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名經

源於黃帝命名百物、文化始祖倉頡造字。其中涵蓋了從天地形成、上古神話人物、聖人出現等名字產生的由來及圖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名經
  • 別名:七緯
  • 源於:黃帝命名百物、文化始祖倉頡造字
  • 又稱:內學
基本簡介,內容解析,歷史傳承,

基本簡介

萬名經,又名七緯,源於黃帝命名百物、文化始祖倉頡造字。是名道文化的核心理論,在秦漢時期,是皇家以名推測國運的重要典籍。其中涵蓋了從天地形成、上古神話人物、聖人出現等名字產生的由來及圖讖。在東漢時被稱為內學,尊為秘經。與《易經》、《皇極經世》等兩部經典一起,統稱為名道。
萬名經與倉頡造字
禮記》云: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即黃帝為百物正名,以明晰萬物,將物名之學作為財富與民共享。上古時期,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後來,黃帝發現,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欲使天下有序、就應該發明一種能被所有人都認識的、固定指代特定事物的統一符號,以方便民眾溝通,所以交給史官倉頡想辦法,與萬物對應。
倉頡受命後,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可謂仰觀天地萬象,俯察鳥獸山川,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從此,“始作書契,以代結繩”,開啟了人類的真正繁榮的文明時代!
《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歷代名畫記》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可見,倉頡造字,始於早期的取物於象、類象命名。每一個名字連結的不僅僅是一個文字,更是一幅幅鮮活的畫面、真實的情感。從心理學角度講,名字的顯性文字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內里關聯人類潛意識的強大能量!每一個名字,都嚴格指向某事物,並攜帶該事物的能量場!否則也不會“驚天地、泣鬼神”了。

內容解析

萬名經(又名七緯)正式成書於漢代,分文字與圖讖,其中最早的文字與圖讖,當屬河圖和洛書,萬名經里涵蓋了從天地形成、上古神話人物、聖人出現等名字產生的由來及圖讖,還保護大量秦漢以前和以後朝代更替的各種預言和圖讖。與後來的“推背圖”、“燒餅歌”有許多相通之處。
倉頡造字圖倉頡造字圖
“緯”是相對於“經”而言的,如織布之豎經橫緯,“七緯”就是“七經”之“緯”。春秋以前,凡有教養的貴族子弟都要學習《詩》《書》、《禮》、《樂》、《易》、《春秋》。到了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立五經博士,《詩》、《書》、《禮》《易》、《春秋》成為官方的法定經典。
秦漢以來陰陽術數融入了儒學。“讖”是神的預言,“緯”是與“經”相配的。具有輔經的妙用。例如:對易經最經典的解釋:“簡易、變易、不易”,等很多精闢的見解,包括“河圖、洛書”都是出自緯書。
尤其可貴的是,萬名經中還有大量的天文、地理、科學知識,如“春秋元命包”說:天左旋,地右旋,說明天地都是運動不止的,《河圖》說“地常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閉舟而行,不覺舟之運也”,認識到地是運動的,並且比喻出:大地比舟大的很多,即使大地在動,人也不會感覺到大地在動。還有如“陰陽激為電”。“元命包”《五行大義》說:月為陰精,自體無光,籍日照乃明。即月亮不能發光,是反映太陽的光。還有,“人精在腦”,認為大腦才是精神所在,比傳統認為的“心為官則思”更科學、更正確。以及很多物理學、生物學、藥物學各方面的科學知識,是非常值得重視的。所以緯書在後漢時代,號為“內學”,尊為“秘經”,是皇家之學。

歷史傳承

緯書是解說經義的,自魏晉以降,因書中有大量預言,而遭到歷代統治者的禁錮,直到元末以迄於清代,才有眾多學者作了輯佚。清朝乾隆編撰《四庫全書》時,把七緯編入其中。“七緯者,《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孝經緯》、《春秋緯》。清朝第一文化貴族納蘭家族傳承了《萬名經》,融合《易經》、《皇極經世》三部經典精髓於一體,史稱皇家名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