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嶺

葫蘆嶺

葫蘆嶺地處東江北岸,博羅古城東側。葫蘆嶺又名浮碇崗。在今葫蘆嶺公園人口處和人民公園、休閒公園中央,都豎有一碑鐵拐李塑像。清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云:“浮山有二碇石。其在博羅西者日浮崗。在增城東者日焦石嶺。”又云:“自惠陽東下,兩山夾江。忽一峰橫出中流,形如葫蘆,謂之葫蘆嶺,博羅縣城環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葫蘆嶺
  • 地理位置:東江北岸
  • 占地面積:37.89公頃
  • 別名:浮碇崗
基本信息,民間傳說,博羅八景,廟宇亭閣,貝丘遺址,古城牆,廟會,景點介紹,

基本信息

葫蘆嶺規劃範圍東起龍江,西至羅陽路,南臨東江,北至北門河北岸,總面積37.89公頃。曾流傳一首歌謠:“惠州好看看西湖,博羅好玩玩葫蘆。”
博羅葫蘆嶺博羅葫蘆嶺
葫蘆嶺北面是金湖、銀湖,山高約100米,面積0.7平方公里。
葫蘆嶺本是一處天然的遊覽地,原有的建築和綠化設施早年毀於戰亂。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不斷加強對葫蘆嶺自然環境的保護。
1963年,縣城鎮各機關幹部職工及居民,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並成立了葫蘆嶺公園管理委員會,不斷完善公園的設施建設,築起了環山公路,修葺了登山故道,擴建了習武平台,種植了多種鮮花與果樹。
山的西坡建起一座三層高的樓亭,並在西、北兩面用紅砂岩石、青麻石條各鋪築一條寬2米的登山石級,途中置有平台、石山、石塔、石凳,石階總長200米。供民眾遊覽的娛樂場所。
據民國《博羅縣誌》記載:“又西為縣城之浮碇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云:“相傳浮山初來,碇石於此而成崗。崗形似葫蘆,又名葫蘆嶺。”

民間傳說

關於,“葫蘆吐九珠”,這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古時候博羅城是一塊平地,在東江之濱,而東江一帶幾乎年年都有暴雨、洪水,洪水一來,東江泛濫,博羅城被洪水淹沒,頓成一片澤國,老百姓在洪水中掙扎,連個逃命的小丘都沒有。一年一年過去了,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魚腹,被洪水吞沒。
民間傳說民間傳說
有一年,又發洪水了,百姓們在洪水中呼救,哭喊聲驚天動地,令人慘不忍聞。剛好在這個時候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從南海赴宴歸來路過這裡,百姓的呼救聲直遏青雲,傳入鐵拐李的耳中,鐵拐李按住雲頭向下一看,見百姓們正在洪水中掙扎呼救,他立刻發了惻隱之心,可是,怎樣才能搭救百姓呢?他摸遍了全身,只在腰上摸到一個葫蘆。這個寶葫蘆是鐵拐李裝酒用的,一時一刻也離不開,他拿著葫蘆,猶豫起來。這時,他身後的何仙姑跟上來了,一見他的樣子,就明白了他的心思。笑著說:“鐵拐李,捨不得了?”鐵拐李嘿嘿笑著,說:“是呀,這個葫蘆跟我多年了,舍了它,我用什麼裝酒呢?”何仙姑說:“鐵拐李,救人要緊啊,舍了葫蘆,將來我還一個給你。” “真的嗎?”“當然是真的。” “那好,我就舍了它!”鐵拐李說著便把葫蘆丟在東江邊上,葫蘆忽忽長成了一座小山,後來人們便叫它葫蘆嶺。浸在洪水裡的人見有了山,都爭著往上爬,很快就把那座小山擠滿了,那座山畢竟是小了點,還有許多人浸在水裡,爬在大樹上,房頂上。而那個寶葫蘆長到一定程度就不長了。何仙姑看得心焦,嘆口氣說:“唉,這個葫蘆山太小了,救不了多少人啊!”鐵拐李說:“別急,我有辦法!”他對著葫蘆輕輕吹了一口仙氣,喝一聲:“吐!”只見那葫蘆張開個口子,連續向外吐出了九顆閃閃發光的珠子,珠子散落在城內外,變成了九塊高地。地名是:羅陽書院(現鎮一小)、下黃屋巷、造極樓(現米倉巷)、新街、城隍廟(現農工商)、曾屋祠堂(現郵電局)、高街巷、黃皮園(現縣黨校)、長壽觀(現觀背村)。人們見有了高地,便劃著名竹排,抱著門板,逃到高地上。從此以後,葫蘆山和這九塊高地便成了洪水期間博羅人救命的地方。

博羅八景

舊時有“博羅八景”之稱,其八景風韻各殊,其中一景就是“浮碇朝曦”。所謂“浮碇朝曦”,是指在葫蘆山上觀賞朝霞日出。
早晨,火紅的太陽從東方天水交接處冉冉升起。霎時,霞光璀璨,一江碧水被映照得波光粼粼,似萬盞銀燈閃爍,簇擁著征帆遠去。近處山下林竹輕曳,殿影嵯峨,陳禪鐘響過,餘音伴著兩岸迷離的霧靄漸次消散。那一派壯麗的景色令人讚嘆不止。西面漫天晚霞將江水染得嫣紅,極目遠望,水天一色,群帆點點,飛鷹低翔;近處漁歌互答,弄潮兒踏浪掀濤,好比一幅充滿生機的南國黃昏圖畫。

廟宇亭閣

史料記載,歷代古人曾在山的四周建築過不少廟宇、亭閣,培植了大批花木林竹。山麓四面先後築有羅陽甲第、東嶽廟、華光廟、姑婆廟、藥王廟、流仙閣、小海南、文昌宮、儒學宮、淵明祠、雙忠祠、海岳軒、東園、止園、竹素園、書雲台及驪光倒影塔。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知縣經彥採在山上建了一座“望驪亭”,謂登此亭可望黃甲嶺驪光。另外大東門外,築有一亭,謂“到卯亭”。在葫蘆嶺的南麓,還建一亭,謂“筍香亭”。這些建築物,成為博羅縣城具有規模的建築群,為葫蘆嶺增色不少,也激發了博羅人濃厚的讀書氛圍。
文昌宮文昌宮

貝丘遺址

葫蘆嶺從山頂到山腳,幾乎四面皆是灰白色的貝殼(主要是淡水沙蜆、螺等)。舊志將蜆殼的大量堆積稱之為地殼隆起的產物。其實不然。據考古資料證實,葫蘆嶺是一處屬新石器晚期貝丘遺址,至今已有4000多年,在遺址中,考古人員曾多次採集到新石器晚期的石斧、石錛、石碼、砍斫器、敲砸器等一批石器,以及夾沙黑陶、夾沙粗紅陶、印紋硬灰陶等數量很多的陶片。
葫蘆嶺有一處屬新石器晚期貝丘遺址葫蘆嶺有一處屬新石器晚期貝丘遺址

古城牆

在今天山腳的南面,即縣自來水廠抽水塔旁,仍保留五段較為完整的明代古城牆。城牆總長為84.1米,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博羅城的老人說,以前的城牆東端築到葫蘆嶺中線的地方,俗稱“全絲吊葫蘆”。後來城牆繞葫蘆山邊而過,將整座山包在城牆裡面,故稱 “搭袋(口袋)裝葫蘆”。究其緣故,說法有二:一說是出於防禦的需要;一說在明末年間,有一位在博羅任知縣的外地人,見博羅人在官場仕途上得意者不少,便心生妒忌,依照風水先生的盤算,改築城牆,將“金絲吊葫蘆”改為“搭袋袋葫蘆”,以圖破壞博羅風水。縣文物普查隊對城牆遺址進行了實地調查證實,當初城牆的修築確有幾次,而最後時期的城牆是東繞葫蘆山,西至榕溪水口。
百度圖片搜尋_葫蘆嶺古城牆百度圖片搜尋_葫蘆嶺古城牆

廟會

東嶽廟的“朝拜會”
坐落在葫蘆嶺的東嶽廟,按照習俗,以往每年三月都要舉行一次盛大“朝拜會”,俗稱“三月朝拜”。每年從三月十九日起便著手準備,定二十日起潮,二十四日游朝,二十五日歇腳,二十六日先迎東嶽神於長壽觀(位於觀背村,已毀),二十七日正式游會。游會這一天,博羅城大街小巷鼓樂喧天,葫蘆嶺更是是熱鬧非凡。觀會者如潮如堵,喜喜洋洋,游會者裝扮雜戲,彩服濃妝。縣城內紅男綠女,車水馬龍,宛如七彩畫圖,令人賞心悅目。
每年三月舉行的一次“朝拜會”每年三月舉行的一次“朝拜會”

景點介紹

為一軸一嶺三區四湖。一軸為小東門路一上坣路游賞路線,沿線有古民居、嶺南園林、金銀鶴湖、字畫廊、古玩店、特色餐飲等豐富的游賞內容。一嶺為葫蘆嶺遊覽區,以貝丘遺址展示、新石器時期文化展示、宗教活動、亭台樓閣及自然景觀等游賞內容為主,三區為江東村風情園、麗園村風情園及小東門路古民居遊覽區。四湖為金湖、銀湖、鶴湖及上湖游賞區,主要以祠、廟、園、橋、亭、榭建築景觀及柳、竹、湖等自然景觀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