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容古道

華容古道

華容古道位於華容縣,據《資治通鑑》注釋中的說法,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華容道也就是赤壁戰爭中曹軍逃入華容縣界後向華容縣城逃跑的路線。古華容縣城在現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城以北約60里的周老咀附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容古道
  • 地理位置:現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城以北約60里的周老咀附近
  • 氣候類型: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
  • 著名景點:監利古,子龍崗,葫蘆口,救曹田,曹鞭港,雞冠溝
  • 景點類型:街道
  • 長度:7.5公里
區位概況,景點簡介,歷史概況,特色景點,監利古,子龍崗,葫蘆口,救曹田,曹鞭港,雞冠溝,

區位概況

華容古道在監利縣城西南12公里。即曹橋至毛家口的一條湖區小路,長7.5公里。監利古稱華容,原縣城位於今縣城北30公里。
華容古道為什麼叫華容道呢?據《資治通鑑》注釋中的說法,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這裡所說的華容,當然是指華容縣城。華容道也就是赤壁戰爭中曹軍逃入華容縣界後向華容縣城逃跑的路線。古華容縣城在現監利縣城以北約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從曹操屯兵的地方烏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劃一條直線,華容城正好在這條直線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華容縣城是最捷徑的路線。而且當時華容縣城附近有曹軍的糧草倉庫,便於撤退中的將士補充糧草。

景點簡介

華容古道兩湖平原之界,在華容縣境內,自東北至西南橫亘的45里桃花山的山凹處,稱路嶺子口,有史以來,騾馬人物自此交通,俗稱華容小道。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冬,曹操在赤壁敗於孫、劉聯軍,在洞庭湖曹洲燒余船後上岸引兵北撤江陵時至此。劉備大將關羽奉命在此設伏狙擊曹操,因感念曹操當年的恩德,毅然讓開血路,放曹操北歸。至今這一帶留有倒馬崖、關王廟、吳王廟、娘娘廟、昭烈廟、望夫山、斬龍石、殺豬港、白果樹等眾多三國遺蹟。《三國志·魏武帝紀》引《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此景況恰與路嶺子口相合。南宋地理總志《方輿勝覽》所載“華容道在巴陵西”即此。明弘治元年(1488)《岳陽府志》記有華容道“在縣東六十里,昔曹操與孫劉赤壁戰敗,從華容奔荊州,關羽追逐,道經山下,馬倒崖上”之文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岳州府志》,明萬曆四十年(1612)、清光緒八年(1882)《華容縣誌》對此均作了詳細記載。華容道是人們心目中的信誠交往之道、東山再起之道、鼎立戰略之道。中共華容縣委、華容縣人民政府將此地闢為歷史人文旅遊景點。
華容古道華容古道

歷史概況

公元 208年,曹操在奪取荊州後,馬不停蹄,率領二十多萬水陸大軍順江東下。計畫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實現統一全國的宏願,可是他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驕傲輕敵,結果被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倉惶潰逃,敗走華容道。
華容古道由於這一帶有古代的沼澤湖泊阻隔。從烏林到華容城沒有直路可走。曹軍只能沿江向西潰逃,進入華容縣境之後,再向西北折奔華容縣城。這樣就必須涉過大澤邊上的一片沼澤地帶。根據縣誌記載,曹操逃到太平橋時,人馬陷入泥濘之中,不得不扔掉馬鞭,下馬步行,這裡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險,坎坷難行”,曹軍“遇泥濘,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蘆葦、蒿草填路,“贏兵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南宋大詩人陸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經坐船經過這一帶。他寫道:“自是復無人居,兩岸葭葦彌望,謂之百里荒”。舟人云:“自此陂澤深阻,虎狼出沒。未明而行,則挽夫多為所害”。距曹操兵敗 960年之後,華容道一帶尚且如此荒涼,曹軍當時的艱辛狼狽之狀,就可想而知了。
華容道真正得到開發是從元代開始的。今日的華容道,已根本看不見昔日的荒涼,而是綠樹成蔭,道路兩側良田萬頃。稻穀飄香,荷花吐艷。傍晚,裊裊炊煙騰空而起,呈現出一派平原水鄉風光。

特色景點

華容古道約在今監利縣汴河鄉至毛市鎮一帶。在古道入口處汴河鄉太平橋旁立有一石碑,上刻“華容古道”四字。赤壁之戰後,曹操率殘兵自烏林退歸南郡(郡治在今荊州市荊州區),途經華容(今屬監利縣)小徑,這條路徑史稱華容古道。

監利古

監利古屬雲夢澤,地多泥濘沼澤,曹操使士兵負草填泥,騎兵乃得通過,老弱病殘或陷泥澤中,或為孫權、劉備追兵所殺,死者無數。至今沿途尚有子龍崗、葫蘆口、救曹田、曹鞭港、雞冠溝、放曹坡等遺蹟。

子龍崗

子龍崗,又名楊林山,相傳是趙雲伏兵偷襲曹軍的地方。

葫蘆口

葫蘆口位於白螺磯,地勢險要,當年是華容的交通要口,傳說張飛率兵在此伏擊曹軍。

救曹田

救曹田在今汴河鄉太平街,相傳曹兵靠當地田中蘿蔔充飢,才得以走出華容道。

曹鞭港

曹鞭港在距太平街約一里處,此處道路艱難,曹操也只得扔掉馬鞭,徒步行走,故名。

雞冠溝

雞冠溝在今監利毛家口附近,地處華容古道出沼澤地邊緣,旁有一灌木叢生的土坡,即放曹坡。相傳諸葛亮令關羽帶兵在此捉曹操,又擔心關羽念曹操舊恩。關羽乃於溝前割雞冠發誓,倘若放走曹操,當如此雞,砍掉冠(關)頭,雞冠溝得名於此。後來,關羽被曹操言辭打動,最終放走曹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