得思考的資料。筆者擬從現代空軍戰士的觀點來探討勞倫斯對叛亂的論述,更具體地說,從反面來理解他對非正規戰的解釋,針對在他的作戰原則指導下的叛亂行動,審視空軍可能發揮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