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論

《華佗論》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的開頭先介紹了曹操殺華佗一事。華佗厭惡服侍權貴,為曹操所惱恨。儘管曹操的謀士為之講情,但曹操終將華佗害死獄中。後來曹操的兒子病重將死,再也沒有神醫可以救活他的兒子了,曹操才發出“悔之之嘆”。作者從哀痛“材能”的不可多得,死者難再復生的感情出發,對“執柄者”的妄殺無辜,諂媚取寵者的“助紂為虐”的行徑,表示深惡痛絕。同時他列舉了曹操殘殺孔融,孫權流放虞翻,而孔融又以應泰山殺孝廉自譬,說明封建統治者肆意殘殺“材能”之士,是舉不勝舉的。文章揭示了在封建社會裡的黑暗統治之下一切志士仁人處境的艱難,斥責了統治者的兇殘。文章借古諷今,筆鋒森然,通篇悲憤。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華佗論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劉禹錫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華佗論
史稱華佗以恃能厭事,為曹公所怒。荀文若請曰:“佗術實工,人命系焉,宜議能以宥。”曹公曰:“憂天下無此鼠輩邪!” 遂考竟佗。至倉舒病且死,見醫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嘆。嗟乎!以操之明略見幾,然猶輕殺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猶不能返其恚。執柄者之恚,真可畏諸,亦可慎諸。
原夫史氏之書於冊也,是使後之人寬能者之刑,納賢者之諭,而懲暴者之輕殺。故自恃能至有悔,悉書焉。後之惑者,復用是為口實。悲哉!夫賢能不能無過,苟置於理矣,或必有寬之之請。彼壬人皆曰:“憂天下無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嘆。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將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謂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殺,昭昭然不可言也。獨病夫史書之義,是將推此而廣耳。吾觀自曹魏以來,執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殺材能眾矣。又焉用書佗之事為?嗚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勸且懲也。而暴者提灑灶復藉口以快意。孫權則曰:“曹孟德殺孔文舉矣,孤於虞翻何如?”而孔融亦以應泰山殺孝廉自譬。仲謀近霸者,文舉有高名,猶以可懲為故事,矧他人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華佗:東漢時期人,古代名醫。曾為曹操針治頭風,隨手而愈,後因遲遲不肯奉召而被殺。
  2. 恃能厭事:指依仗自己有才能而不肯待奉權貴。
  3. 荀文若:即荀彧,曹操的謀臣。請:請求。
  4. 議:考慮。能:才能,指醫術。宥:赦罪。
  5. 鼠輩:蔑視他人之詞。邪:同“耶”。
  6. 考竟:拷問死於獄中。考,同“拷”。
  7. 倉舒:曹操的愛子。即曹沖。且:將。
  8. 明略:深明韜略。見幾:指事前能洞察事物細微的變化。
  9. 如是:如此。
  10. 地望:門第和名望。
  11. 的然:明白巴晚戲的樣子。攻:責問。
  12. 反其恚(huì):使他的怒恨回心轉意。恚,怒。
  13. 執柄者:掌握權柄的人
  14. 諸:“之乎”的合音,此處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
  15. 原:推究本源。夫:那。史氏:指歷史家。
  16. 諭:諷喻。
  17. 是:這。
  18. 夫:發語詞。
  19. 苟:假如。置:處置。理:道理,法則。
  20. 或:有人。
  21. 壬人:佞人,巧言諂媚的人。
  22. 曾:竟。
  23. 昭昭然:明白的樣子。
  24. 獨:只。病:不滿。
  25. 是:因此。
  26. 用:因。
  27. 焉用:何用。
  28. 期:期望。勸:勸善。懲:酷諒埋舟懲惡。
  29. 快意:恣心所欲。
  30. 曹孟德:曹操,字孟德。孔文舉:孔融,字文舉,“建安七子”之一。獻帝時為北海太守。自恃高門世族,對曹操多所非議,後為操所殺。
  31. 孤:孫權自稱。虞翻:吳國官員。歷事孫策、孫權,屢犯顏諫爭,獲譴徙交州(今廣州)。據《三國志・吳書・虞翻傳》載,在次宴會上,孫權親自行酒,虞翻佯醉伏地不受,惹得孫權要殺他。眾人勸阻,孫權則說:“曹孟德尚殺孔文舉,孤於虞翻何有哉?”
  32. 應泰山:即應劭,曾任泰山太守,故稱應泰山。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被推舉者稱為孝廉。據《三國志·魏書·原傳》裴送之注所載,孔融任北海太守時曾賞用一人,後又要殺死他。邴原問孔融為何先前寬信,今又殺。牛櫻牛孔融說此人初時好,就提拔他,今日變壞了,就要殺掉他。並舉例說,當初應泰山也曾舉薦過一個孝廉,但一個月後又把這個孝廉殺了。
  33. 仲謀:即孫權,字仲謀。霸者:行霸道的人。“霸道”與奉行仁政的“王道”相對。指用暴力、刑罰治天下的政治措施。
  34. 故事:成例,舊日的典章制度。
  35. 矧(shěn):況且,何況。

白話譯文

史書上說華佗因自恃才能而厭惡服侍權貴,為曹操所惱恨。荀彧請求說:“華佗的醫戲遷術確實高明,這關係到人命,應該考慮尋探厚付他醫術高明而寬恕他。” 曹操說:“何必擔憂天下沒有這樣的鼠輩呢!”最終因為拷打而使華佗死在獄中。直到他的愛子曹沖生病將死,他發現救治也挽救不了兒子性命的時候,才有後悔殺死華佗的嘆息。唉,憑著曹操能夠洞察事物細微變化的深明韜略,然而還是如此輕易地殺掉人材。荀彧有這樣高的智謀、門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來責問他,然而還全永享是不能使他的怒氣平息。掌權者發怒,真害怕這樣的事情啊,對這樣的事情也是執柄者要謹慎的啊!
推究那些史學家在史冊上記載這件事的原因,這是為了使後人放寬對有才能的人的刑罰,採納賢德的人的勸告,而懲戒殘暴者的輕率殺戮。因此從華佗恃能到曹操後悔,全都詳細地記載在史書上了。後來的糊塗人,又用這作為輕易殺人的藉口,真可悲啊!賢能的人不會沒有過失,假如按法理處置,有的人一定會提出寬恕他的請求。這時候,那些奸佞小人都會說:“何必擔憂天下沒有人材呢!”竟不知道到了後悔之時,才會痛惜人材的不可多得。有人一定會發出惋惜人材的嘆息。這時候,那些奸佞小人都會說:“譬如他死了,又會怎么樣?”竟不知道到了後悔的時候,才會痛惜被處死的人才不能夠重新獲得生命。這能不說是極大的悲哀嗎?
拿華佗不該殺來說,是十分明白而不用多說的。我只是擔心那史書上的意義闡發不足,於是把這層意思推論而發揮罷了。我看自曹魏以來,那些掌握死生權柄的人,因一怒就殺掉人材的情況是很多的。我又何須寫華佗的事呢?唉!不忘記以前的事情,是期望能收到勸善又懲惡的效果!但那些殘暴者又拿這件事作藉口來隨心所欲地殺人。孫權就說過:“曹操殺死孔融了,我對於虞翻比他強多了,怎么能比呢?”而孔融也用應劭殺孝廉來與自己做比較。孫權是近於稱霸的人物,孔融有高尚的美名,還都以應該懲殺為先例,更何況其他人呢?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永貞革新”首領王叔文被賜死(806)之後。作者也參與了王叔文革新集團,積極倡導改革朝政弊端,然而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文章的末尾以“前事之不忘,期有勸且懲也”,明確表示寫作此文的目的,是期待朝廷能夠以古為鏡,知所儆戒,不要重犯曹操的錯誤。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劉禹錫在《華佗論》一文中,借曹操殘害華佗這一歷史事件,強烈譴責曹操“輕殺材能”的殘暴行為,表達他對華佗被殘害致死的憤慨之情。
文章的開頭先介紹了華佗一事。華佗不屈從於權貴,得罪了曹操。曹操的謀士荀文若為華佗講情,稱讚其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請求曹操寬恕他,不要輕殺這樣的“材能”。但曹操不納忠諫的雅言,恃權專橫,竟斥罵神醫為“鼠輩”,不顧天下人的公正歟論,終將華佗害死於獄中。後來,曹操的兒子倉舒病重將死,再也沒有神醫可以救活他的兒子了,曹孟德才發出“悔之之嘆”。但他並非因錯殺“材能”而悔嘆。劉禹錫不自禁地發出“以操之明略見幾,然猶輕殺材能如是”,“執柄者之恚,真可畏諸,亦可慎之諸”的感嘆。他呼籲撰史之人,把那些“恃權的暴君”輕殺“材能”的殘暴行為載入史冊,希望能夠“使後之人寬能者之刑,納賢者之諭,而懲暴者之輕殺”。
劉禹錫從哀痛“材能”的不可多得,死者難再復生的感情出發,對“執柄者”的妄殺無辜,諂媚取寵者的“助紂為虐”的行徑,表示深惡痛絕。同時他列舉了曹操殘殺孔融,孫權流放虞翻,而孔融又以應泰山殺孝廉自譬,說明封建統治者肆意殘殺“材能”之士,是舉不勝舉的。歷史上的賢才志士,忠諫的能臣,因為國為民而冒犯了執柄者的威嚴,而招來殺身和滅族之禍者,更加不勝枚舉了。文章揭示了在封建社會裡的黑暗統治之下一切志士仁人處境的艱難,斥責統治者的兇殘。

名家點評

遼寧師範大學教授梅顯懋:作者寫此文,並非僅就事論事,而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他指出,史書記載此事,本來是為了告誡後世強權者勿濫殺才士的,“前事之不忘,期有勸且懲也”,然而“自曹魏以來,執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殺材能眾矣”。故作者選擇這一典故,以告誡後人,是有典型意義的。華佗為罕見之名醫,其術關乎人的生命,而曹操又是深明事理的人,卻因一怒而輕易地殺害名醫,他人又復何說!關於華佗與曹操的故事,多有傳說,究竟孰是孰非,難以定論,但是此文給人的啟示是:人才最為難得,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要有愛才惜才以及積極培養人才的意識。(《中國古代史論精華注評》)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白話譯文

史書上說華佗因自恃才能而厭惡服侍權貴,為曹操所惱恨。荀彧請求說:“華佗的醫術確實高明,這關係到人命,應該考慮他醫術高明而寬恕他。” 曹操說:“何必擔憂天下沒有這樣的鼠輩呢!”最終因為拷打而使華佗死在獄中。直到他的愛子曹沖生病將死,他發現救治也挽救不了兒子性命的時候,才有後悔殺死華佗的嘆息。唉,憑著曹操能夠洞察事物細微變化的深明韜略,然而還是如此輕易地殺掉人材。荀彧有這樣高的智謀、門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來責問他,然而還是不能使他的怒氣平息。掌權者發怒,真害怕這樣的事情啊,對這樣的事情也是執柄者要謹慎的啊!
推究那些史學家在史冊上記載這件事的原因,這是為了使後人放寬對有才能的人的刑罰,採納賢德的人的勸告,而懲戒殘暴者的輕率殺戮。因此從華佗恃能到曹操後悔,全都詳細地記載在史書上了。後來的糊塗人,又用這作為輕易殺人的藉口,真可悲啊!賢能的人不會沒有過失,假如按法理處置,有的人一定會提出寬恕他的請求。這時候,那些奸佞小人都會說:“何必擔憂天下沒有人材呢!”竟不知道到了後悔之時,才會痛惜人材的不可多得。有人一定會發出惋惜人材的嘆息。這時候,那些奸佞小人都會說:“譬如他死了,又會怎么樣?”竟不知道到了後悔的時候,才會痛惜被處死的人才不能夠重新獲得生命。這能不說是極大的悲哀嗎?
拿華佗不該殺來說,是十分明白而不用多說的。我只是擔心那史書上的意義闡發不足,於是把這層意思推論而發揮罷了。我看自曹魏以來,那些掌握死生權柄的人,因一怒就殺掉人材的情況是很多的。我又何須寫華佗的事呢?唉!不忘記以前的事情,是期望能收到勸善又懲惡的效果!但那些殘暴者又拿這件事作藉口來隨心所欲地殺人。孫權就說過:“曹操殺死孔融了,我對於虞翻比他強多了,怎么能比呢?”而孔融也用應劭殺孝廉來與自己做比較。孫權是近於稱霸的人物,孔融有高尚的美名,還都以應該懲殺為先例,更何況其他人呢?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永貞革新”首領王叔文被賜死(806)之後。作者也參與了王叔文革新集團,積極倡導改革朝政弊端,然而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文章的末尾以“前事之不忘,期有勸且懲也”,明確表示寫作此文的目的,是期待朝廷能夠以古為鏡,知所儆戒,不要重犯曹操的錯誤。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劉禹錫在《華佗論》一文中,借曹操殘害華佗這一歷史事件,強烈譴責曹操“輕殺材能”的殘暴行為,表達他對華佗被殘害致死的憤慨之情。
文章的開頭先介紹了華佗一事。華佗不屈從於權貴,得罪了曹操。曹操的謀士荀文若為華佗講情,稱讚其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請求曹操寬恕他,不要輕殺這樣的“材能”。但曹操不納忠諫的雅言,恃權專橫,竟斥罵神醫為“鼠輩”,不顧天下人的公正歟論,終將華佗害死於獄中。後來,曹操的兒子倉舒病重將死,再也沒有神醫可以救活他的兒子了,曹孟德才發出“悔之之嘆”。但他並非因錯殺“材能”而悔嘆。劉禹錫不自禁地發出“以操之明略見幾,然猶輕殺材能如是”,“執柄者之恚,真可畏諸,亦可慎之諸”的感嘆。他呼籲撰史之人,把那些“恃權的暴君”輕殺“材能”的殘暴行為載入史冊,希望能夠“使後之人寬能者之刑,納賢者之諭,而懲暴者之輕殺”。
劉禹錫從哀痛“材能”的不可多得,死者難再復生的感情出發,對“執柄者”的妄殺無辜,諂媚取寵者的“助紂為虐”的行徑,表示深惡痛絕。同時他列舉了曹操殘殺孔融,孫權流放虞翻,而孔融又以應泰山殺孝廉自譬,說明封建統治者肆意殘殺“材能”之士,是舉不勝舉的。歷史上的賢才志士,忠諫的能臣,因為國為民而冒犯了執柄者的威嚴,而招來殺身和滅族之禍者,更加不勝枚舉了。文章揭示了在封建社會裡的黑暗統治之下一切志士仁人處境的艱難,斥責統治者的兇殘。

名家點評

遼寧師範大學教授梅顯懋:作者寫此文,並非僅就事論事,而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他指出,史書記載此事,本來是為了告誡後世強權者勿濫殺才士的,“前事之不忘,期有勸且懲也”,然而“自曹魏以來,執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殺材能眾矣”。故作者選擇這一典故,以告誡後人,是有典型意義的。華佗為罕見之名醫,其術關乎人的生命,而曹操又是深明事理的人,卻因一怒而輕易地殺害名醫,他人又復何說!關於華佗與曹操的故事,多有傳說,究竟孰是孰非,難以定論,但是此文給人的啟示是:人才最為難得,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要有愛才惜才以及積極培養人才的意識。(《中國古代史論精華注評》)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