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后土廟

位於山西省萬榮縣城西南40公里黃河東畔,漢武帝時廟在汾陰,清同治九年(1870年)為黃河水所淹,移今址重建。占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現存山門重樓、戲台、獻殿、后土大殿及鐘鼓樓、配殿、廊屋等,雕刻富麗,琉璃鮮亮,布局完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萬榮后土廟
  • 地理位置:山西省萬榮縣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朝代:清
信息,簡介,歷史,建築,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山西省
萬榮后土廟 IV-167
時代:清
地址:萬榮縣城西南40公里的寶鼎鄉廟前村
俗稱后土祠。西、北兩面緊臨黃河、汾河,依山傍水,地勢開闊。
據碑刻記載,這裡歷史上曾屬於著名的“汾陰脽地”,自漢武帝時,汾陰后土廟已成為歷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育民的勝地。漢文帝後元七年(前163年)建汾陰廟,武帝元狩二年(前126年)建后土祠,此後,東漢、唐、宋各代屢事興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 祠廟規模宏闊,祀勢極盛。後來屢遭黃河水患,后土廟被淹沒。清同治九年(1874年) 易地重建於今址。現存建築以晚清所建居多,但山門仍為元建,秋風樓為明代遺構,上存有漢武帝《秋風辭》元代碑刻。
廟址坐北朝南,總平面呈南北長的矩形,占地面積約17600平方米。沿中軸線有山門、戲台、獻殿、享亭、聖母殿、秋風樓,獻殿兩側為東西五虎殿,聖母殿東側為碑亭。山門是以三開間歇山頂為主,兩側歇山式便門與山門聯構一體。後檐插廊製成獻神樂樓,廟內並列戲台兩座,與山門內倒座戲台連繫在一起,平面上呈“品”字形,故俗稱“品”字戲台。
秋風樓位居最後,建於高台之上,樓身三層,高33米餘,面寬、進深各五間,樓頂為十字歇山頂。樓內設有金柱12根,直通樓頂。秋風樓輝宏典雅,挺拔秀美,為中國樓閣建築中的佳作。
后土廟記憶體鐵鐘、鐵缸、石香爐、抱鼓石,以及宋刻“蕭檣碑”、金刻“廟貌碑”、元刻“秋風辭”碑等珍貴文物。
門票:50元

簡介

萬榮后土廟位於山西省萬榮縣城西南40公里黃河東畔,漢武帝時廟在汾陰,清同治九年(1870年)為黃河水所淹,移今址重建。占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現存山門重樓、戲台、獻殿、后土大殿及鐘鼓樓、配殿、廊屋等,雕刻富麗,琉璃鮮亮,布局完整。後院廊下鑲有北宋真宗御書的蕭牆壁。祠後秋風樓以存有元刻漢武帝《秋風辭》碑而著名。
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廟前村的汾陰后土祠,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后土娘娘廟。據祠中保存完好的《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記和《蒲州府記》記載,“軒轅氏祀地祇掃地為壇於上,二帝八員有司,三王澤歲舉”。到漢代,進而形成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來這裡舉行一次大祀。漢武帝劉徹時更是東嶽封禪,汾陰祀土,於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擴建汾陰后土祠,定為國家祠廟,作為巡行之地。他一生曾六次祭祀后土,儀式隆重無比。漢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等先後來此祭祀達11次之多。唐時,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年間三次來此祭祀,並擴建祠廟。宋真宗趙桓大中祥符四年也來此祭祀,為這次祭祀活動,撥款對后土祠進行了修葺。明萬曆年間,因黃河沖刷,后土祠陷入黃河,經先後兩次遷建,又均被黃河吞沒,現存建築是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新選廟址重建。

祠內現存建築有山門、品字台、獻殿、香廳、正殿,東西五虎殿,宋真宗碑等。藏有漢武帝秋風辭碑的秋風樓,就是在正殿後面中軸線北端。后土娘娘塑像,靈踞正殿之中,歷來為人們崇拜敬仰。每年農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為后土娘娘廟會,也是后土大祀之日。
近年來,海外華人尋根,除到陝西黃陵祭祖外,把汾陰后土娘娘則視為先於黃帝的祖先,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和總根,所以紛紛前來朝聖祭祖。

歷史

始建於漢文帝公元前163年間,廟內現存建築有山門、摒台、香亭、正殿、秋風樓、東西龍虎配殿等, 結構精巧、建築宏偉,山門與摒台組成的“品”字戲台獨具一格,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建築物上的懸雕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琉璃飾件光彩奪目,木雕、磚雕結構的秋風樓平和而立、崇峻壯觀,樓內藏有元治元八年捐刻漢武帝秋風字碑而聞名全國,整個后土廟布局嚴謹、完整,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研究價值,為保護這一國寶,在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視下,省古建研究所組織專家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科學地對后土廟部分古建築進行搶救性修繕,並於近日完工,為山西又增添了一處重要的文物旅遊景點。 這裡歷史上曾屬於著名的“汾陰脽地”,自漢武帝時,汾陰后土廟已成為歷代帝王祭地神,祈福育民的勝地。漢文帝後元七年(公元前163年)建汾陰廟,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6年)建后土祠”,此後,東漢、唐、宋各代屢事興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修葺規模達到極盛,後因黃河水患,后土廟被淹沒。清同治九年(1874年) 易地重建於今址。現存建築以晚清所建居多。

建築

后土廟坐北向南,總平面呈南北長的矩形,占地面積約17600平方米。沿中軸線有山門、戲台、獻殿、享亭、聖母殿、秋風樓,獻殿兩側為東西五虎殿,聖母殿東側為碑亭。山門是以三開間歇山頂為主,兩側建歇山頂便門的三門組合,後加插廊成戲台,並列戲台與山門後倒座戲台上呈“品”字形,故稱“品”字戲台。並列戲台實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的兩座建築的連線。獻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脊部墊板上“大清同治十三歲次--立柱”的題記。聖母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舉折平緩,構造簡潔。
秋風樓位居最後,建於高台之上,樓身三層,高33米餘,面寬、進深各五間,樓頂為十字歇山頂。四周圍廊,正南當心辟板門一道,一、二層四面各出抱廈一間,二、三層檐下密布形制各異的斗?承托平座。樓內檐置12根金柱,直通樓頂,柱間設額枋、平板枋聯結成井筒式構架,與各層抱廈、圍廊的梁枋彼此相聯,形成穩固的整體結構,製作手法頗具明代風格。秋風樓輝宏典雅,挺拔秀美,為中國樓閣建築中的佳作。
后土廟記憶體碑刻、鐵鐘、鐵缸、石香爐、抱鼓石等附屬文物,尤其是金刻“廟貌碑”、元刻“秋風辭”碑,在書法與文學藝術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