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城縣經貿委

葉城縣經貿委是葉城縣政府部門,負責研究和編制工業經濟、非公經濟、鄉鎮經濟年度運行調控方案,監測分析工業經濟運行態勢,研究提出調控的措施與建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城縣經貿委
  • 地點:葉城縣
  • 國家:中國
  • 釋義:政府部門
主要職責,地區介紹,

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國家、省、市有關發展工業經濟、非公經濟、鄉鎮經濟、內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的方針、政策;研究提出地方性規章、政策、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畫,並組織實施。
(二)研究和編制工業經濟、非公經濟、鄉鎮經濟年度運行調控方案;監測分析工業經濟運行態勢,研究提出調控的措施與建議;協調解決經濟運行中的重大問題;建立和完善產業預警機制;提出流通體制改革意見;負責流通產業結構調整;負責商品流通的行業監督和管理;負責全區定點屠宰及舊車交易等特殊流通業的管理,規範市場流通秩序。
(三)提出引導企業技術進步、技術創新、技術引進的政策措施;負責組織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和項目引進;統籌管理全區各類商品進出口和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加工貿易;依法監督技術引進、設備進口、國家限制出口的技術和引進技術的出口與再出口,促進全區對外貿易的發展。
(四)擬訂工業經濟、非公經濟、鄉鎮經濟等發展政策,提出產業發展導向,重點行業、重要產品結構調整方案,並組織實施;最佳化生產力布局,促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指導行業進行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
(五)貫徹《中小企業法》、《鄉鎮企業法》等法律、法規,研究提出推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巨觀指導,協調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負責相關統計和運行情況分析;維護中小企業、鄉鎮企業、非公企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六)調查分析相關行業、產品生產和市場供需情況,綜合平衡產、運、銷;負責全區能源及重要物資的緊急調度工作;負責協調鐵路、公路重點物資外運計畫工作。
(七)負責全區企業工程、經濟系列、鄉鎮企業專業技術職務申報、評審工作;指導和實施全區經濟幹部、企業經營管理者和職工的培訓教育;協同有關部門做好企業智力引進工作。
(八)負責組織和擬訂全區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規劃、實施方案、改革措施,並組織實施;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重要的改革試點,總結推廣試點經驗工作;負責對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建議和意見。
(九)承辦區委、區政府和上級機關交辦的其他事項。

地區介紹

政區資源特點:農副產品豐富,主要有核桃、石榴、黑葉杏、李子等瓜果,是南疆著名的瓜果之鄉,有中國核桃之鄉的美譽。水利資源豐富,境內地表水年徑流量13.7億立方米,地下水動儲量1億立方米。縣境南部崑崙山里蘊藏有大量的金、銀、銅、鐵、玉石、大理石、煤、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森林面積4.5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0.74%。珍惜野生動物有黃羊、熊、氂牛、雪雞、天鵝等。藥用植物有大葉秦艽、甘草、黨參、金銀花等237種,極具開發價值。
經濟指標:2008年,全縣全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25.58億元,增長36.14%,完成計畫的113.3%,其中第一產業12.77億元,增長21.47%;第二產業6.61億元,增長80.25%;第三產業6.2億元,增長34.48%。一、二、三產的比重由2007年的56:20:24調整到50:26:24,二、三產業比重首次突破50%,占到了GDP總量的“半壁江山”,經濟成長方式逐漸由三次產業同步發展向重點依靠二、三產業拉動提速轉變。一般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再次實現新的跨越,是喀什地區三個一般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的縣(市)之一,達到1.1億元,增長42.39%,縣域經濟發展的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
工業企業增勢強勁,招商引資成效顯著。企業改制紮實推進,2008年,投入487萬元對縣木材廠、縣油廠、金輪製造股份合作公司等企業成功進行了二次改制,妥善安置職工166人,至此縣財政累計投入企改資金達3000餘萬元,解決了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維護了社會穩定。兩大園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投入489萬元鋪設供水管網13公里,新打供水井5眼,建成綠化帶2.8公里。園區產業集聚發展效應初步顯現,目前共有28家企業入駐兩大園區,投資規模達5.48億元,入園企業的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創稅能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招商引資取得重大進展,共簽約43個招商項目,總金額28.68億元,到位資金達到9.23億元,增長93.23%,實現了招商引資工作質和量的提升,興祚礦業、一源果蔬等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投產見效,特別是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填補了葉城乃至喀什地區採礦、冶煉工業的空白,圓了葉城人民幾代人的夙願,為葉城礦產資源開發和特色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助推器”和主力軍。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工業化進程邁出堅實步伐,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7億元,比上年增長92.27%,工業增加值4.85億元,增長98.24%。
現代農業穩步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六個10萬”示範工程紮實推進,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升級。糧棉生產再創歷史新高,各種農作物喜獲豐收。全縣糧食播種面積68.63萬畝,比2007年增加13.45萬畝,總產達29.95萬噸。種植棉花14萬畝,總產33.19萬擔。大力發展多熟高效田20.7萬畝(其中“三高田”18.38萬畝),畝均效益達到了3000元以上,以大蔥、紅薯、花生、辣椒、馬鈴薯等為主的特色種植專業鄉鎮(村)數量增加,產量增長。尤其是在烏夏巴什等山區鄉鎮普及地膜覆蓋技術,使小麥套種馬鈴薯、花生、瓜子、糧飼玉米等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效益明顯提高。新建日光溫室大棚1000座,高標準維修3000座,全縣2.1萬座2.5萬畝設施農業蔬菜產量達到7.43萬噸,棚均收入超過6000元。特色林果支柱產業基本形成,新植經濟林44042.6畝,補植88.91萬株,全縣特色林果業面積達80萬畝,其中掛果面積63.03萬畝,總產量達19.95萬噸。我縣已成為全疆乃至全國縣級縣(市)最大的核桃產區,葉城核桃在果品市場上聲譽雀起,不管是核桃品質,還是價格都有了極大地提高,我縣選送的“新紮343”核桃在首屆“中國核桃大會”上獲得銀獎,是西北五省區4個銀獎獲得者之一,以核桃為主的特色林果業已成為農牧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畜牧業重要地位進一步鞏固,“短、平、快”特色家禽養殖業異軍突起,投資200萬元對縣家禽孵化育雛中心進行了改擴建,年孵化能力從400萬隻提升到1000萬隻以上,年末牲畜存欄118.1萬頭(只),出欄88.67萬頭(只),家禽養殖出欄1120萬隻(羽),肉產量4.77萬噸。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成效明顯,全年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7.12萬人(次),創收1.39億元。農業產業化邁出新步伐,“企業+農戶”的市場運作機制逐步推行,扶持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7家,落實訂單農業面積10萬畝,開通“田園信息網”76個,建立各類農產品銷售協會45個,培養農村經紀人2000餘人,全縣累計銷售各類農產品59.24萬噸。歸併整理土地11.3萬畝,推廣高新節水灌溉面積10.16萬畝,新打機井140眼,進一步增強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商貿投資:消費市場持續活躍,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我們通過加快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長,家庭財產普遍增多,消費水平和購買力明顯提高,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94億元,增長23.08%。全年登記註冊個體工商戶5559戶,註冊資金5440萬元;私營企業176戶,註冊資金1.6億元,分別增長23.94%和66.55%。個體經濟和私營企業稅收大幅增長,達到3744萬元,增長127.6%。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外貿旅遊取得新進展,註冊成立了南域商貿、通達南德、宏泰等12家進出口公司,全年完成外貿出口額8208萬美元,增長427.85%。完成了《葉城縣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利用石榴花節、特色林果採摘節和喀交會等展會平台,大力宣傳、推介我縣特色旅遊資源,有力地提高了葉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城鄉面貌明顯改善。2008年共爭取各類專項資金3.7億元,實現了專項資金三年來逐年翻番的目標。全縣累計施工132個項目,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02億元,增長62.09%,一批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成使用,極大地改善了各族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夯實了經濟發展基礎。城市建管力度不斷加大,縣財政累計投入2000餘萬元城區建設資金,先後完成了830萬元的城區供排水、供熱、供氣點線管網建設;投入1096萬元對文化路、新城路、解放路等主要道路進行了綠化亮化美化升級,開通了柯克亞、江格勒斯兩條環城公路,特別是城區24.5公里的綠化灌溉管網和水源建設,徹底解決了城區綠化與居民生活爭水的矛盾。積極整合城區有限的土地資源,縣人大、政協、農業局、檢察院、縣委黨校、喀格勒克鎮、恰斯米其提鄉等單位順利實現整體搬遷,既改善了這些單位的辦公條件,又有效盤活了城區存量土地。結合平安縣、文明縣城和衛生城市創建活動,狠抓交通秩序、市場秩序、環境秩序和市容市貌綜合整治,大力實施拆牆透綠工程,共拆除違建臨街門面房(圍牆)8000多平方米,市容市貌明顯改觀,城市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
大力實施惠民工程,各族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黨的各項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共兌現糧食直補、農機具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補助資金8743萬餘元。縣財政用於支持農業農村的發展資金超過1500萬元。城鄉抗震安居工程深入實施,建成抗震房9780套。投資1250萬元新建沼氣池2500座。投資2295萬元新開工建設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22118平方米。全年完成各類就業技能培訓1.47萬人(次),實現就業再就業5530人。發放城鎮低保金2679.3萬元、農村低保金2118.8萬元,惠及城鄉低保人口66501人。為432名城鄉貧困人員發放醫療救助金67.3萬元,醫療保障基本實現了全社會覆蓋。多渠道籌措社會扶貧幫困資金108萬元,從地方糧庫調劑6300噸糧食加工後平價投放市場,先後兩次啟動救災預案,投入救災資金217.2萬元。實施了20個總額為1255萬元的扶貧開發項目,協調中直企業、自治區、地區和縣對口幫扶單位籌集了1625.24萬元的資金和物資,支援抗震安居、基層陣地建設、農業生產及社會事業發展,使1909戶9681人穩步脫貧,12個村達到整村推進驗收標準。組織全縣各族黨員幹部民眾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捐物160餘萬元,黨員繳納特殊黨費27.75萬元。在縣財政略有好轉的情況下,化解償還各類歷史性債務6000餘萬元,使全縣總債務由2005年的3.64億元下降到目前的5400萬元以下,有效地解決了一批歷史遺留問題,使許多債務纏身的鄉村和部門輕裝上陣謀發展,極大地提高了黨的聲譽和政府公信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