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復

董復,明朝人,漢族,出生於浙江上虞漁家渡,男。

基本介紹

  • 本名:董復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浙江上虞漁家渡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 性別:男
基本信息,個人性格,主要事跡,家庭情況,

基本信息

董復行仁七,諱復,字德初,號頤庵。為明成化乙末(1475)進士,中憲大夫,雲南府知府。是前任貴州道監察御史,誥封通議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董敬的第五個兒子,為宋淑人所生。董復的哥哥董豫,行仁六,諱豫,字德和,號剡溪。是明成化四年戊戍(1478)進士,授奉政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僉事。

個人性格

董復自幼沉靜有大志,不屑於人較量細務,博學好問。為人豁達大度,時人莫測其量。嘗負笈從師,同學皆以董復老實沉默,語多褻慢,師告誡道:“汝等以董生老實可欺乎,他日名著玉堂,爾等止堪奔走鞭策耳。”方負赧不暇何敢嘲笑為也,諸生獨以師言為誡。董復年二十尚未入泮宮,乙酉文憲巡行紹郡,以儒士允其應試,即中鄉榜,當時越中坊間流傳著:“劉家一隊不如董家一對。”指的就是董復與兄董豫聯芳媲美也。

主要事跡

成化乙末(1475)年董復登進士,授徽州黟縣知縣,廉潔自處,愛民如子,執法不避權要,直聲大起,口碑載道。黟縣民眾鹹奉董復為神明,至今黟縣建祠立石。任滿擢貴州道監察御史,直言忤旨,出知雲南府知府。出守雲南府後,賦役蠹弊,董復首為釐革,民甚便之。諸司俸例給,董複議三司月俸十減其七,眾雖不悅勿願也。
壬子年,孟密侵奪木邦地,廷議遣官往撫,孟密率詭言退地,遣官數輩皆持退地文狀,歸投矇混邀功。最後檄董復往,獨不取退地文狀,歸坦言道曰:“狄青有言,寧失智高,不敢欺君。孟密事撫無益也。”由是前後邀功者皆不喜。
癸丑盜發曲宗竹子寨,議調兵進剿。至則賊走,惟良民從賊者還在,眾欲進兵,董復曰:將不良民代賊乎,殺良民為首功,吾不忍也。“眾為愧。
屈北勝州夷亂 ,董復勘處曰:“同知高某憤不得襲耳。”議令襲職,又增設兵備以控轄之,一州遂安。
曲靖指揮把忠乾沒屯米三千餘石,黃參議分守發之,遂鼓眾持刃逼黃,城門盡閉七日。鎮巡召董復將發兵,董復力言不可,且曰:“少縱之忠可擒也!”乃單騎旨曲靖,諭以禍福許,放米三月以補所侵,忠畏服束身歸罪,眾皆散去。
曲靖畿亂臨安府納婁長官普靖死,其妻沙福欲就酋弟顯,奸顯,顯懼逸去,沙福怒,乃巫顯殺其兄,子及同謀者二十餘人,囚禁十餘年,多瘐死。董復往覆訊,沙福因所親洪同知縣獻銀器數十隻,金盥盆一隻,以伺董復意,董復笑而不答。次日沙福來見,董復立命縛之,出顯等於獄,一郡驚伏。凡有疑獄,必屬董復,董復沉厚有深識,遇事洞達不為利疚,以故立譚間,能消亂解紛釋冤滯。
郡故有東西兩渠,溉田萬畝,淫雨驟漲,沒田禾為患,董復作石堤東西八十餘里,疊石為水門,時泄之滇池水出安寧為創石橋。又疏治金棱河,溉田也數千畝。
董復治政,必本人情所至,先問民患苦,為民興久遠利,一令出人人喜悅得所願。任且滿,逢清寧宮之變,言者以夙憾中傷,竟致仕歸。滇民群聚於撫按,泣留不能得,乃裹糧走闕下前後二十餘人上報,乃共立石記德政,謂自創國初以來,守郡有實惠者莫及董復也。董復初令黟縣也多善政,五載,清介如草民,立祠頌德。歲遣子弟候公,見其家椅桌敝陋,黟民更治新者遺之,至今尚存。
董復致仕歸漁家渡二十年,居家孝友,足跡不乾官府,日惟課諸子讀書。董復生五子,長子董冕彰十二,次子彰十三,三子彰十六,即董玘,四彰十八,幼子董瓏彰十九。其中三子董玘,字文玉,號中峰。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舉會試第一,廷試賜一甲第二,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刑部福建司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升侍讀,補經筵日講官,左春坊左諭德兼本院侍讀,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教習庶吉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等職。孫董思近,號約山,宗人府經歷、雲南尋甸府知府。贈奉直大夫、刑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元孫董懋史董懋中科第不絕。董復因子貴,進加誥封特恩存問,壽八十有八。董復也享福祿壽之榮,以三達兼三樂者,自董復而外無多見也,臨終呼子媳齊集臥前,囑曰:“吾家世德,惟平日平心而已。”及卒,猶誦不絕口。至今子孫命名從日從心覓字,以示不忘祖訓,又在門前標一聯云:“佳山佳水名卿第,平日平心世德門。”歷代相傳永遵不易,以為秘授之心法。

家庭情況

董復元配上虞道墟章氏,贈孺人,諱玉貞,行第七,不育,早逝。繼室婁氏,封孺人,加封太淑人,是上虞傅村河南監察御史婁芳之女,舉止端莊,懿訓嚴肅,壽八十六歲,與董復舉案齊眉,也享福壽之榮,御葬上虞浦下長春山。董復墓前,有墓祠五間,中有神龜,旁有誥命碑,祠前各有碑亭一間,墓前還有石人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