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謝蒂茨基

萊謝蒂茨基

提奧多·萊謝蒂茨基(波蘭語:Theodor Leschetizky,1830年6月22日-1915年11月14日),波蘭鋼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早年到維也納學習,14歲就開始教鋼琴。後曾經到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工作。他是史上最著名的鋼琴教師之一,同時也作有一些鋼琴曲和兩部歌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提奧多·萊謝蒂茨基
  • 外文名波蘭語:Theodor Leschetizky
  • 國籍波蘭
  • 出生日期:1830年6月22日
  • 逝世日期:1915年11月14日
  • 職業:波蘭鋼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 所屬時期:浪漫主義
  • 擅長類型鋼琴
  • 師從:車爾尼
人物經歷,個人成就,教學思想,

人物經歷

他先是跟父親學鋼琴,1841年又到維也納隨車爾尼深造,進而開始他的巡迴音樂會,一直持續到1848年。1844年,年僅14歲的萊謝蒂茨基便開始教鋼琴,1845至1848年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哲學,並從西蒙·塞赫特學習作曲。1852年赴俄國首演,獲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青睞,又與安東·魯賓斯坦結為好友,並僑居聖彼得堡,從事演奏、教學、指揮等工作。1862年應魯賓斯坦邀請在新成立的聖彼得堡音樂院任鋼琴系主任,直到1878年重返維也納,繼續從事私人教學等工作。

個人成就

提奧多·萊謝蒂茨基既是史上最著名的鋼琴教師之一,同時也作有一些鋼琴曲和兩部歌劇
萊謝蒂茨基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鋼琴家,其中包括亞歷山大·布賴洛夫斯基、安娜·葉西波娃、伊格納茲·弗列德曼、奧西普·加布里洛維奇、馬克·漢伯格、梅奇斯拉夫·霍爾紹夫斯基、本諾·莫伊謝耶維奇、埃莉-奈伊、帕德瑞夫斯基阿圖爾·施納貝爾等等。這批學生名冊不僅因含有眾多成功的鋼琴家而引人注目,更可貴的是,這些鋼琴家們所體現的美學趣味具有如此廣泛的多樣性。同一位老師,居然可以培養出像帕德瑞夫斯基和施納貝爾這兩種在風格和氣質上截然不同的鋼琴家
除了那些大名鼎鼎的鋼琴家外,萊謝蒂茨基的學生中有不少成為他的助教。因為他挑選學生的條件非常苛刻,只招收有天賦的、高程度的學生,而那些具有潛力的幼小學生則先交給他的助手去教(類似預備班),以後根據學習情況再轉到大師的班上。他的四任妻子中就有三位是他的學生兼助教。

教學思想

萊謝蒂茨基本人從未撰寫過任何有關他教學思想的專著,甚至從未親自寫過一條練習曲。事實上,他也否認自己有任何教學體系。他說,“我個人反對任何一成不變的教學法。每個學生,在我眼裡,必須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我的座右銘是,對於一個好的教師來說,沒有一種現成的教學法可以照搬,好的教師應該能向學生展示各種可能的方法。”他認為,由於各人的手型不同,智力有差別,音樂天賦有高低,各人的所需也就不同了,因此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只能因材施教。
萊謝蒂茨基的學生們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特色是講究音質美和歌唱性,給人以美的享受。要說萊謝蒂茨基的教學法中有什麼秘訣的話,那么按他學生的說法,就是“他能夠使學生聽到並辨別自己在琴上發出的聲音,從而讓學生成為自己的老師”。他的學生都能彈出令人難忘的、美麗純淨的歌唱音色!這是萊謝蒂茨基教學的標記。
他自己對聲音產生超常的意識,是年輕時在維也納聽了波西米亞鋼琴家舒爾霍夫彈奏之後。“在他手下,”萊蒂茨基回憶道:“鋼琴仿佛變成了另一種樂器...... 我開始預測會有一種新的演奏風格。那鮮明突出的旋律,那令人嘆絕的洪亮音響,都必然來自嶄新而截然不同的觸鍵。還有那如歌的風格,一種我做夢也想不到能在鋼琴上做到的連奏......”。然而,當時只熱衷於炫技性表演的聽眾對這樣的演奏卻反應冷淡。感觸良深的萊謝蒂茨基覺得舒爾霍夫的演奏對他簡直是一種啟示,他預言道:“這是屬於未來的演奏。”從那時起,萊謝蒂茨基就開始探尋各種觸鍵的方法。他不厭其煩地琢磨,甚至在桌面上練習,用堅實的指尖結合鬆軟的手腕動作,心中牢牢記住那種美妙的音色。三個月之後,他發現自己掌握了這種發音的訣竅並且身體力行地率先將其融入自己的教學中。對聲音的孜孜以求,也成了他教學的核心。
萊謝蒂茨基既是車爾尼學派的繼承者,也是改革者。他一方面繼承了車爾尼的“自然而合理的演奏法”,在教學中使學生手指得到嚴格的訓練,在鋼琴技術方面要求學生練好音階、和弦,包括八度在內的雙音以及車爾尼練習曲為先決條件;同時進一步運用德培的理論,運用整個手臂,放鬆手指,不用敲擊而使手臂重量自然地落到鍵盤上,以求得豐滿、柔潤而華麗的音色。在這一點上,很大地區別於19世紀傳統的只重視手指訓練的鋼琴教學。萊謝蒂茨基憑藉其敏銳的藝術稟賦,找到了讓手腕、手臂參與彈奏,合理運用自然重量這一重要途徑,使近現代最重要的鋼琴演奏法———重量演奏法應運而生。
萊謝蒂茨基在對手指、手腕與手臂的協調一致的訓練中極為強調兩點:一是在演奏中,整個手臂與手充分放鬆,利用其自然重量落鍵,但同時要保持一定的張力,要“張”而不“緊”、“松”而不“懈”;二是將手腕作為連線手臂與手指的樞紐,惟有讓手腕自由轉動才能把手臂的力量平穩、順暢地輸送到手指,也才能為手指創造出充裕的活動餘地,使手指進入自然舒展的演奏狀態。他認為在處理不同的力度時,應適時控制手腕與手臂的狀態。極強和極弱的音都不能只用手指演奏。極強音要用指尖堅強地支撐,輔以手腕的張力和手臂的重力,真正的!! 是手指、手腕、手臂力量結合的結果%經常也包括踏板&;而極弱音,則更需要指尖飽滿加上腕與臂適度緊張的控制,否則就失去了清晰的音質。
我們從學生的反應中可以想見,萊謝蒂茨基在訓練學生的音色時,不僅培養他們聽覺的敏感度和心理感受,也同步地讓他們體驗動作的敏感度及生理感受。這種感受一定是因人而異的,每個學生都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音方法。他給予學生的不是處方,而是任務。而經他訓練過的聲音,顯然是適合於音樂廳那樣的演奏場所。他會從各種角度討論手的問題:這樣的手應該怎樣做,另一類型的手為何採取不同的方式,這也是萊謝蒂茨基自稱的所謂“無方法”教學體系。
一代宗師萊謝蒂茨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鋼琴教育家。他的成功在於把每一位學生作為獨特的個體來研究,不僅從生理和技術上,也從心理和感情上去了解他們。他啟動並釋放了學生本性中所有潛在的活力。他在發展學生的音樂和鋼琴才華時,決不損害藝術中更為珍貴的東西——個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