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十景

華陽十景

績溪十景,又稱華陽十景,除此外,全縣還有龍川、小九華十景,尚田、仁里、雲川(磡頭)八景。這些八景、十景,最早始於南宋,最晚為清代後期。在宋代,因蘇轍邑宰績溪時,曾游石鏡、眉山等景點,並未有十景之傳聞,尤其是眉山,還是蘇轍首先發現其景色,並進行開發和建設,才成為後來績溪十景之一的《翠眉春色》。所以,績溪十景定在北宋之後才盛行。

基本介紹

簡介,著名景點,大會晴峰,障山疊翠,大屏積雪和文峰雅會,蒼龍瀑布,石鏡清輝,翠眉春色,祥雲洞天,石印回瀾,飛雲天池,旅遊信息,

簡介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記述:州縣必有八景、十景,始於宋人畫家宋迪。宋迪,擅長山水之作,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遠浦歸帆》、《洞庭秋月》、《瀟湘夜雨》、《湮寺晚鐘》、《漁村落照》、《山市晴嵐》、《江天暮雪》,謂之八景。宋迪之《八景圖》,運思高妙,刻意創新,流傳廣泛,為舊志纂編者所欣賞,成為修志慣例。後來,各地仿效,風行全國,涉及村鎮修志,雖無著名勝地,也須湊集八景。
隨著歲月的流逝、變遷,十景中有人為原因而消失的,有失去一定欣賞價值而自然湮沒的,但也有不少景觀仍呈現原有的光彩,尤其是三山(大會山、大障山、大屏山),其景色早已是“今更勝昔”了。

著名景點

大會晴峰

名列績溪十景之首,素有華陽第一屏障之稱。在績溪形勝中,就有“大障之固,大會之雄”之說。站在旺川村西望,山上諸峰直插青天,山腰雲裹霧繞,峰巒若隱若現。村後一條簡易公路直達半山之大會山村,再步行不到一小時,就達山頂。山之絕頂,竟是一塊約有1000多平方米的平坦之地,當中立有一塊高約1.5米,闊約80厘米的標誌性大石碑,鐫刻有“大會山巔”四個大字。刻碑始於清代鹹豐年間,未見落款。站在絕頂環顧四周,只見群峰環拱,盡在腳下,遠山近山,一片翠色。這時,筆者已是身高超頂,有點巍然而獨尊之感了。用八倍率的軍用望遠鏡作深遠探望,遠可見黛色黃山諸峰,卻未見古籍所載,近可望宣城、涇縣。
舉目所見林木,大都為大會山林場所植,一位當年棄官從林的場長,不孚眾望,將方圓20里的荒山,變成了綠洲,大會山就是歷史的見證。
下峰後,另擇西北之楊桃嶺古道下山,該道在績旌公路未通前,是安慶至徽州的交通要道。嶺西是旌德江村鎮,嶺東是績溪上莊鎮,古道是一肩挑二鎮。想當年,江村的江冬秀花轎,在吹吹打打的送親隊伍擁簇下,沿著這條古道抬到上莊胡適家。當時古道,年久失修,路況很差,坑坑窪窪,很是難走。後來江冬秀請來石匠,修整路面,鋪全石板,歷時二年才完工。可惜江冬秀後來一直未回家鄉,未能目睹修後古道之新顏。可見一代文人的胡適和妻子江冬秀對家鄉的公益事業還是很關注的。

障山疊翠

名列十景之二。大障山地處縣城東北,氣勢磅礴,林木繁茂,入口處即百丈岩,山勢挺拔,陡險峻美,有壁立擎天之雄勢。歷代不少文人墨客,只能站在山麓古道上,仰首捋須,驚喊“嘆為觀止”!倒也寫出了不少望頂跌帽之類的詩文。千百年來,人們只知大障山的雄偉景色,卻不知山麓的秀水和那峽谷中千姿百態的奇石有多大價值?近10年來,障山大峽谷得到有史以來的大規模開發和建設,它的魅力吸引了省內外無數旅遊愛好者。上海、南京等省市的電視和報刊上,頻頻刊出了大峽谷的誘人畫面和引人入勝的報導。障山成為績溪縣一個新興的旅遊熱點景區。

大屏積雪和文峰雅會

都在現在的東山公園內。沿現在新修上山石級到第四個平台,原有一路亭,以路亭為界,亭南山峰就是梓潼山的主峰文峰,亭東屬石照山,亭北是大屏山,主峰名曰德峰,面對東山新村。梓潼山上在宋代建有梓潼廟、汪公廟,遺址在上山第一和第二平台,蘇轍曾游二廟,並留有詩作。文峰頂上面積較大,建有文昌閣魁星閣,閣基尚存。“文峰雅會”是指梓潼山的人文和自然景觀。也有文載:清初梓潼廟已圮,在原址上建起真君廟,廟後是崑崙十二樓。“文峰雅會”原出此樓。(本文十景,源自晚清縣誌,二說都有可能。)
大屏山的德峰,左右各有一個較小山峰,左曰青龍,右曰白虎,山腰有一座關帝廟,廟下有一眼四季不竭之泉水。傳說德峰本身就是一座石佛,它左手托青龍,右手托白虎,關帝廟是它的心臟,泉水是它的肚臍眼。常飲此水,冬可暖胃,夏可止痱,現在東山新村不少居民,每天肩擔手提,飲用此水,好不快活。
在過去,登東山並非易事。而現在,上千石級的登山大道直達山頂,每天有數百人登山晨練,是全縣規模最大的健身娛樂基地。
大屏山海拔463米,高出縣城200多米,大概古代冬季氣溫低於現在,一
場冬雪之後,大屏山脊長達幾百米積雪久久不化,形成一堵白色屏障,蔚為壯觀,“大屏積雪”成為華陽冬景一絕。

蒼龍瀑布

原是績溪縣最為壯麗的一處自然景觀。1964年在原壩頂上,砌石加高,建成一座庫容20萬立方米的水庫。千萬年來的蒼龍瀑布,從此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而永遠消亡了。
“蒼龍瀑布”是屬河床斷裂型瀑布,瀑布大小決定於降雨量,春夏之際,瀑布闊度約有40多米,落差高達25米,這時,飛瀑呼嘯而下,聲振數里,使人眩目驚心,不寒而慄。秋冬季節,水流直徑不足一尺,從壩頂缺口噴薄而出,形成三個跨度約15米的三疊瀑,有如一條跳動的銀龍,最後跌人底部之龍池。現在,壩坡上還留有三個直徑約一米的深坑,就是三疊瀑的三個跌水坑遺蹟。
千萬年來受到瀑布衝擊,使得下遊河床岩石被切割成千奇百怪的石林,有石凳、桌、柱、亭、洞等。有些石洞,深入壩基,成為名符其實的水簾洞,單是石亭就有7座,最大的當然是深不可測的龍池。這許多石景,現已全部湮沒在亂草雜林中,龍池已無水,變成坑底長草的天坑。
水庫名曰蒼龍洞水庫,在太平軍進駐績溪時,高梘村有100多名婦孺躲藏洞中,因洞口長滿下垂龍鬚草而得名。也有傳說朱元璋落難時宿過此洞,又改名藏龍洞。現洞沒入庫中,成為真正的水底龍王之洞了。

石鏡清輝

石鏡在城東,十景中名列第三。在宋代石鏡就有直通縣城之石板古道。蘇轍至績第三天,就急忙出遊石鏡,可見遠在宋代之前,石鏡已是盛名全縣的遊覽勝地了。
石鏡材質,就是普通花崗岩,其光潔之鏡面,與現在大廈外牆貼面之花崗岩板材相似。由於花崗岩有很強的抗氧化和抗腐蝕特性,使得石鏡歷經千年仍能光亮照物。鏡面原是岩石斷裂後的斷面,斷下之巨岩滾落於左側溪水中,裂成數塊,其中一塊橫架溪上,成為天橋。
石鏡在古代能久盛不衰,得益於周邊有較多人文和自然景觀,除石鏡外,還有石照亭、石屋洞、普照寺(又名石鏡寺),石照書社、白雲庵和一眼清涼乾甜的白泉,據說其水質不比鎮江金山寺的天下第一泉差,遊客可以在寺中方丈室品白泉水沖沏的寺僧茶,堪稱人生一樂。
白雲庵是可以為遊客提供食宿的庵堂,在萬籟寂靜之時,可以聽到晨鼓暮鐘和尚誦經聲、高八度的尼姑念佛聲,感到別有一種情趣,可以體驗一下佛學中的靜、悟二性。
由於石鏡交通不便,加上人們對景物的欣賞品味越來越濃,到解放前夕,石鏡已是破敗不堪。解放後僧尼還俗,寺倒庵敗,現在要找石鏡,不但要有熟人指點,還得用柴刀開路方能找到,“石鏡清輝”已經湮沒了。

翠眉春色

是指西門外的二座高約20米的小山丘,因成八字狀,土名眉山。眉山所以能成為績溪十景之一,歸功於宋代蘇轍的名人效應。因蘇轍在秉政之暇,散步於署後平崗時(現績中操場)西望“見雙嶺如眉勢,作亭對之,名曰翠眉”。後又作七律一首,懷念家鄉眉山。縣令此舉一出,下屬官員就推崇而動,作亭,建路,造宇同步推進。蘇轍離任後,將原建三間屋宇改建成蘇公祠,後人又在離祠西北的徽溪上建起了“來蘇橋”和“去思亭”等紀念性建築,再加上原有的雲台寺,組成了一個遊覽景區而盛名績溪。
今日的眉山,東鄰鐵路折返站停車場,西接民宅小區,解放後,縣氣象站建其上,後又成為鐵路油庫。上頂東望,孔廟大成殿和績中操場圍牆歷歷在目,證實蘇轍所述。現在眉山之上,礫石遍地,草木難生,雖有翠眉之名,哪有春色?

祥雲洞天

九里坑的祥雲洞和煤炭山的祥龍洞是同一時期的兩個石灰岩溶洞,從洞頂鐘乳石得知,成洞時間應在億年之前的造山運動時造成地隙而發展成洞。當時,縣境一片汪洋,水平面高度,就是洞口高度,沒有風浪長期衝擊,形不成溶洞。以前,九里坑是交通要道而升級為九里鎮,祥雲洞因有祥雲寺而香火旺盛,績旌公路通車後,九里坑一落千丈,祥雲洞無人問津。煤炭山的祥龍洞卻又重見天日,成為績溪的洞天世界,現又更名為祥雲洞。本是一母所生,此處祥雲洞卻沒有消亡。

石印回瀾

城南靈山之麓有一水潭,有二奇,一是潭中有一奇石,水面上的石頂呈方形,似一方官印,名石印。二是揚之水呈90度進入潭中,水流擊石,在潭中回流成漩渦,激起層層波瀾,最後南流而去。“石印回瀾”是真實的景物寫照。現在潭位變遷,石印已碎成釣魚者理想的立足點。

飛雲天池

該景在東山後的戴家山之北,今已面目全非。原有庵已圮,池無水,洞淤塞,正是:自然景觀,自然消亡。

旅遊信息

無論是歷代還是現在,保護、挖掘和開發本地的旅遊資源,並審定和篩選出具有一定經濟和觀賞價值的景點,然後推介出去,也許就是歷代評選十景的目的所在,今人也不例外。
績溪是個人文和歷史底蘊極其深厚,自然景觀燦若群星的旅遊強縣,人們常說“盛世添新景”,我們能否將績溪新景排排坐,每景取一個好聽誘人的新景名與老景名共存,重組和新編績溪十大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