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

《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佛教著述。唐法藏撰。一卷。依據《華嚴經》,各分十門講“普賢觀”和“普賢行”,前者是觀想思考的義理,後者是具體的修行內容。“普賢觀”分十門:(1)“會相歸性門”,指“觀一切法自性皆空”,根據“理”而進行思考,達到“攝散入靜”的“止”;(2)“依理起行門”,由於“真理非斷空”,“不礙事法宛然顯現”,故應“於事無念”,此即為“起照名觀”;(3)“理事無礙門”,因“性實之理,必徹於事”,“理事混融”,故修行菩薩可“止觀雙運”;(4)“理事俱泯門”,由於“理事交徹”,事中有理,理混於事,則“非事非理”,故菩薩修行應順此“行心”,“非觀非止”;(5)“心境融通門”,指“絕理事”的“無障境”,與“泯止觀”的“無障心”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關係,故“心”與“境”相互融通;(6)“事融相在門”,指“多事”依於“一理”,而“一理帶多事”又“全遍於一事”,故菩薩修行的止觀是“即止之觀”,可以“於一事中見一切事”,保持“心無散動”;(7)“諸法相是門”,由於諸法“不異於理,復不異於事”,故菩薩修行可“以不異止之觀,見一法即一切法”;(8)“即入無礙門”,由於說“一多相入”,而不是說“一多相即”,故菩薩修行可“以無念之智,頓見無障礙之法”;(9)“帝網重現門”,指一事中可以顯現一切,而所顯現的一切又各自以一事顯現一切,由此重重無盡,故菩薩修行具備了“普賢眼”,就可“見”到這種現象之間相互包容。重重無盡的“法界圓融自在,無有限量”的實際存在狀況;(10)“主伴圓備門”,指菩薩運用“普賢智”,可以“頓見”這種“普賢法界”,故若任意“舉一門為主,必攝一切為伴”。“普賢行”分十門,是對初學菩薩行法的十種要求:(1)“先起信心”;(2)“歸依三寶”;(3)“懺悔宿罪”;(4)“發菩提心”;(5)“受菩薩三聚淨戒”;(6)“修離過行”;(7)“修善行”;(8)“修忍辱行”;(9)“救攝眾生行”;(10)“修平等行”。見載於日本《卐字續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