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筆書院

落筆書院

落筆書院位於海南省三亞市位於三亞市吉陽區荔枝溝東北方向約7公里處的奇特的小山峰——印嶺,毗鄰三亞學院,屬三亞市八景之一。是明代學人紀綱正(東涯先生)建立,紀綱正不僅也為落筆峰所折腰,更是決定要借這“神仙落筆‘的仙靈之氣,來為神州培養人才,於是,他在落筆洞內建立書院,進行講學。現今為海南名勝、海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古以來,落筆洞憑藉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吸引了無數遊人。宋、元、明、清諸代,均有無數文人騷客前來遊覽,並留下了一系列摩崖題刻,寫下了許多詠贊落筆洞的詩篇,展示了落筆洞的風姿和魅力。而這些詩文題刻,有的永遠留在了落筆洞的石刻上,有的則收錄於《崖州志》等史志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落筆書院
  • 地理位置:三亞市吉陽區荔枝溝東北方向約7公里處
  • 氣候類型: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9:00——17:00
  • 著名景點:落筆洞
書院概況,特色,相關人物事件,書院現狀,

書院概況

落筆書院坐落在落筆洞內,落筆洞又名落筆峰。距三亞市區約15公里,在三亞學院附近。該洞位於一座造型奇特的小山峰上,為天然石灰岩溶洞。洞的中央,有兩根鐘乳垂吊,形如巨筆懸空。1992年3月考古學家在落筆洞發現一萬年前的三亞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舊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處遺址。落筆洞旅遊風景區色彩神奇,三亞旅遊部門對其進行了加快修葺整理和建設多項旅遊服務設施的工作,使其已經成為三亞市的又一旅遊勝地。

特色

落筆書院的摩崖石刻甚多,"落筆洞洞洞筆落"、"尖峰嶺嶺嶺峰尖"的刻字,順念與倒念都是一樣,回味無窮。落筆洞另有眾多的酷肖馬、犬、猴、龜等的石景,洞的周圍還有不少的熔岩洞,有名的"仙郎洞"(又名仙姑洞房)、"仙女洞",各具特色。
落筆洞在印嶺東面的懸崖下,洞外古樹參天,蔭翳蔽日,蟬翼驚秋,鳥鳴山幽,依稀中似有股仙氣繚繞。傳說古時有高僧看中這清靜之地,於功德圓滿後在此禪化;又說有真經入祠,封於岩層深處,日後遇主自開;還說有巨人足跡進出山洞,而無見其形狀等,真乃鬼斧神工,天地造化。
摩崖石刻不僅是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許多摩崖石刻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題,書法精美,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同時,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於天然之意趣,或體量巨大、氣勢恢弘,或為名家手筆,為秀美的自然風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內涵。本刊特推出《石上傳奇》系列,讓我們走近歷史,遙想當年,探索這些石頭背後蘊含的豐富歷史信息,追尋每一處石刻上記錄的傳奇。
落筆洞是崖州八景之一,海南著名的名勝古蹟。它坐落於群山圍繞中那座名為“印嶺”的石灰岩孤峰的南壁,洞高12.5米,深16米,寬9米,面積近110平方米。據有關考證,洞頂原有兩根鐘乳石垂吊,形如懸筆,因此得名落筆洞。
明《正德瓊台志》記載:“落筆洞中有二石,形如懸筆滴水不斷”。它一峰獨秀,垂崖如削,繁茂的古樹,嬌艷的山花,唱啼的百鳥和造化奇異的溶洞、形狀別致的石犬、石龜、石鹿、石鳥、石猴等,構成了天南蓬萊仙境。而眾多的摩崖石刻,又使落筆洞增添了不少歷史厚度,尤其是點睛的“落筆洞”三字石刻,特別引人注目。
刻下“落筆洞”的雲從龍
“落筆洞”三字,摩崖而刻,字大尺余,剛健有力,挺拔秀麗。然而它的作者長期未被人知曉。連《崖州志》也只載:“洞左刻”落筆洞“三字字大尺余,未知何人題。旁有”維山“二字,余模糊莫辨。”長期以來,“落筆洞”三字為何人所題成為疑團。
1982年初三亞市文物普查工作隊在何擎國副隊長的帶領下,再次對落筆洞進行普查考察,這時才發現“落筆洞”三字的右旁有“至元癸未”四字,左旁有“維山□□□”五字。但是“維山”下面三個字模糊難辨。何擎國對其進行了拓片,並開始了仔細研究,後來終於在《正德瓊台志》中發現:“雲從龍號維山道人”,而題字的時間“至元癸未”又與雲從龍海南平叛的時間相符。何擎國又發現,那模糊的三個字,依稀是繁體的“雲從龍”三字。終於,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作者為元代雲從龍,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同。
至此,真相終於大白了——“落筆洞”石刻系雲從龍至元癸未年間所題。這次發現從而填補了崖州歷史的一個空白。
雲從龍,據《瓊州府志》記載:字無心,隴西人。初為管轄,佐管帥馬撫機平崖土賊陳明甫等,有協贊功,諸黎村峒多服之。後為海北海南道宣慰使,撫綏有方,復收亂黎,升廣東按察使,累功至中書行省參知政事。子孫家於文昌縣,後裔蕃衍為文昌縣著姓。賈志祀名宦。
據有關資料載,雲從龍對維護元朝統一,維護元朝中央封建集權有過重大貢獻。宋末元初時,崖州陳明甫在臨川發動農民起義,聲勢浩大,並在今鹿回頭附近建立山寨,對抗朝廷,元朝政府先後派遣多名將領到海南平叛,其中就有時任管轄的雲從龍,據《崖州志》記載,“雲從龍,字無心,隴西人。初為管轄,佐管帥馬撫機平崖賊陳明甫等”。其逝世時,元朝皇帝特賜地廣州白雲山東南方風景勝地卜葬,並贈墓前良田數十畝為癸田,現墓地尚在。今日,文昌等地的雲姓人家,多自稱為雲從龍後代。
文人墨客多題刻
自古以來,落筆洞憑藉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吸引了無數遊人。宋、元、明、清諸代,均有無數文人騷客前來遊覽,並留下了一系列摩崖題刻,寫下了許多詠贊落筆洞的詩篇,展示了落筆洞的風姿和魅力。而這些詩文題刻,有的永遠留在了落筆洞的石刻上,有的則收錄於《崖州志》等史志中。
目前發現的最早題刻,是宋代游寓詩人倭倭才的石刻,《正德瓊台志·人物傳記》載:“倭倭才嘗遊覽至崖,題落筆洞,有詩”。其詩如下:“峭壁凌空望杳微,重重煙鎖霧雲衣。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青苔繞四周。空有石銜仙體骨,想應人逐彩雲飛。洞中仙子今何在?欲上雕鞍不忍歸”。“峭壁凌空望杳微,重重煙鎖霧雲衣。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青苔繞四周”。這兩句詩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落筆洞雄渾奇特,裊裊如仙境的景象,讓人不禁心生嚮往。“空有石銜仙體骨,想應人逐彩雲飛。洞中仙子今何在?”又讓我們跟著倭倭才一起感慨,景雖如仙境,卻少了洞中仙子,實是可惜,不由得低頭嘆上一口氣。“欲上雕鞍不忍歸”這一句,又表現了倭倭才對美景的留戀,不得不離去時,心中依依不捨。讓人讀後在惋惜之際,對落筆洞更生嚮往之情。
同為宋代人的“宋郡倅許源”和韻云:“袖拂山風上翠微,仙禽窺我怪儒衣。岩扃石壁真奇趣,煙蓋雲幢似遠圍。彩筆不隨仙子去,青峰空伴野雲飛。我來續就承天賦,鐵笛一聲鴻雁歸。”“袖拂山風上翠微,仙禽窺我怪儒衣。岩扃石壁真奇趣,煙蓋雲幢似遠圍。”兩句詩同樣的描寫了落筆峰的美麗奇特,如仙境一般。“彩筆不隨仙子去,青峰空伴野雲飛。”仙子雖去,兩支仙人落筆卻仍在,由人瞻仰。“我來續就承天賦,鐵笛一聲鴻雁歸。”續就天賦之後,詩人也要像南飛鴻雁一樣歸家了,但心卻永遠留在了這兒。
美麗的落筆洞不僅吸引了文人騷客,更以其雄渾磅礴,吸引了將軍們來觀瞻。明成化十五年,崖州千戶洪爵來到了落筆洞,並很快為落筆洞的美景所傾倒。提筆揮毫,留下了軍人特色的詩賦:“仗劍登臨石徑微,仙風陣陣襲征衣。日篩峰頂金千縷,雲鎖山腰玉一圍。啖果玄猿驚客嘯,銜花青鳥傍誰飛。欲傳彩筆無緣夢,強步前題載詠歸。”“寶劍”、“征衣”讓落筆洞陽剛有力的一面也躍然石上。“欲傳彩筆無緣夢,強步前題載詠歸”被美景迷倒的將軍依依不捨的仗劍離去,卻將一份陽剛之氣永遠留在了洞內。
“化工造筆是何年?頓在窮荒絕島邊。筆下煙雲常自起,想因多是濟元元。”明代的紀綱正不僅也為落筆峰所折腰,更是決定要借這“神仙落筆‘的仙靈之氣,來為神州培養人才,於是,他在落筆洞內建立書院,進行講學。
在落筆洞內留下題刻的,目前已知的,還有明代趙瑤,清代莫威和,清代梅仙氏等人。

相關人物事件

紀綱正(1447年--1505年),字恆之,明代學人。其先祖鹽城人。祖戌崖,遂為崖州(今海南三亞市)人。綱正自幼少魁岸,言論英發。廣通經史,尤長於詩賦。曾游郡庠,小試恆冠多士。屢不得薦,輒棄而耕於野。著有《落筆洞》等詩詞傳世。
明代的崖州地區(今三亞),文教漸興,人才輩出。當時,崖州有位名師紀綱正,自號“東崖”,其學生鐘芳在《東崖先生紀公墓志銘》一文中說“崖之學者多出其門”,可見紀綱正在崖州地區的影響力。而紀綱正本人,卻曾是一位科考不得志的讀書人,在嘗試通過考取功名進入仕途的努力失敗後,他決意在家鄉教書育人。
年輕時的紀綱正才學過人,文辭華美,言論勃發,崖州長官對其很是器重,他也認為自己中舉、登科是唾手可得的事情。誰料鄉試屢屢敗北,又遭到妒忌者的擠兌,於是慨然歸家,專注於讀書和講學。
瓊台守帥李某知道紀綱正的大名後,重金聘請他到府城教育自己的子女。紀綱正上門後,不但重視教授學問,還十分注重培養禮節,“先禮節而後文藝,務敦本實而不急其名”,不急功近利,提倡“素質教育”,李某對他禮待更重。
鐘芳於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舉人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年)中進士二甲第二名,後來學問與政績並重,被譽為“嶺海巨儒”。鐘芳的成功離不開個人的努力,但也少不了名師的點撥和賜教。鐘芳出自紀綱正門下,正應了“名師出高徒”的說法。
從他悼念恩師的多篇文章中,可知紀綱正還是一位善於賞識和激勵學生的好師長。鐘芳記得,每當自己寫了文章,紀綱正看後都會加以讚許和肯定,讓鐘芳倍感自信;若干年後,追思恩師,他又深感自己的“成功”算起來只不過是比紀綱正幸運罷了,不敢忘記恩師的功德。
鐘芳曾經感嘆,崖州距離京師一萬餘里,人才稀少,想找到對自己學業有所幫助的師長和朋友,極其困難。足見紀綱正在彼時的崖州,當屬鳳毛麟角的良師益友。
紀綱正是科場不得志而回歸鄉里讀書育人,但也有考取功名之後,無意宦海而返瓊的瓊州先賢。
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府城人鄭廷鵠,當過江西督學副使、布政使司右參政,很有教育經驗。但他無心仕途,在江西屆滿後,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便以母親年老為由,上書請求辭歸故里。鄭廷鵠返瓊後,到府城西南約15里處的西湖(也稱玉龍泉,在今永興鎮境內),築屋、讀書、寫作,還創辦了“石湖書院”,招徒講學,遠近慕名而來的讀書人眾多。鄭廷鵠為當地培養了不少科舉人才。
《海南教育史志》的作者王俞春說,石湖書院一直辦到清代中葉,永興儒勞村進士王之藩、儒本村舉人吳魁朝、王榮和府城城西高坡村舉人邱將瓚、進士邱對欣、舉人邱對勤,少年時都曾就近到那裡讀書,為個人的學業打下牢固的基礎。

書院現狀

中華文明的南移,是唐宋以來就在逐步加強的趨勢,這一方面是歷史上的一次次大移民,包括改革開放以來大量人才南下廣東、海南,將中華文明鋪展到南部中國,在新環境中產生文明的新創造,也是南部中國在中華文明轉型中的地位和價值逐步攀升的結果。宋代朱子理學興起於贛閩,明代學術入精微的代表陳白沙起於廣東,帶來晚清中國翻天覆地變化的康有為、孫中山等紛紛起於廣東,是中華文明南移的重要征顯。越過窄窄的瓊州海峽,文明南移的中心推進到海南,完全可以寄望於21世紀的海南。從唐宋貶官,到明初以仁勇良吏守之18,從明中葉,丘浚、鐘芳、海瑞等海南土生士人自覺擔當文明重任19,再到民國時期陳序經、岑家梧等新一代海南籍社會科學學者的興起,海南在繼承和發展中華主流文明上一直步履不停。而近代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日益走向海洋,海南在中國資源開發、產業升級和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海南自身也通過不斷發展積累承擔起此重任,日益成為中國再發展的新中心,所以,海南未來成為中華文明的新中心不是沒有可能的。教育催生了明代海南的奇甸文明,教育也是海南未來成長為中華文明中心的決定力量。
與此同時,三亞學院已經成為落筆洞研究的重鎮。通過成立落筆洞研究機構、培育相關研究人才、提供項目支持,三亞學院很快占據了落筆洞學術研究的制高點。一批研究人員系統地開展落筆洞研究,並逐步從文史研究擴展到科學實證研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正在逐步推進,對海南經濟社會建設產生直接的助推作用。
而落筆洞地區的教育也是重要的研究內容。筆者為寫作《落筆洞摩崖題刻探賾》而蒐集資料時發現紀綱正“曾在落筆洞辦學”,由此初步探究了明代戍軍在黎區所辦社學,紀綱正在落筆洞附近開辦書舍對本地區教育發展的意義。筆者未刊文《人文淵藪話古今,落筆峰下育人忙》一文則進一步以教育為中心,從海南文明進步、三亞教育發展和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發展規律等方面,考察了落筆洞地區教育的變遷,探究了三亞學院的教育發展對三亞、海南的意義。而陸丹教授的《民辦大學的出世計畫》一書則詳細記錄了三亞學院建設者的所行、所思、所為,對研究三亞和海南教育歷史,對探索中國民辦大學發展規律,對探究中國現代大學發展的途徑和意義,都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