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釜

萊蕪釜

“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說范丹做飯用的器皿常常積下灰塵、生出蠹魚,可見很長時間都派不上用場,生活非常清貧。可貴的是范丹清貧自守,不愧是當時甘於窮困、達觀通脫的“清流”。借《後漢書》等史籍的傳播,這一形象十分深入人心。隋唐之際,科舉興起,他自然也就成為當時讀書人敬慕、歌詠的對象。加之“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的民謠朗朗上口,於是“萊蕪甑”、“萊蕪釜”、“范甑塵”、“甑生塵”、“范甑空”等脫胎於此的典故屢見於唐人詩作,成為清貧、清廉、清正的代名詞。

基本介紹

來源,萊蕪唐詩,

來源

【萊蕪釜】是一個成語典故,摘自人民文學網
參見人事部·貧賤“甑生塵”。唐盧照鄰失群雁》:“金龜全寫中牟印,玉鵠鵲當變萊蕪釜。”

萊蕪唐詩

唐詩,發現三首寫萊蕪的詩,一是盧照鄰的《失群雁》,其中寫道“金龜全寫中牟印,玉鵠當變萊蕪釜”;二是杜甫的《贈裴南部,聞袁判官自來欲有按問》,其中寫道“塵滿萊蕪甑,堂橫單父琴”;三是高適的《送郭處士往萊蕪,兼寄苟山人》,全詩如下:
君為東蒙客,往來東蒙畔。雲臥臨嶧陽,山行窮日觀。少年詞賦皆可聽,秀眉白面風清冷。身上未曾染名利,口中獨未知膻腥。今日還山意無極,豈辭世路多相識。歸見萊蕪九十翁,為論別後長相憶。
前兩首詩中的“萊蕪釜”、“萊蕪甑”,雖然都冠萊蕪之名,但均是用典。兩個典故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中的《范丹傳》。范丹,字史雲,是東漢時期的一個廉吏典範。漢桓帝時為“萊蕪長”,是萊蕪歷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最高行政長官。但他受命之時,恰因母親去世,按照當時守喪三年的禮俗,並沒有實際到任。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這個歷史人物從此和萊蕪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致時人和後人常以“范萊蕪”稱之。范曄《後漢書》中說他遭黨人禁錮,一家人顛沛流離,但卻依然窮居自若,人們都用“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的民謠來讚頌他。
“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說范丹做飯用的器皿常常積下灰塵、生出蠹魚,可見很長時間都派不上用場,生活非常清貧。可貴的是范丹清貧自守,不愧是當時甘於窮困、達觀通脫的“清流”。借《後漢書》等史籍的傳播,這一形象十分深入人心。隋唐之際,科舉興起,他自然也就成為當時讀書人敬慕、歌詠的對象。加之“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的民謠朗朗上口,於是“萊蕪甑”、“萊蕪釜”、“范甑塵”、“甑生塵”、“范甑空”等脫胎於此的典故屢見於唐人詩作,成為清貧、清廉、清正的代名詞。盧照鄰和杜甫的詩正是使用了其中的寓意。盧照鄰在詩中勸慰友人,說他一定可以像後來位至三公的東漢中牟縣令魯恭那樣,緣鵠飾玉,改變目前像范丹一樣的困窘處境;杜甫則用范丹事跡和孔子弟子宓子賤治理單父(今山東單縣)時的作為,讚美南部縣令裴氏雖清貧有加,但依然清廉自守。據查,唐詩中使用這類典故的詩作達16首之多,上迄初唐詩人盧照鄰,下止晚唐詩人羅隱,貫穿整個有唐一代,可見范丹事跡的深遠影響。“范萊蕪”,這個在歷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我可愛的家鄉,知道了什麼可以“壽比金石”、怎樣才能“流芳百代”。
如果說盧、杜之作還是間接寫到萊蕪的話,那么,高適的這首《送郭處士往萊蕪,兼寄苟山人》就更加直接了。就我而言,這是所見唯一一首直接寫到萊蕪的唐詩,尤為難得。因此,常常吟詠品鑑,不忍釋手。查檢有關書籍,可知高適天寶三載(公元744年)秋天到達單父,與李白、杜甫相會,然後同游齊魯。第二年,又至任城(今山東濟寧),這首詩就寫在這個時候。詩中的郭處士,不知何許人也。從詩中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歡遊歷,而且也是一個很得高適欣賞的青年才俊,而今,郭處士要往萊蕪,詩人特意囑託:“歸見萊蕪九十翁,為論別後長相憶”——如果見到萊蕪已經九十高齡的苟山人,一定要告訴他,自從分別之後我一直非常想念他!苟山人何許人也,我們也不得而知,但肯定是一個德高望重的高人隱士,高適對他的思念里充滿了濃濃的敬意。我們還可以構想,以苟山人九十歲高齡,不大可能在萊蕪以外的其他地方和高適相見。也許,天寶三載高適與李白、杜甫同游齊魯時到過萊蕪,並在萊蕪見到了苟山人,一年之後仍對他念念不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