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堅

董志堅

董志堅,原名祝玉璋。1931年,畢業於劉銘莊高小,後升入博野縣北楊村四存中學。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蠡縣動員會作抗日宣傳工作,動員其父親將家中存糧全部獻出,支援抗日。1939年,任蠡縣抗日政府財政科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志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蠡縣
  • 出生日期:1915年
  • 逝世日期:1941年
  • 性別:男
性 別:男
董志堅
董志堅生於1914年11月的一天,原名祝玉璋,蠡縣辛興村人。祝玉璋幼年好學,1929年考入蠡縣劉銘莊崇實高級國小,1930年學校秘密建立了共產黨組織,祝玉璋和部分同學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了革命活動。1931年,祝玉璋考入了博野縣北楊村“顏李學派”顏元的四存中學。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祝玉璋毅然投身革命,參加了蠡縣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了蠡縣戰地動員委員會。他動員各階層人民出來抗日,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有槍出槍、有物出物、共赴國難。他還以身作則,動員父親祝文田把家裡的餘糧獻給抗日民主政府,支援抗日。
1939年2月,祝玉璋擔任縣抗日民主政府財政科長,這年春,縣境內的日偽軍瘋狂地進行燒殺搶掠,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祝玉璋帶頭髮展生產,厲行節約,支援抗戰。當年夏天,全縣遭受了特大水災,他又帶領幹部深入農戶積極救災,發動廣大民眾節衣縮食、克服困難、生產自救,並在全縣各村實行合理負擔,以減輕農民負擔,改善民眾生活。

1940年2月,祝玉璋被任命為蠡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為了便於工作,改名董志堅。根據上級指示,結合縣情,在縣委統一安排下,領導全縣人民,改造平原地形,組織發動民眾挖交通溝,破壞日偽交通,粉碎日偽機械化兵團的掃蕩;積極發展地方武裝,加強縣大隊、區小隊和游擊組的建設;各村都建立起劇團、歌詠隊,開展文化教育和黨的宣傳活動,抗日工作十分活躍。
地道戰遺址地道戰遺址
1940年9月,按照地委指示,蠡縣軍民組織開展了“雙周戰役”,董志堅任總指揮,給予敵偽以沉重打擊。兩周內,領導全縣軍民開展破路、挖溝、攻打據點、襲擾日偽軍等活動21次。同年10月至次年2月,為支援西部山區抗戰,他親自布置、組織動員1500餘名民眾,在八路軍33團的掩護下,向平漢路西運送糧食和土布,運糧大軍每人身背60餘斤糧食或布匹,通過多條封鎖溝及平漢鐵路,將抗戰物資運送到唐縣、完縣一帶,支援抗日。
1941年2月20日,他從冀中行署開會回到縣委駐地桑員村,為了預防日偽軍襲擊,擺脫敵人跟蹤,安排好縣直各機關人員轉移。當晚,董志堅帶領縣政府人員來到了劉銘莊村堡壘戶家中。由於被敵特發現,自己還未來得及離開,即被敵包圍在劉銘莊北大街。次日拂曉,日偽軍包圍了劉銘莊他們的住所。

當時地道過少、沒有連成片,洞口雖多,但洞深過短不能有效地打擊敵人保存自己。董志堅所在的院落沒有地道,要跑到一臨近的院落內的地道內掩藏,他一邊和敵人交火一邊向有地道的院落跑,跑到了北大街的王家胡同。。
他和警衛員幾次突圍都沒有成功,日偽軍越打越近,警衛員犧牲了。身陷重圍,敵人又數次沖了上來,董志堅仍然堅決地回擊日偽軍,敵人的幾次衝鋒都被他打退了。這時,日偽軍喊話讓他投降,他憤怒地回答:“我是共產黨員,寧死不降!”他繼續拚命衝殺,直到子彈打光了,身中數彈,英勇犧牲,當時只有27歲。

黨和人民為了幾年這位年輕縣長的革命功績,在他死後,辛興村曾改名為志堅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