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的育兒經

董竹君是一位傳奇人物,凡在上海呆過的年紀較長者,可能會知道她。她生於1900年,兔年跨進100了。去年出版了一本40多萬宇的自傳《我的一個世紀》,裡面零星地談到了—些教育兒女的經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竹君的育兒經
  • 類別:故事
  • 國家:中國
  • 主人公:董竹君
人物簡介,教育兒女,

人物簡介

這位世紀老人原來是上海貧民區里一個黃包車夫的女兒,被迫淪為青樓賣唱,後來結識了革命黨人,自己設法逃出火坑成為督軍夫人,隨丈夫去了日本又回到四川。可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權統治,帶著四個女兒再次衝出樊籠開創新的人生(留在四川的兒子後來也回到她身邊)。歷經艱難險阻,成為上海錦江飯店的女老闆,為地下黨組織做了許多工作。1951年,她率先把價值幾千萬美元的錦江飯店無償獻給國家。連任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期間坐了五年監獄,可她無怨無悔,在朋友和女兒的鼓勵下,以並不太高的文化,寫出了的她的不平凡經歷。
四川是個封建意識很濃厚的地方,她連生幾個女兒,就有點被人看不起了。長女出麻疹時,她騰出一間房子,進行消毒後放兩張床,日夜看護40多日,直到女兒完全康復。丈夫對此很不高興,認為她不該為了一個女孩的病對其他事情全然不顧。她初到上海時生活很苦,住在—間小屋內,但她帶了女兒每天把房間擦洗得乾乾淨淨,連樓梯過道也不放過。把房東樂得合不攏嘴,搬家時戀戀不捨。她的女兒們也因此養成了注重清潔衛生的習慣。
她從四川毅然離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女兒的教育。文夫認為;女孩子無需多讀書,她卻認為必須讓她們受高等教育。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她帶著女兒獨闖上海灘,即使在窮困得靠典賣衣物度日時,決心仍不動搖。這顆珍貴崇高的母親心,真讓人感動。
董竹君在上海東借西湊,又到菲律賓去招股,辦起了一家紗管廠,但卻在“一·二八”事件中挨了日本人的炸彈。廠務繁忙不得已,只好把三個女兒送到蘇州一家教會學校的附小寄讀。她知道教會學校教學比較嚴格,但又怕孩子們信仰宗教,受帝國主義思想毒害,所以緊緊抓住了放“風箏”的線。每逢周末、假期,就給她們講些人生和愛國的道理,找些進步文藝讀物給她們看,要她們學做家務、熱愛勞動,培養她們善良熱誠、助人為樂、先人後己大公無私的高尚品德,還讓她們多接近大自然,養成胸懷開朗和愛美的興趣習性。

教育兒女

追求真善美,是董竹君教育兒女的中心內容。
有一次,(1931年7月)魯迅先生在環龍路一所暑期學校演講,題目是《上海文藝之一瞥》,她就帶了四個女兒去聽,明知她們都聽不懂,特別是後面兩個小學生,但為了讓她們在進步思想的氛圍中受到薰陶,還是讓她們坐在最後—排乖乖地聽著。回來的路上孩子們不斷地問七問八,做母親的心裡特別高興。
有一次她帶女兒去觀看蘇聯電影《伏爾加河船夫曲》,當見到破衣爛衫的船夫們駝著背、彎著腰、低著頭,肩負手拉一根粗繩,拖著大船沿著河邊艱難行走,嘴裡哼著淒婉悲壯的船夫曲時,母女倆都深受感動,在回家路上,她們也禁不住學著哼唱起來。後來,這個女兒成了一名音樂家。
她也特別注意培養孩子們有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有一次她讓個只有十二歲的女兒從上海乘火車去南京,送一筆錢接濟一位親戚。但當孩子到達南京下關時,城門已經關緊,她不敢亂花錢,就在城門腳下睡了一晚。聽女兒回來告訴她這番經歷,既覺得心疼又感到高興。她對女兒的教育是費盡心機的,她常說孩子是潔白無邪的,決不能讓“風箏”斷線,迷失了方向。女兒在外地讀書,她書信不斷。一次次教育她們:為人做事要有責任感,要光明正直;處理事情宜感情通過理智,對客觀事物應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觀,切忌任性……
當她在錦江飯店當女老闆時,決不讓孩子們隨便走進店裡;她自己要會見朋友,除非是進步人士,其他三教九流的人一概不讓到家裡來,只有在錦江會晤。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防止孩子們沾染十里洋場的社會惡習。真可謂用心良苦。
董竹君一生坎坷,在開設錦江飯店前,她曾因宣傳抗日被抓去坐過牢,保釋後又到杭州避難。大女兒除了照顧妹妹,還要探監送飯,奔波在好幾家人家教鋼琴,以所掙的錢來維持一家生活。所以董竹君總是說:要感謝她的大女兒,為家庭做出了重大犧牲。這一切,當然與母親平時的教育分不開。
董竹君又是一位嚴格的母親,對孩子從不溺愛,弄壞了東西,做錯了事情,只要認錯就不追究。但如果說謊撒賴,那就會不客氣。她常對她們說“你們之中若有一個不聽我教導,走上錯誤道路,我決不饒恕!”好嚴厲的口氣!她把嚴父和慈母的雙重責任,都擔在自己肩上了。她的心血沒白費,五個兒女個個成材,也個個敬重母親。她在教育兒女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視同仁,決沒任何偏心。常有熟悉的朋友問她:“你最喜歡哪個女兒?”她回答:“誰有困難,就同情誰,幫助誰。”這句話言簡意賅,說明了一個母親的寬廣胸懷。
她的兒女們如今也都年逾花甲,第三代、第四代都有了。她們常對人說:“感謝母親把我們帶離一個封建家庭,使我們有了嶄新的人生”。
最近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節日記者曾採訪過她,問她當年把辛辛苦苦創立的一番事業交給國家,心裡是怎么想的。她答:“我一生參與和支持革命,就是為了這個大目標。我從來沒有把這些東西當成自己的財產,沒有這個觀念。當我把錦江交出來的時候,很多朋友都不贊成。我告訴他們,解放了有很多事情好做,就怕你做不來。”
這一席話,也是她教育兒女的成功“秘訣”。第一,自己的思想要正,要跟上歷史潮流;第二,要兒女刻苦學習,練就本事,以免將來有事“做不來”。
幾十年前的“育兒經”,現在聽來仍是滿室飄香,意蘊無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