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竹山居圖

萬竹山居圖

萬竹山居圖是齊白石(著名畫家)於 1922年始創、1930年補筆的題材,豎軸紙本,大約151X58厘米。是畫家精心之作。該畫作1931年就被編入作者的畫集,其溯源有本,流傳有序,原本尚完好。

萬竹山居圖屬於友人酬答作品,傾注了畫家的心血。其整個畫面,有萬竿翠竹背依高山,有山居瓦屋臨溪偎流,藝術上採用“米點”法點苔,以“個字法”畫竹葉,以花青加染,體現層次。構圖技法都有可明顯看出石濤的影響。

萬竹山居圖歷來評價甚高,為齊白石的中晚期山水畫代表作之一,“經典佳抅”。有論者認為體現了山水畫“可望、可游、可居”的極高境界,畫作描繪了樸素的有親切生活氣息之鄉間人家,在“可居”方面上,萬竹山居圖可謂典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竹山居圖
  • 作者:齊白石
  • 版本:流傳有序,原作尚存
  • 創作時間:1922始畫,1930年補筆
  • 尺寸:8尺(約151X58厘米)
  • 影響:作者山水畫代表作之一
規格內容,創作背景,點評鑑賞,作品綜述,創作手法,藝術特色,藝術價值,作者簡介,

規格內容

萬竹山居圖》,作者為著名書畫家、篆刻家齊白石。該畫為作紙本載體,屬於立軸(豎軸)作品,內幅大約高151,寬58厘米,是為八尺(8平方尺)。
萬竹山居圖局部2萬竹山居圖局部2
《萬竹山居圖》,畫面上方寫一架大山,山腳下則有一片綠竹林,掩映著黑瓦白牆的農舍。畫面下方則是土岸、水塘、小沙洲,一派寧靜安逸的氣氛。畫面最突出是青染就的萬竿翠竹,它們背依高山,面臨碧溪,鬱鬱蔥蔥,格外清幽秀麗,引人注目。
《萬竹山居圖》前有畫作主題名、題識,是作者齊白石以篆書自題的“萬竹山居”,作者又用老辣行書作“借山吟館主者齊璜”字樣。
萬竹山居圖》後有畫家親筆行書題款,據圖片辨析,該題款為“仲孚仁兄清鑒,壬戌秋,弟齊璜”字樣。(註:見“創作背景”目錄附圖右“萬竹山居題款”。該附圖據參考資料原圖放大截取。)

創作背景

齊白石的《萬竹山居圖》流傳有序,早在1931年就被編入中華書局版《齊白石畫集》,是經多方出版著錄的一幅齊白石山水經典佳構。據齊白石研究專家郎紹君的考證,該幅畫作是齊白石答謝胡佩衡至親仲孚的精心之作。19世紀20年代,仲孚任職於北京西城警局,曾對齊白石有所幫助,齊以贈畫相謝。同時,齊白石與胡佩衡又是忘年交,因而在款中白石稱仲孚為“仁兄”。
萬竹山居圖題款萬竹山居圖題款
一般介紹上,這件八尺大幅《萬竹山居》被稱為是齊白石於19世紀30年代左右時創作的題材,抑或是“68歲時所繪製的《萬竹山居圖》”——則也是19世紀30年代初了。實際上,如按原圖題款的“壬戌秋”折算(據《辭海》附錄.中國歷史紀年表),則顯而易見,應該是畫家於1922年(民國十一年)創作。行內也有明確是作者“作於1922年”的說法,即是齊白石正式定居北京城的第三個年頭,畫家時年58歲,“膽敢獨造”的山水初露面目。
萬竹山居圖局部1萬竹山居圖局部1
古籍書畫等的版本及其流傳情況是第一重要的,如果無序或不清晰,輕者造成對作品的研究、欣賞無從談起,重則影響到作品的真偽。關於《萬竹山居圖》的創作時間,各種說法明顯相悖,其實,據齊白石自言:“此幅上畫之山,偶用禿筆作點,酷似馬蹄跡,余恥之。後以濃墨改為大米點。覺下半幅清秀,上半幅重濁,又惡之,遂扯斷。留此畫竹法教我兒孫。庚午白石並記。”大意是:畫家成畫後,覺得上半部山峰效果不理想,故將之扯毀,掛起反覆研究,又覺得太空,於是再補紙畫兩峰,再掛起琢磨,覺再也沒有缺點,才算完成。應該注意的是,作者自言的“庚午白石並記”中的“庚午”,經折算,應為1930年(民國十九年,折算據《辭海》附錄.中國歷史紀年表。)
綜合上引各種資料:《萬竹山居圖》原為一整體,應是創作於1922年(壬戌),但是作者對上部山峰並不滿意,於是在1930年(庚午)重新創作兩座山峰補上。這樣,也符合編入中華書局版《齊白石畫集》的時間下限——1931年。齊白石六出六歸(註:一說“五出五歸”,該說法見人民日報《大地》雜誌 2007年6月1日 第十一期),遠遊各地,探訪名作,臨摹了不少石濤、八大山人等清代畫家的作品,又深受造化自然的陶冶,畫了大量寫生稿,進而大膽求新,這段時期,齊白石創作出了《借山圖冊》(現藏北京畫院),題識正有“借山”吟館主者齊璜字樣。

點評鑑賞

作品綜述

齊白石的山水畫構圖極簡,且多有奇構,沒有古人那些“平鋪細抹死工夫”。齊白石於1919年在《老萍詩草》中說:“山水畫要無人所想得到處,故章法位置總要靈氣往來,非前清名人苦心造作。山水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變,拙則渾古,合乎天趣。”其章法、筆致、構成的妙趣,體現了他所說的“胸中山水奇天下,刪去臨摹手一雙”的藝術追求。齊白石多作平遠山水,筆力凝重沉鬱,著色鮮艷單純,意象奇特别致,風格渾厚清新。他所畫的是真山真水,所創作的作品都一絲不苟,《萬竹山居圖》正屬此例。
《萬竹山居圖》是粗細結合的典型。此情致恰好可以用齊白石另一首《題山水畫》解讀:“萬竹林中屋數間,門前池鴨與人閒。一春荷插行挑筍,露濕春紗人未還。”

創作手法

《萬竹山居圖》在山的創作上,以禿筆濃墨作大米點(註:所謂“米點”,是指北宋米芾及其兒子米友仁所創的一種國畫山水畫法,又稱“米點山水”、“米點雲山”等),果斷強勁。在竹桿創作上,又用細筆畫,以“個字法”(註:傳統國畫畫竹葉技法之一)刻畫竹葉,然後以水分較大的水墨加染,表現出竹林的氤氳青翠和層次。房屋的瓦頂亦以工整筆法寫出,細勾重染,一絲不苟。坡岸、沙洲和鸕鶿,則全以淡墨沒骨法出之。整幅作品特別是竹林的畫法,可明顯看出石濤的影響。從款識上看,這是一件著意而為的山水精品,也可視為齊白石終身對“結廬在人境”的半歸隱式生活的內心情結的總結,更是齊白石藝術轉型期的一個象徵之作。

藝術特色

《萬竹山居圖》的最大藝術特色是:《萬竹山居圖》詩意地表現了純真的鄉村情懷,靠山有翠竹、山峰翠竹,竹間有瓦屋、屋前有清溪、溪上有清風,則顯得竹風陣陣。這正是居住在北京城裡的齊白石所嚮往的世界,是畫家對湖南鄉間生活的思念,並賦予了深厚的懷念之情,寄託著著他對悠閒自足的生活理想的憧憬,也始終凝結著他的生活理想。有行內人士認為:古人說,好的山水畫要能“可望、可游、可居”;白石老人的山水畫,三種條件具備,而尤為突出“可居”——是樸素的、有親切生活氣息的鄉間人家,而不是逍遙超世的隱居之地。齊白石山水畫中之所以形成濃郁的生活氣息,同他到北京定居後產生的強烈思想之情密不可分,實際上可以說是這種感情的反映,《萬竹山居圖》這一點上,表現得尤為典型。

藝術價值

一氣呵成繪製而成,且按照上述題跋上所記錄的創作過程,《萬竹山居圖》應是此構圖的首張作品,在這之後,齊白石另外作品,如《竹林清趣》題材、構圖、風格和《萬竹山居圖》都很類視。齊白石於包括《萬竹山居圖》在內的山水畫中披麻皴的基本筆路,儘管是大筆寫意,沒有習見的程式套路,但仍可隱約見到傳統披麻皴表現形式的基本結構。在一些山水中還可見到他採用傳統的米點山水的表現技法痕跡。這都說明,齊白石繼承了傳統中為其所用的有益營養,他是建立在深厚的傳統基礎上、充分地分析和吸收了前人的優秀成果,而進行歸納總結、革新和創造出來的。
齊白石人一生創作以蔬菜、花卉居多,人物、山水只占他創作作品的不到十分之一,而對於山水畫更是“惜墨如金”,因此這樣一幅山水巨製更顯得特別難得。

作者簡介

齊白石(1864-1957),書畫家,篆刻家。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改名潢,字瀕生,號白石,別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早年曾為木匠,後結交當地文人,學習繪畫、詩文、篆刻、書法、靠為人寫照、賣畫、刻印為生。57歲後定居北京。常與陳衡恪相切磋,推崇徐渭朱耷李鱓吳昌碩諸家。60歲後,畫風劇變,重視創造、融合傳統寫意畫與民間繪畫表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擅花鳥蟲草,筆墨縱橫朴健,造型簡練天真,色彩鮮明熱烈;並善於將闊筆寫意花卉與纖毫畢現的蟲草結合。亦畫山水、人物。
齊白石齊白石
齊白石留下大量詩、書、畫、印作品。傳世畫作有《墨蝦》、《牧牛圖》、《蛙聲十里出山泉》等。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傳》等;出版有三卷本《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山水畫選》等畫冊多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