葨芝

葨芝,別名構棘、山荔芝、穿破石。是一種多年生植物。可作為一種中藥。生於曠野間,普遍,果熟時可生食或糖漬;木材煎汁可為黃色染料。分布於我國東南部及西南部各省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葨芝
  • 外文名:Cudrania cochinchinensis(Lour.)
  • 所屬:桑科 KudoetMasam.
  • 別名構棘、山荔芝、穿破石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記載,

形態特徵

常綠直立或蔓生灌木,高2—4米。枝灰褐色,散生皮,具粗壯、直立或略彎的枝刺。葉互生,葉片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3—8厘米,寬1—2.5厘米,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側脈6—10對;葉柄長5—10毫米。頭狀花序單生或成對腋生,花序梗短;雄花萼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萼片4,頂端厚,有茸毛。聚花果球形,肉質,徑3—5厘米,黃色或橙紅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葨芝
葨芝葉常綠,果艷麗,為優良的攀援綠化樹種。適宜園林棚架、花欖攀援綠化。果可生食或糖漬;木材煎汁作黃色染料;乾燥的根入藥名“穿破石”、有舒筋、活血、祛風濕、清肺之功效。 直立或攀援狀灌木,長2-4米;枝有粗壯而利、直或略彎的刺。葉革質,長3-8厘米,寬2-3.5厘米,側脈每邊8-10條。頭狀花序單生或成對,具短總花梗,披柔毛;雄花:萼片3-5,不相等,披毛;雌花序初時小,結果時增大;雌花:萼片頂端厚,披茸毛。具花果肉質。
葨芝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米以下山坡、山谷林下或溪邊。種子繁殖。

分布範圍

產我國中部和南部。熱帶亞洲、非洲東部至大洋洲也有。

主要價值

【中文名】:葨芝
【物種拉丁名】:Maclura cochinchinensis( Lour.) Corner
葨芝
【藥材中文名】:穿破石
【藥材拉丁名】Radix Cudraniae
【藥材別名】:構棘千層皮石米刺
【科名】: 桑科
【包裝及貯藏】:麻袋裝,貯通風乾燥處。
詳細特徵
【產銷】主產於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四川、雲南等省。多自產自銷。
【產品規格】:統貨,不分等級。
【性味功效】:苦,涼。活血通絡,利濕,止咳。
【藥用部位】:葨芝的乾燥根
【採收】:全年可采。
【形態】:常綠直立或攀緣狀灌木。枝具粗壯彎曲枝刺, 刺長約1cm。葉片革質,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8cm,寬2~2.5cm, 全緣, 先端鈍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 側脈7~10 對;葉柄長約1cm。花雌雄異株,均為具苞片的球形頭狀花序,每花具2~4 個苞片;苞片錐形,常附著於花被片上,內面具2 個黃色腺體;雄花序直徑約6~10mm,花被片4,不相等,雄蕊4,花葯短,在芽時直立,退化雌蕊錐形或盾形;雌花序微被毛,花被片頂部厚,分離或下部合生。聚合果肉質,直徑2~5cm,表面微被毛,成熟時橙紅色,核果卵圓形,成熟時褐色,光滑。花期4~5 月,果期6~7 月。
【分布】:見於大盤山石上、栗樹塢、龍王坑等地,生於山坡、溪邊、灌叢中及村莊附近。分布於浙江省東部與南部;我國中部和南部也有分布。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越南、中南半島各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至日本及澳大利亞、
新喀里多尼亞也有分布。
【產地初加工】:挖根,斬去細根,洗淨泥土,截成20~30cm 的短段,曬乾或趁鮮切成厚片,曬乾。

記載

張淏雲谷雜記》卷四:“ 蜀中有一種木,彼人呼為葨芝,其樹常高丈餘,不甚增長,花小而白,每一歲開花,次年方結子……今青城山范仙觀 、 卭州蒲江縣崇真觀皆有之,故俗傳以為仙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