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鼐

華興鼐

華興鼐,棉花遺傳育種學家。倡導發展陸地棉代替亞洲棉,推動指導岱字棉15在江蘇省普及種植,並擴大到長江和黃河流域;研究提出棉花營養缽育苗移栽技術,緩解棉麥兩熟栽培矛盾;制定江蘇省棉花種植區劃,為因地制宜發展棉花生產提供依據。是中國蠶豆遺傳研究的先驅,蒐集、創造大量變異材料,研究其遺傳規律,特別是連鎖遺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興鼐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1908
  • 逝世日期:1969
  •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華興鼐,棉花專家。193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45年入美國康奈爾大學進修。曾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建國後,歷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特種作物系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研究員、經濟作物系主任。九三學社社員。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棉花研究。曾在我國組織引種推廣岱字棉。後研究長絨棉和海島棉、陸地棉雜種優勢利用,並在長江流域棉區域試驗、江蘇省棉花區劃方面作出的貢獻。

人物生平

華興鼐,號和州,1908年11月生於浙江省杭州市一個舊官僚家庭。父親在清朝末年做過探統(相當於團長),在反清反袁二次革命失敗後失去軍職。失意後的父親經常教育子女不要做官,要從事實業。因此,華興鼐從小熱愛自然科學,特別是對生物科學很感興趣,高中畢業後,立志學習農業。1929年1月考入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33年1月畢業,1933-1939年在浙江、河北、湖南等地從事棉花科研、教學工作。1939-1949 年在中央農業實驗所、中央棉產改進處、孝陵衛棉場從事棉花科研工作,其間1945-1946年赴美國康乃爾大學進修。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為了維護中央農業實驗所的國家財產使農業科研事業不受損失,任護所委員會副主任,與留守職工一起參加了護所活動,迎接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華興鼐受到黨和政府的信任,被任命為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特用作物系系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經濟作物系系主任。他曾是九三學社南京分社副主任委員、南京市人民代表、江蘇省人民代表、第三屆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擔任過中國農學會理事、江蘇省農學會常務理事、農業部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1958 年參加中國科學院組織的考察團,赴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今埃及與敘利亞)考察長絨棉的科研與生產,並進行學術交流。

技術成就

華興鼐一生致力於中國棉種改良事業。30年代中期在湖南第二農業試驗場工作期間,從事中棉(亞洲棉)品種選育,採用系統選種法育成品質好、產量高的新品種“紫莖鐵籽20-2”,並對中棉育種的取材、方法、成效以及中棉育種的途徑進行了詳盡的總結分析與探討。1939-1949年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士、技正和代理棉作系主任期間,評選出陸地棉高產、優質新品系“德字24-424”、“德字24-1099”,曾在四川省及江蘇南京、太倉等地推廣種植。為了解決棉花因葉跳蟲為害引起縮葉病的問題,他在四川遂寧進行了陸地棉抗葉跳蟲品種的選育。利用優質、高產陸地棉品種珂字棉等與低緯帶抗葉跳蟲品種羅甸鐵籽等進行雜交,成功地將抗葉跳蟲性狀轉移到優良陸地棉品種中,獲得了一批有利用價值的品系。此項育種工作後來在南京繼續開展,先後育成華東2號、華東6號抗葉跳蟲品種,有效地防止了棉花縮葉病的危害。
早在20世紀40年代,華興鼐就對中國棉種改良問題提出一套獨特的想法,他認為“棉種改良是棉作育種和棉種推廣兩部曲的合奏。棉作育種是用科學方法選擇種子,重點為試驗研究。棉種推廣是將改良種籽擴大民間種植,重點為繁殖、示範、指導和管制”。他構思的一個棉區的遠景為“在一廣大棉區中建一個育種場,如衛星一樣圍繞著它設幾個繁殖場,繁殖場四周有許多植棉指導員辦事處,星棋羅布,其間點綴一些大的星點是軋花廠和種子倉庫。棉種每年更新換代,在這些星點所覆蓋的廣大空間中常年生育著一片旺盛的棉株”。這是一幅多么美麗而壯觀的畫面。
50年代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特用作物系系主任期間,華興鼐積極倡導發展陸地棉,以代替生產上套用的產量低、品質差的中棉和退化洋棉。1950年岱字棉15號引進後,華興鼐深入江蘇棉區培訓技術人員,積極組織、指導和示範推廣,使這一品種迅速普及全省,並擴大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為棉花生產上新台階作出了貢獻。同時,他還對棉種退化組織調查研究倡導並建立了棉花良種繁育體系,使岱字棉良種在較長時間保持其優良種性,並為中國以後建立棉花良種繁育體系做出模板。
60年代華興鼐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經濟作物系系主任。為了發展長江流域長絨棉的生產,他主持海島棉與陸地棉雜交一代優勢利用的研究,研究查明了高產優質棉花雜交組合寧雜1號(彭澤1號×長4923)等的生理特性以及簡易有效的制種技術,如MH殺雄劑的套用、利用隱性指示性狀鑑別雜種一代等。他選用芽黃棉株為材料,以芽黃與彭澤1號雜交和回交,轉移這一隱性性狀到彭澤1號,選出“芽黃彭澤1號”新品系。這一變異材料至今仍為棉花遺傳研究工作者所套用。與此同時,他還研究了雜種一代施肥、密度等綜合高產栽培技術,並在國內較早地實施農業科研、生產及紡織部門相結合的“一條龍”研究方法以促進優質長絨棉的發展。海陸雜種一代棉曾在江蘇省常熟、江浦、豐縣等地示範推廣,其皮棉產量相當於親本陸地棉的82%,海島棉的172%,而纖維品質相當於親本海島棉,遠遠超過陸地棉;試製的大胎帘子布、150支以上細紗等成品都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由於海陸雜種一代纖維品質好,皮棉收購價格較高,經濟收益可以超過一般陸地棉,民眾願意種植,因此示範推廣面積逐步擴大。很可惜,“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這一研究項目受阻,未能繼續下去。但海陸雜交種的育成和試種成功,為中國長江下游及淮北棉區發展優質長絨棉指出了一條可行的途徑。
隨著植棉地區的擴大,糧棉兩熟爭地、爭時的矛盾日益突出。1954年華興鼐主持棉花營養缽育苗移栽技術的研究,包括營養缽缽土成分的配製、制缽機具、制缽技術、苗期管理、移栽時期以及移栽方法等,同時倡導採用玻璃溫床棉花育苗,以利早播、早發、早熟。示範推廣結果證明,套用這一技術,可以有效地緩解麥棉兩熟栽培的矛盾,提高糧棉產量。此法用於新品種繁殖,可以擴大繁殖係數、加速良種的推廣。棉花營養缽塑膜覆蓋育苗移栽是棉花栽培技術的一項重大改革,1982年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這項技術在全國主要棉區大面積推廣套用,有顯著增產作用,據統計,1990年全國棉花營養缽育苗移栽面積已發展到192.2萬公頃,占全國棉田總面積的35.6%。
華興鼐對棉花密植增產技術研究多年,認為農業產量是以單位面積上群體的產量總和來計算。因此,要想達到棉花單位面積產量高,必須每畝株數多(畝為非法定計量單位,15畝=1公頃——編者注,全書同),同時又要單株產量高,而這二者之間有一定矛盾。要獲得高產,必須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栽培條件求得最有效的種植密度,一般瘦地種植密度要大,肥地可稀;緊湊株型可稍密,鬆散株型可稍稀;乾旱地區可稍密,多雨地區可稍稀;生育期長的可稍稀,生育期短的可稍密。江蘇棉區,一般豐產肥地每畝可種植3000~4000株,中等肥力地每畝5000~6000株,鹽鹼地每畝可達8000株以上。這些研究結果為60年代江蘇棉花密植增產起到了指導性作用。
為解決棉花蕾鈴脫落這個難題,華興鼐在50年代中期從內因和外因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初步明確,要從棉花整個生育期著眼,根據不同生育階段的長勢和氣候特點,運用肥、水、摘整等措施協調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生育的矛盾,使雙方都能有節奏地生長;生育早期應適當促進營養器官的生長,中期適當抑制其生長,後期又要促進其生長,這樣才能相輔相成,把蕾鈴脫落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20世紀60年代初期,華興鼐就對農業改制十分關心,並進行了一些調查研究,他認為農業制度改革是一項帶戰略性的增產措施,對農業技術改革具有根本性和決定性的影響。針對江蘇的農業改制,他提出了三點意見:增加複種指數,改種高產作物,平整土地、連片種植、旱改水。事實證明這些意見是對的。
華興鼐除對中國南方棉產改進事業有卓越貢獻外,還是中國蠶豆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蠶豆是中國南方主要冬作物之一,僅次於大麥與小麥。蠶豆種植省工、省肥,其莖稈可作綠肥,根瘤發達,能提高地力。蠶豆自然雜交率頗高,雜種優勢顯著,改良品種增產效果大,同時,變異大,細胞染色體數少,且形體大,是研究細胞遺傳的理想材料。因此,華興鼐認為,對蠶豆開展研究,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在理論上都有重要意義。
自1936年起他在湖南常德、四川遂寧、江蘇南京等地對蠶豆遺傳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深入研究。到50年代初,前後共蒐集變異蠶豆50種以上,變異性狀有株型、葉色、葉型、花色、花型、粒色、臍色等,其數量之多,實屬罕見,共做雜交組合298 個。經研究明確,屬孟德爾式單性遺傳的有24種性狀,連鎖遺傳的3對性狀,即黃綠高株與淡黃種皮色有連鎖,其交換價為31.22%;白臍與淡黃種皮色有連鎖,其交換價為35.24%;黃綠高株與白臍交換價近於50%。這是國內有關蠶豆連鎖遺傳研究的第一篇報導(1944中國農學會會報)。50年代初,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派在我國受到批判,最使他痛心的是,多年來創造積累的蠶豆遺傳研究材料(種子)全部被毀。他沉痛地說:“田間試驗無法做了,但研究的資料和卡片我要保存整理”。1956年青島遺傳學討論會以後,全國學術研究領域開始貫徹“雙百”方針,學術討論逐漸活躍起來。華興鼐從科學實際出發,將過去的蠶豆遺傳研究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寫出題為《蠶豆遺傳的研究》的論文(1962,江蘇農學報)。這一篇連同1944年發表的《蠶豆連繫遺傳研究報告(一)》都是他在蠶豆方面的力作,也是中國蠶豆遺傳學研究的寶貴文獻。

簡歷

1908年11月 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
1918-1921年 於北京市孔德國小初小畢業。
1921-1923年 於杭州市第五國小高小畢業。
1923-1928年 於杭州私立鹽務中學中學畢業。
1929-1933年 在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學習。
1933-1939年 任浙江餘姚棉場主任,河北保定農學院講師、副教授,湖南第二農業試驗場技術股主任,湖南沅陵湖南農業改進所技師。
1939-1949年 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士、技正、代理棉作系系主任,兼任棉產改進處棉作股股長、孝陵衛棉場場長。
1945-1946年 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進修。
1949-1958年 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特用作物系系主任。
1959-1969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經濟作物系系主任。
1969年3月30日 病逝於南京。

主要論著

1 華興鼐.棉之促育理論及其實施.農業建設,1937,1(2):4~17
2 華興鼐.本場中棉育種及如何育成紫莖鐵籽棉之檢討.農業建設,1938,2(1):2~12
3 華興鼐.我國植棉業之回顧與前瞻.新經濟,1940,3(10):184~189
4 華興鼐.棉之僵爛鈴研究.(一)農報,1940(5):16~18
5 華興鼐.棉之僵爛鈴研究.(二)農報,1941(6):34~36
6 華興鼐.蠶豆連繫遺傳研究報告(一).中華農學會會報,1944(178):25~36
7 華興鼐.縱論棉種改良.中國棉訊,1948,2(24):390~392
8 華興鼐.棉作育種問題的探討.中國棉業,1948,1(2):1~3
9 華興鼐.棉花檢驗的展望.棉檢月刊,1948,1(2):7~15
10 華興鼐,朱鳳美等.山東膠東棉區棉株發生枯現象(死花柴)的調查報告.華東農業科學通報,1953(2):37~40
11 華興鼐,朱紹琳等.棉花的育苗移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6,1~70
12 華興鼐,袁申盛等.1956年長江流域棉花區域試驗總結報告.華東農業科學通報,1958(1):3~14
13 華興鼐.論棉花密植.華東農業科學通報,1959(5):222~224
14 華興鼐.有關長絨棉生產情況的介紹.棉花,1959(9):17~22
15 華興鼐.談棉花蕾鈴脫落.華東農業科學通報,1959(7):329~331
16 華興鼐.關於棉花營養問題研究結果的報告.棉花,1960(5):17~23
17 華興鼐.利用雜種優勢發展長絨棉生產.棉花,1960(6):6~8
18 華興鼐.蠶豆遺傳的研究(單性遺傳分析).江蘇農學報,1962,1(2):15~24
19 華興鼐.棉花群體結構與密植增產的研討.作物群體問題論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2,40~5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