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

葶,漢字,拼音tíng 基本字義〔~藶〕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橢圓形。種子黑褐色,可入藥,稱“葶藶子”。常用詞組 葶藶,一年生草本植物,為原野雜草,開黃色小花,種子黑褐色,可入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葶藶
  • 拉丁學名:Draba nemoros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罌粟目
  • :十字花科
  • :葶藶屬
  • 分布區域:分布較廣,東北、華北、華東,西北、西南均有分布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部首筆畫
部首:艹
部外筆畫:9
總筆畫:12
葶
五筆86:AYPS
五筆98:AYPS
倉頡:TYRN
筆順編號:122412514512
四角號碼:4420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476
基本字義
1. 〔~藶〕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橢圓形。種子黑褐色,可入藥,稱“葶藶子”。
常用詞組
1. 葶藶 tínglì
葶
[woolly draba] 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 Draba nemorosa ),為原野雜草,開黃色小花,種子黑褐色,可入藥
2.葶薴 tíng ning 《山海經》熊耳山一文中:“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薴,可以毒魚。譯文:”這裡有一種草,樣子像蘇草,開紅花,名字叫葶薴,可以用來毒死魚。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特丁切,音亭。《爾雅·釋草》蕇,葶藶。《注》實葉皆似芥,一名大室,一名丁歷。《西京雜記》葶藶死於盛夏。
又《廣韻》都挺切,音頂。毒草。《山海經》熊耳山有草,狀如蘇而赤華,名葶,可以毒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