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乃鈞

董乃鈞

董乃鈞,教授,博士生導師,森林經理學家,原北京林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獲得多項國家、部級科技進步獎、“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林業政策科研成果於1989年獲得了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首先試驗套用航空像片判讀進行森林分層抽樣調查技術研究,改變了國內森林調查方法;參與制定推廣森林連續清查的技術體系,提高了森林資源調查工作的水平;組織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林業信息管理專業和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培養了一批高層次人才;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為方向,拓寬森林經理學科內涵,為森林資源管理作出了重要貢獻。2011年8月1日在北京逝世,8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乃鈞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人
  • 出生日期:1931年10月10日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河北農業大學
人物生平,個人簡歷,人生經歷,主要觀點,發展和改革,林權改革,決策制定,重要貢獻,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董乃鈞,國中就讀於上海市立晉元中學,1949年在光華大學附中讀完高中。同年,進入光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由於父親調到北京,他1950年隨家遷往京城,進入河北農業大學森林系學習。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他到剛剛建立的北京林學院林學系繼續學習。他自幼愛好美術,大學期間是校學生會美工組成員。學習之餘參與美術活動,培養了他的奉獻精神、工作能力和思維方式。1952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他除了努力向老師請教之外,把圖書館當成了第二課堂,自學到了不少知識。
董乃鈞教授自2000年從北京林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退休後,作為國家林業局諮詢專家委員會的一名老專家還在為中國森林資源的經營管理忙碌著,他把自己從事的工作定位為幫忙。業內人士都知道董教授德高望重,在資源經營管理研究方面卓有建樹,未退休前是北京林業大學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不過,這樣的自謙在他來講並不是偶然,謙虛平和本來就是董乃鈞的處世哲學,而且,他一直以來就是以哲學的態度做人做事的。
董乃鈞喜歡哲學,特別喜歡哲學裡面系統論的理論,在他看來,一個人要把自己放在系統內,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一件事要把它放在系統內,才能把握它的發展方向。1950年來,他參與了中國森林資源監測系統的建立,推動了林業的計算機信息管理。

個人簡歷

1931年10月10日 出生於上海。
1949-1950年 上海光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
1950-1952年 河北農業大學森林系學習。
1952-1954年 北京林學院林業系學習。
1954-1955年 林業部林業綜合調查隊進修。
1956-1977年 北京林學院森林經理教研室助教、講師、副教授。
1979-1980年 林業部資源司,籌辦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遙感培訓班。
1986-1988年 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1988-1991年 北京林業大學林業資源學院院長、教授。
1992年 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經理學科教授。
2011年8月1日,因病去逝。

人生經歷

董乃鈞是上海人,20世紀50年代初,因為喜歡自然於是選擇了與自然打交道的河北農學院森林系,後來河北農學院與
北京林學院合併,他又轉到北京學習。
1954年春,董乃鈞因工作需要提前畢業,留校任森林經理教研室助教,在林業部的安排下,他趕赴大興安嶺,隨蘇聯森林航測、航調綜合調查隊工作並進修,當時正是中國開發林區、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時期,森林調查和規劃工作處於高潮,通過一年半的內外業實踐,董乃鈞較深入地了解了蘇聯的森林調查體系,並打下了測樹制表和航空像片森林判讀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蘇聯的森林經理調查體系被完全搬到中國。它的技術關鍵是目測調查,落實到小班,其理論基礎較適合於同齡純林,對於人為干預以及異齡混交林,由於結構規律複雜,或受人為破壞,目測的精度較低。特別是在未能全面觀察的條件下,調查的數據往往以偏概全,致使規劃出現脫離實際的狀況。如何提高調查數據的精度,成為林業建設中的一大問題。他認識到,借鑑國際上的經驗來彌補蘇聯技術體系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
他認真研究了蘇聯教材和西方測樹學及森林調查方面的教材,發現它們存在體系上的巨大差異,儘管都在求均值,但蘇聯強調林分普遍的結構規律,而西方重在個體測定和推算,以變異為主,前者基於生物學,後者基於數理統計學。50年代初,林學專業沒有開設數理統計課程,他系統自學掌握了西方森林調查技術的精髓。
1963年,他開始在大興安嶺試驗套用航空像片判讀分層抽樣調查方法,並提出了適合國情的調查方案,經過大面積檢驗,實際精度均高於理論精度,在全國得到推廣套用。從那時起,森林分層抽樣控制、小班目測方法便成為中國森林經理調查的主要技術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森林資源的數據精度。
1985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
1997年被評為全國科技優秀工作者。
2004年獲《林業科技貢獻獎》。

主要觀點

發展和改革

董乃鈞認為,從系統論的觀點看林業,林業是一個系統,它分為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政策層,第二個是管理層,第三個是經營層,第四個是作業層,第五個是中介層。這些層次之間相互聯繫,互相影響,每個層次都很重要。但對中國林業來說,最迫切解決的是經營層的問題。因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這個層次是中國林業發展最薄弱的環節。沒有經營層的恢復、經營主體的界定和經營主體的投入,中國林業的現代化就無從談起。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他認為正在進行的林權制度改革,就是致力於經營層的恢復的有效途徑。林權改革主要內容是把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讓老百姓能夠有權能夠用權,用權其實就是經營。

林權改革

哲學裡面有一個學科叫科學學,科學學講的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過去,人們對世界一無所知,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往往是演繹和歸納,根據經驗發現規律,然後解決問題,是從局部到整體;現代人對世界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認知,對未知世界的認識方法往往就要先設計一套方案,明確一個目標,然後去解決這個問題,是從整體到局部。因此,要從整體的、從系統的角度出發,重視事物的發展階段。從整個社會發展來看,過去,我們實行的是計畫經濟,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決策制定

中國林業的發展也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歷史發展階段,制定政策,確定目標,中國進行的兩大體系建設和林權制度改革就是符合這個歷史階段而制定的政策。我們對森林資源的管理調查,過去重視蓄積量、面積等,我們不僅要重視這些,更要重視生態環境以及森林是否健康等。總之,林業的發展既要重視與整個社會大系統的協調發展問題,同時,還要逐步解決林業系統自身面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林業又快又好發展。”

重要貢獻

中國每隔5年都要編制全國經濟計畫,要求提供準確的全國森林資源數據。“四五”之前,全國森林資源數據由各地森林經理調查匯總而得。由於它們的調查精度、時態、標準各不相同,特別是資源動態數據的精度無法保證,影響到巨觀林業政策的制定。因此,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森林資源監測系統勢在必行。1970年代初,他分析當時各林業已開發國家的監測系統,認為普遍存在動態精度不高的問題。其要害是大部分國家採用抽樣方法建立監測體系,由於兩期測定的樣本相互獨立,帶來了樣本間的巨大差值誤差。
董乃鈞認為連續森林清查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及時了解各類連續清查的利弊,提出了在中國建立國家森林資源監測系統的構想。在林業部資源司、規劃設計院以及有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森林資源連續清查體系經過全國南北方再次試點,在全國推行。“六五”以來,該體系每隔5年提供準確的森林資源信息,從而完善了中國的森林調查體系,對中國林業政策的制定和各級領導的正確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主要論著

1 董乃鈞.航測和航空在林業中套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58.
2 董乃鈞.連續森林清查.見:關玉秀主編.森林調查手冊.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78,576~592.
3 董乃鈞.林業遙感.見: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林業卷.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
4 董乃鈞.森林航空攝影測量.見:中國大百科全書.林業卷.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950~951.
5 董乃鈞,陳謀詢.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見: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982~98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