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炭疽病

葡萄炭疽病

葡萄炭疽病又名晚腐病,在中國各葡萄產區發生較為普遍。為害果實較嚴重;在南方高溫多雨的地區,早春也可引起葡萄花穗腐爛。

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炭疽菌屬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侵染引起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葡萄炭疽病
  • 拉丁學名:Glomerella cingulata、Colletortrichum gloeosporiodes
  • 別稱:晚腐病
  • :真菌界
  • 英文名:Grapevine anthracnose
  • 病原中文名:圍小叢殼菌,無性期為膠孢炭疽菌
  •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 主要危害作物:葡萄
  • 主要為害部位:果實、果梗、穗軸、嫩梢和葉柄
病害症狀,病原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病害症狀

主要為害接近成熟的果實,所以也稱“晚腐病”病菌,侵害果梗和穗軸,近地面的果穗尖端果粒首先發病。果實受害後,先在果面產生針頭大的褐色圓形小斑點,以後病斑逐漸擴大並凹陷,表面產生許多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天氣潮濕時湧出粉紅色膠質的分生孢子團是其最明顯的特徵,嚴重時,病斑可以擴展到整個果面。後期感病時果粒軟腐脫落,或逐漸失水乾縮成僵果。果梗及穗軸發病,產生暗褐色長圓形的凹陷病斑,嚴重時使全穗果粒乾枯或脫落。
葡萄炭疽病發病果實葡萄炭疽病發病果實

病原特徵

在露地環境條件下,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樹體上潛伏於皮層內越冬,枝蔓節部周圍最多。翌年5、6月份後,氣溫回升至20℃以上時,帶菌枝蔓經雨水淋濕後,形成大量孢子。形成孢子的最適宜溫度為25℃—28℃,12℃以下,36℃以上則不形成孢子。病菌孢子借風雨傳播,萌發侵染,病菌通過果皮上的小孔侵入幼果表皮細胞,經過10—20天的潛育期便可出現病斑,此為初次侵染。有部分品種病菌侵入幼果後,直至果粒開始成熟時才表現出症狀。病菌也可侵入葉片、新梢、卷鬚等組織內,但不表現病斑,外觀看不出異常表現,此為潛伏侵染,這種帶菌的新梢將成為下一年的侵染源。葡萄近成熟時,遇到多雨天氣進入發病盛期。病果可不斷地釋放分生孢子,反覆進行再次侵染,引起病害的流行。

傳播途徑

越冬病菌於6~7月開始形成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及昆蟲傳播到果穗上。一般年份,病害從7月上旬開始發生,8月進人發病高峰期。病菌能直接從寄主表皮或皮孔、傷口侵入。病害的發生與降雨關係密切,降雨早,發病也早,多雨的年份發病重。果皮薄的品種發病較嚴重。早熟品種由於成熟期早在一定程度上有避病的作用,晚熟品種往往發病較嚴重,土壤黏重、地勢低、排水不良、坐果部位過低、管理粗放、通風透光不良均能招致病害嚴重發生。

發病條件

病原菌主要是菌絲體在樹體中的一年生枝蔓中越冬。翌年春天隨風雨大量傳播,潛伏侵染於新梢、幼果中。待溫度為20℃~29℃時,可在24小時內出現孢子。夏季葡萄著色成熟時,病害常大流行;降雨後數天易發病,天旱時病情擴展不明顯,日灼的果粒容易感染炭疽病;栽培環境對炭疽病發生有明顯影響,株行過密,雙立架葡萄園發病重,寬行稀植園發病輕;施氮過多發病重,配合施用鉀肥可減輕發病;該病先從植株下層發生,特別是靠近地面果穗先發病,後向上蔓延,沙土發病輕,黏土發病重;地勢低洼、積水或空氣不流通發病重。

防治方法

(1)秋季徹底清除架面上的病殘枝、病穗和病果,並及時集中燒毀,消滅越冬菌源。
(2)秋季徹底清除架面上的病殘枝、病穗和病果,並及時集中燒毀,消滅越冬菌源。
(3)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摘心、綁蔓和中耕除草,為植株創造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同時要注意合理排灌,降低果園濕度,減輕發病程度。
葡萄炭疽病葡萄炭疽病
(4)預防:將奧-力克 (速淨) 300倍液稀釋,進行植株全面噴施。用藥次數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般間隔期為7-10天噴施1次。發現初期,使用速淨50ml+大蒜油15ml,兌水30斤進行噴霧,連用2天。發病中後期:使用奧力-克速淨75ml+大蒜油15ml+內吸性強的化學藥劑,兌水30斤進行噴霧,3天一次,連用2到3次,即可控制病情。
(5)果穗套袋是防葡萄炭疽病的特效措施。套袋的時間宜早不宜晚,以防早期幼果的潛伏感染。尤其對於不抗病的優質鮮食葡萄實行套袋,除免於炭疽病的侵染還可使葡萄無農藥污染,是項很有價值的措施。
(6)噴灑40%福美雙100倍液或3度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加200倍五氯酚鈉藥液或38%惡霜嘧銅菌酯800-1000倍液,剷除越冬病原體。6月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每隔15天噴1次藥,共噴3~4次。常用藥劑有:50%退菌特800~1000倍液、淨果精600倍液、70%興農征露750倍液、或56%嘧菌百菌清600~800倍液或多菌靈一井崗黴素800倍液。對結果母枝上要仔細噴布。退菌特是一種殘效期較長的藥劑,採收前1個月應停止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