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林寺大殿保管所

華林寺大殿保管所

屏山南麓一片紅牆灰瓦,華林寺大殿站立在這裡已1000多年了,它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被譽為江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福州市的華林路也因此而得名。如今華林寺大殿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林寺大殿保管所
  • 外文名稱:Fuzhou Administration of the Main Hall of Hualin Temple
  • 類別:古蹟博物館
  • 地點:福州市鼓樓區屏山華林路
  • 竣工時間: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年)
  • 館藏精品: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徵
  • 成立時間:成立於1985年
所址位置,管轄隸屬,館舍介紹,歷史沿革,館展作品,開放時間,

所址位置

福州華林寺大殿保管所,位於福州市鼓樓區屏山華林路。郵編:350003
華林寺大殿保管所

管轄隸屬

該館成立於1985年。隸屬於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華林寺大殿保管所華林寺大殿保管所

館舍介紹

福州華林寺大殿保管所,建所後,在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古建築專家祁英濤等指導下,對華林寺大殿進行了修復。大殿開始維修於1986年12月,經過修復、加固、砌建石基座、組裝構件、安裝瓦等工作,於1988年9月竣工。繼而興建仿宋山門、仿明清配殿、迥廊、鋪設下水道、甬道、蒔花植樹、綠化環境,又添建接待室、工作間、盥洗室等附屬建築。1990年春節正式對外開放。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占地面和5129平方米。

歷史沿革

福州華林寺大殿保管所在屏山南麓,初名“越山吉祥禪院”,五代吳越國錢淑十八年(宋乾德二年、964年)鮑修讓興建,明正統九年(1444年)隳額為華林寺。
殿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抬梁式構架,單檐九脊頂,高15米,面積500平方米。三開間殿堂用材超過一般房舍九開間的用料,斗拱、梁枋等構件碩大,構架結構、斗拱規制均為唐宋木構建築中現存孤例。1982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林寺的歷史要追溯到五代末期,閩國王審知死後,內訌引來外侵,閩都福州遂歸吳越國錢氏統治。錢氏派來郡守鮑修讓來守福州,鮑氏為了祈求神祇保佑這塊新納入吳越國土的安寧,建“越山吉祥禪院”,這時北方已大部分納入北宋王朝的統治之下。
到了明代正統九年(1444年)越山吉祥禪院改名華林寺,沿用至今。幾經興廢,僅存的大殿還保留著始建時的原構。
華林寺的建成年代在於五代末北宋初,使大殿繼承了唐代建築的古樸飽滿之氣勢,又與北宋官式建築有形神相似之處。走近大殿,即可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古樸和大氣。大殿的面積不大,約574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4間,單檐九脊頂。構架為八架椽屋前後乳木伏 用四柱,徹上明造。斗拱碩大,單材斷面的比例為1:2,在同時代實物中所罕見。高大的鋪作在承托大殿屋面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前檐用了補間鋪作,當心間2朵,兩次間各1朵。檐下斗拱為七鋪作雙杪雙下昂,偷心造,耍頭用昂形。山面斗拱後尾連續用五跳華拱,在梁架中大量使用斗拱,櫨斗底部有線條,多用駝峰而少用蜀柱,各外木専端頂部用生頭木等,均突顯早期建築的特徵。大殿在構造上和藝術處理上帶有明顯的地方特徵,如上下卷殺明顯的梭柱,雲形駝峰,昂嘴的雙梟雙混曲線,幾成圓形斷面的月梁,枋上刻團窠等。
結構的合理性和穩定性,使大殿經受了千年風雨的考驗,雖位處氣候潮濕的福州仍保存良好,成為研究江南早期木構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經權威專家學者考證,華林寺大殿對12世紀末日本鎌倉時期的建築風格也有著巨大的影響。
寺內還存有南宋高宗趙構御書殘碑一通,清康熙《華林禪寺香燈碑》、等文物。
華林寺大殿1982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國家撥款落架大修,增設山門、配殿、迴廊等,並成立華林寺大殿保管所進行保護管理,2004年華林寺保管所併入福州市博物館統一管理。

館展作品

殿內陳列福州地區建築圖片,內容包括城垣、祠宇、廟堂、民居、塔、橋樑、古墓等。實物有從大殿更換下來舊材料,按二十分之一比例縮小的大殿模型,其結構、斗拱、榫卯也都按原樣縮小製作。此外還有大殿更換下來的構件和作對比的清代斗拱構件。
西配殿內陳列大殿修復過程,有文獻、圖紙、照片和建築構件實物等。
迥廊西南角立宋高宗趙構御書碑刻殘額壹方,其雕刻藝術極精緻。另一方為康熙七年(1668)《華林禪寺香燈田記石碑》,立於迥廊東南角。此外,尚有相傳為閩越王飲馬泉的古蹟。

開放時間

每周開放六天周日休息。
每天上午 8:00 - 12:00 - 下午 14:00 - 17:00 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